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应邀出席石狮商会召开的..  ·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世界蔡氏文化经济发展研究..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与石狮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福州市漳浦系蔡氏宗亲联谊总会赴宁德古田等地..  · 安徽省大别山蔡氏宗族第四届祭祖暨九修宗谱修..  ·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组织参加后柯海印堂保生慈济..  · 福建石狮玉浦蔡氏中房举行新祖宇落成庆典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参加纪念泰伯公3308周年..  · 福建石狮居港宗亲蔡文胜捐赠1000万元助教兴学  ·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参加福建安溪魁头坵城庙重建..  
宗族建设 更多

宗务百科

宗族组织

族规家礼

法律法规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宗族建设 > 宗务百科 > 内容 

中国古代基层力量,封建社会的宗族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来源:调侃历史  发布时间:2022/12/25

   宗族是以血缘宗法为基础,聚族而居的社会群体。他们定族规、立祠堂、置族田、选族长,和古人的生活联系很密切。

   隋唐以前有门阀士族。门阀士族是以血缘关系相互标榜、垄断政治地位的群体。那时候,只有高门显贵才能开宗立族,族谱就是地位的证明。唐宋以后,门阀士族的势力土崩瓦解,宗法观念下移,普通人家也开始建宗聚族,这其实跟小农经济有关系。小农经济也是血缘经济,往往是祖父死后,把田产分给子孙,子孙因田产相邻,导致相邻而居,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展家业,慢慢地人数越来越多,周边的人家都是同姓亲戚,很自然就具备了建立宗族的条件。

   关于个人和宗族的关系,举个例子。袁世凯的生母是他父亲的妾,袁世凯是小儿子,所以他在宗法上居于弱势、边缘地位。袁世凯的胞兄叫袁世敦,是嗣子。等袁家长辈去世了,袁世敦就在家里说了算。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时,生母去世了。袁世凯想把母亲的灵柩运回老家项城,跟父亲安葬在一起。但是,胞兄袁世敦说,这事绝对不行!妾怎么能跟老爷安葬在一起呢?结果,袁世凯的母亲最终也没能跟自己的丈夫葬在一起。事后,袁世凯发誓,今生今世永不踏进项城。大家就会发现,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但是他被告削官回籍后住在河南彰德。后来袁世凯死了,他也没有回项城,而是安葬在彰德。主要的原因是他跟整个宗族的关系很差,袁世凯和族长袁世敦闹掰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宗族的力量强大到可以跟政治力量相抗衡。一个族长能跟直隶总督抗衡,而且后者一点办法都没有。

   袁世凯兄弟反目,现代人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在古代这是一件大事。如果一个宗族不承认你,死了以后就进不了宗庙,就无法跟列祖列宗在一起,你就变成了孤魂野鬼。

   宗族为什么会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呢?宗族能够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个体强有力的支持。传统社会中的个体离不开宗族的支持。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每个人都需要有归属感。古代社会分工不明晰,最明确的归属就是家族。每个宗族提倡什么、鄙视什么,要求族人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都有族规,全族的人都得同意。很多民事纠纷,在宗族内部按照族规就能解决。比如一户人家闹离婚,丈夫想休妻,现在离婚要到法院去打官司,古时休妻去找知县,知县根本就不管,让在族里自己解决。往往族长在祠堂里一说谁和谁不是夫妻了,这事就成了。再比如,一个人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生了一个私生子。私生子要认祖归宗,只有宗族认这个人,这个人才能入这个族的族谱。还有土地纠纷、分家继承、财产官司,每个宗族都有各自的处理规矩,最终总是能得出一个说得过去的结论。族规规范了族人的社会言行,并且有合族之人共同维护。一个人只要遵守族规,族规也会保护他的生活。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不太合理,宗族可能会干涉家庭生活和财产所有权。这个问题得这么看,中国古代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农业社会,出现家庭纠纷、财产纠纷的情况并不多。而且处理时,往往不是族长一个人说了算,都是合族公议。族规背后的深层次意思,其实是希望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大家都安居乐业。族规都洋溢着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没有哪家的族规是鼓励作奸作恶的。族长也好,族里的长老也好,的确在族内的话语权很大,地位很重要。但是,他能当族长,·首先自己要模范遵守族规,这样才能用这些标准来要求别人。跟权力相伴的是责任、担当和种种束缚,必须得履行这些义务才能享受权力所带来的种种好处。族长肯定是遵守族规的模范,他才有资格用族规来要求别人。同时,族长、长老的职位都是开放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族长。宗族能在精神上给人归属感、安全感,规范大家的行为方式,这是宗族强大的一方面原因。

   另外一方面,宗族之所以能够凝聚人心,在于它聚少成多、积小为大,发挥了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宗族把松散的个人整合成了一个组织,能够给族人提供组织支持;宗族还掌握了相当的公共财产,能在物质上帮助族人。每个宗族除了族长,往往还有一个祠堂。这个祠堂的产权不归任何个人,是整个家族共有。同时还有族田,就是整个家族公有的田地,收益用作公益事业。清朝南方一些大家族,经过几百年的经营,族田能达到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如果宗族里出现了孤苦无依之人,宗族完全有能力供养这个人,因此古代的祠堂往往收养了很多鳏寡孤独的老人。宗族还有能力兴办公益事业,比如办家塾。科举考试成本很高,一个人聘请老师教学十几年,准备一系列的考试,没有相当的家底很难做到。有人统计,占总人口百分之十左右的富人和相对比较富裕的阶层,垄断了百分之九十九左右的进士;以贫农、贫下中农、手工业者和小商贩为主体的其他社会阶层,若没有外部力量的帮助,仅凭自己(一代)的努力,概率超过百分之一的可能性也不到。

   那么,普通农民家的孩子怎么去参加科举考试?他依靠的就是家塾。整个宗族用公共财产聘请老师来教书,教很多的学生。教书的地方往往在祠堂,教学、考试的开销都由族里出了。对于绝大多数人家来说,这非常有吸引力。出身农村的人可能都有这个印象,往往有一家的老人去世后,半个村子或者是半个镇子的人都会参加丧事。这是因为宗族势力扩展到了很大的范围,人的婚丧嫁娶离不开宗族关系的撑托。宗族的力量在传统的基层社会是非常强大的。官府推行的保甲制度,建立在冰冷的数据和生硬的划分基础上,一接触到聚族而居的乡村,不是建立不起来,就是走样了、阳奉阴违了。

   古代把一个人逐出家门,这是非常严重的惩罚。逐出家门就意味着他要靠一个人的力量去面对这个社会。你想读书,得自己去承担所有的费用;你要打官司,官府不理的很多事情找谁去裁判?遇到了任何问题,背后没有一个家族支撑,死了以后谁来操办丧事?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从精神和现实两方面都说明古代人是很难离开宗族的。

   宗族这么强大,官府的态度是什么呢?官府支持宗族。官府力量有限,覆盖不到辖区的多数地方。同时,明清的保甲制度,在城镇还可以推行,遇到聚族而居的村庄,就完全打不进去了。官府就需要宗族的合作,用宗法来凝聚百姓,利用宗族组织来维持社会秩序。宗族也需要官府的支持。宗族定工族规,往往先呈送给地方官府,地方官府觉得族规可以,再颁布实施。族规还可能以官府和宗族共同的名义颁布。这其实是打着官府的旗号的半官方的条例。此外,官府保护族产,维护族长的权威,甚至认可宗族有权处置部分刑事案件。比如,清朝前期允许宗族自行处死胡作非为、民愤极大的族人。这就默认了宗族有刑事司法权。

   在传统社会,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凭借着辈分、威望,往往成为族长。知县大人下乡的时候,遇到老人家都很客气。因为这个老头不是一个人,他的背后站着整个宗族。后来不一样了,县长下乡,遇到八九十岁的老人,搭理都不搭理,为什么?因为他就是一个人,已经没有宗族了。传统社会的土地是私有的,一家一户都有一块地。县里要修条路,如果一家一户去谈,这个事情八成是谈不成的。即使谈成了起码也得花费好多年。县里会直接跟整个家族来谈,县长只要跟族长谈通,说这块地我们征用了,宗族出面做工作,官府什么都不用管了。

   宗族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很难清楚地区分开。比如,宗族对通奸行为,最常见的惩罚是什么?把男女双方"浸猪笼",这是宗族的权力,而且官府在一定程度上是默许这么做的。在东南沿海地区,宗族势力表现为家族械斗。为了争夺水源、争夺田地,两个家族招呼几百个青壮年拿着锄头、砍刀互相械斗。官府遇到这种事情,派出官兵、差役远远地观战,别打死人最好,打死了人就由宗族双方商量好怎么解决,跟官府报告一声。在很多地区、很多情况下,主持基层社会运转的其实是宗族。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宗族势力全都被打垮了。

·上一篇:汉代家族与宗族的权力模式 ·下一篇:从周朝到清朝,中国宗族为何会形..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