|
|
·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文化 > 文化天地 > 内容 |
|
方轸和他的《论蔡京疏》 |
|
发布时间:2016/1/28 |
|
方轸的《论蔡京疏》曾轰动朝野,清末邑人涂庆澜在编辑《莆阳文辑》时选用了它。被涂录用的奏疏仅29篇,《论蔡京疏》是其中之一,可见这篇文章在编者心目中的地位。涂还为方轸作了简介:“按,轸为方慎言曾孙,以父任太庙斋郎。大观元年(1107年),京复相,轸上此疏。诏示京,京请命鞠治,诏编管岭南。靖康元年(1126年),轸诣登闻院上书,始得收叙。”这就是说,方轸曾是个著名的讨蔡英雄。他因讨蔡失败被放逐岭南受苦;十九年后,新君登基,蔡京被逐出京城,“连贬崇信、庆远军节度使副使,衡州安置,又徙韶儋二州,行至潭州死”,方轸转败为胜,冤案终于得到平反,还官复原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今天有必要重读《论蔡京疏》,查一查蔡京变法失败的原因。
《论蔡京疏》一开头就写道:“臣轸谨言,蔡京睥睨社稷,内怀不道,效王莽自立为司空,效曹操自立为魏国公,视祖宗为无物,玩陛下如婴儿,专以绍述熙丰之说为自谋之计。京不孝夹持人主,下以谤讪诋诬天下。大臣保家族不敢议,小臣护寸禄不敢言。颠倒纪纲,恣意妄作,自古人臣之奸,未有如京今日之甚者”。这就是说,在方轸看来,蔡京罪该万死。
但是,方轸的这些言论却与历史的客观实际大有出入。据《重刊兴化府志·蔡京传》记载,蔡京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拥护者和得力干将。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在满朝保守派大臣的反对声中,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宰相,实行变法;次年,兴化军仙游县蔡京进京应试,得中进士,投入变法的大潮中去。“调钱塘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使辽还,拜中书舍人。时弟卞己为舍人,故事人官以先后为序,卞乞班京下,兄弟同掌书命,朝廷荣之”。短短数年,蔡京由地方政府官员变成朝中大臣,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重用。
宋神宗死后,子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听政。1086年,司马光出任宰相,尽复旧人旧法,对新人新法一概排除,王安石变法失败。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重新使用变法者,任命章忄享为相。不久,蔡京回都城,任户部尚书。《重刊兴化府志》说,“章忄享复变役法,置司讲议,久不决”。蔡京见状,主动上前积极配全,帮章解决问题。“京谓忄享曰:‘取熙宁成法施行之,尔何以讲为?忄享然之,雇役遂定。差雇两法,光、忄享不同。十年间,京再莅其事,成子反掌,两人相依为命”。这一记载说明,蔡京对王安石十分敬仰,对他的新法很有研究。元佑元年(1086)王安石在江宁(今江苏南京)去世;八年后,蔡京还继续宣传和介绍王安石新法,使王安石的遗志有人继承,把变法运动推向深入。
崇宁元年(1102年),宋徽宗“决意用京”,拜尚书左丞。不久又代曾布为右仆射,“赐坐延和殿,命之曰:‘神宗创法立制,先帝继之,两遭变更,国是未定。朕欲上述父兄之志,卿何以教之?’京顿首谢,‘愿尽死’。二年正月,进左仆射。京起于逐臣,一朝得志,天下拭目所为”。(《重刊兴化府志·蔡京传》
这次变法进行了四年,效果尚好。《重刊兴化府志》称之为“时承平既久,帑庾盈溢”,有了富国强兵的气息。蔡京也因改革有功而“累转司空,封嘉国公”,位列三公,高贵无比。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崇宁五年(1106年)正月,“彗出西方,其长竟天”,景色十分壮观。这本是自然现象,彗星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但是,反对派却借此大作文章,攻击改革,胡说蔡京变法触犯天廷发怒,不改不行。“帝以言者,毁党碑,凡所建置一切罢之”,并免去蔡京宰相之职。
次年即大观元年(1107年),宋徽宗又起用蔡京辅国,复拜左仆射。后以南丹纳土,拜太尉;受八宝,拜太师。这是蔡京第二次辅国,时年61岁。之所以又让蔡京上台,继续辅助徽宗变法,是因为翻案不得人心。宋神宗以后的历史反复证明,北宋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则存,不改革则亡。从1070年中进士,到1106年彗星出现,前后36年,蔡京是忠是奸,宋徽宗心中更是有数,蔡京是个不可多得的改革者。此时蔡京已61岁了,找个借口“因胜而收”不再当宰相,也是可以的。但他却要效法兴化先哲,走愚忠之路。他的“愿尽死”也就成了将变法进行到底的誓言,倒成了个令人尊敬的长者。
既然如此,那么,方轸说“蔡京睥睨社稷,内怀不道”也就成了荒唐的了。蔡京当官后,念念不忘钱四娘、林从世未竟之业,为莆田木兰陂的最终建成,做出重大的贡献,时至今日,许多莆田人还牢记蔡京为莆田人民所做的功德。爱家乡和爱国家是一致的,要是“内怀不道”,那么崇宁改革所取得的会是“时承平既久,帑庚盈谥”吗?要是“内怀不道”,那么在莆田木兰陂的功德碑上,还会有蔡京沾边吗?
宣和六年(1124年),此时蔡京年近八十,而徽宗却要致仕四年的蔡京“再起,领三省,京至是四辅国。目昏目毛,不能事事,悉决于季子绦。凡京所判,皆绦为之,且代京入奏”。(《重刊兴化府志·蔡京传》)蔡京每次出任宰辅时,面临的都是烂摊子,而当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时,天灾人祸接踵而至,保守派“通天臣”官员乘机干扰和破坏,把蔡京赶下台。从1100年徽宗即位,到1124年第四次任用蔡京为相,有整整24年时间,可以办许多事情,但徽宗有时却有点昏,视变法为儿戏,屡屡要蔡京“致仕”,长保守派的志气,灭改革派的威风,使变法的阻力越来越大。到了蔡京不能办事时再起用他,已迟了,且改革越来越难,所以,过了不久,蔡京又下了台。从中可以看出,不是蔡京误国,而是“通天臣”误国。
王安石被人骂为“乱臣贼子”,是因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列宁所以称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是因为坚持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我们今天遵循这一研究方法,重新认识《论蔡京疏》,就有了以上这些新体会。
|
|
|
|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