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洞野蔡氏宗祠——二希堂(蔡世远祠堂):位于佛昙镇洞野村中,坐南朝北,面对着省道漳东线,宗祠二进三开间,燕尾式土木结构,中央雕双龙戏珠,栩栩如生,建筑面积近200平方米,宗祠门口前有广阔的大埕,埕前有一口大池潭,称祖厝(宗祠)潭,潭清澈见底、鲤鱼成群、池之四周设有护栏,宗祠规模宏大,蔚为壮观。本宗祠由门厅、天井庑廊,后厅组成,一进前厅大门,穿过东、西回廓(中间为天井),来到第二进的后厅,后厅为三开间,中间为供桌,两侧左右各有一间厢房,红色金字匾额“二希堂”挂在后厅中央,左上方挂着“太傅”、“礼部尚书”、右上方挂着“内阁学士”、“进士”匾额。木雕神龛内安放着蔡世远公夫妇的神位和洞野蔡氏开基祖——蔡玖核公、乜慈勤夫妇之神主及洞野蔡氏大房、二房、三房的开基祖的神主,两边龛联为:
有为协万事之宜,自昭正气;
寿世垂百年面远,共仰芳型。
祖德昭昭亿万年,长传宇内;
谱谍灿灿千百世,犹在人间。
柱联为:
大宗壹而祚衍长,本行修则英华发。
有德善言敦孝敬,幸人讲让达家邦。
走廊上挂着蔡世远公像和介绍蔡世远公平生,洞野蔡氏宗祠重建碑记,捐资芳名及影雕,还有历年来蔡氏裔孙考上大中专芳名榜、漳州各地蔡氏宗亲赠送的匾额等。洞野蔡氏宗祠——二希堂(蔡世远祠堂)原祠始建于清雍正末年,迄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文革”期间的1975年,因要建设其它建筑,时任洞野村委蔡火木书记认为拆除始建于清朝的洞野蔡氏宗祠——二希堂,用其材料建于洞野村中洞野生产大队旁边,洞野蔡氏宗祠——二希堂也因此搬迁至洞野村中四个埕,所以,在1975年—2009年2月20日,洞野蔡氏宗祠——二希堂迁址于洞野村中的四个埕(在洞野村中蔡建发房屋旁边)。2003年4月,在原会长蔡庆达(已故)、副会长蔡荣发、现任会长蔡国元、蔡文谦等带领下的理事会,倡议鼎新重建,择吉于二00三年四月十一日,按原址原向动工重建。历经六年之艰辛(宗祠先后由两个建筑商建设,刚开始建设的原建筑商来自龙海,但由各种原因未完成收尾,收尾工程由前亭的另一建筑商完成),于二00九年一月二十七日(农)整体臻于告竣,并聚海内外宗亲举行隆重的落成庆典。
洞野蔡氏开基于雍正十三年即雍正乙卯年(1735年),始祖蔡世远公是清雍正年间在朝廷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帝师(同时也是雍正多位皇子、雍正弟的老师),卒赠礼部尚书、太傅。洞野为行政村,辖洞野单一自然村,距离厦门市33.3公里,交通较为便利。村总面积2.6平方公里,洞野村人口约1230人。洞野蔡大房第二代蔡德建公,于乾隆年间携妻吴氏渡台,传后裔于台北内湖、新北市金山乡等地,称“金浦蔡”。大房还传裔于花林村的后山社、新加坡。三房传裔于整美(井尾)、龙海、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广东陆丰等处。传裔在洞野本社的,除少数为大房外,其余都是二房之裔。二房在本村共下衍(传)有四房:分别为大厝、二房二、上茂川、下茂川。其中大厝房后裔也建有自己的宗祠(洞野大厝蔡氏宗祠)——世德堂(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民国年间,又有本村的洞野蔡二房后裔传衍于台湾、印度尼西亚、四川、白竹湖和坑、大坑后许、佛昙积美、马坪等地,洞野蔡氏人文于军政商,均颇有建植,光耀门楣。
洞野蔡氏宗祠重建碑记
吾洞野蔡氏,根荣叶茂、追本溯源,乃派衍济阳,望出名门,迁于漳浦下布,肇基始祖为守清太傅世远公之陵墓,遂于此开基繁衍并创建蔡氏宗祠。赖天思祖德,先灵默萌,代出贤能,千秋血脉,弥炽弥昌,其中蔡德建祖远迁台湾,另有分支于印尼、广东、港尾沙坛及附近的后山、井尾等。
溯吾蔡氏宗祠历经风霜二百余载,梁蛀瓦腐,早成废墟,视之窘境,时族亲蔡国元、蔡荣发等倡议鼎新重建,宗亲云集响应,旅居印尼侨亲蔡福庆先生,乡贤蔡文谦先生更是给予大力的支持并慷慨解囊,理事会与全体惠心一致、同舟共济,择吉于二00三年四月十一日,按原址原向动工重建。历经六年之艰辛,于二00九年一月二十七日整体臻于告竣,并聚海内外宗亲举行隆重的落成庆典。
瞻庙貌之瑰琦,叹匠心之独运,安奉先祖灵位于神龛,昭穆森森、凝姿于世、蔚为壮观。洞野蔡氏宗祠的落成,凝聚了所有宗亲的心血和智慧,展示我宗亲积沙成塔、勤劳俭朴、出入相携、入孝出悌的优良美德。冀盼后世裔孙铭记祖训,多出利国利民之贤才、和衷共济、再创辉煌、是为碑记。
洞野蔡氏宗祠重建理事会
公元二00九年二月二十一日己丑年孟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