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人物 > 现代精英 > 内容 |
|
揭秘中国人越来越自恋的心理专家——蔡华俭 |
|
发布时间:2015/10/25 |
|
蔡华俭,湖北黄梅县人,1989 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心理学专业, 1993 年获学士学位、 1996 年获基础心理学专业心理统计与测量方向硕士学位、
2002 年获基础心理学专业实验心理学方向
博士学位。曾担任上海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助教及讲师职务。2003年-2009年,先后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心理系( 2003-2005年Tony
(Anthony G.) Greenwald
教授实验室攻读博士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心理学系、俄克拉荷马大学中美关系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期间2005-2008兼职中山大学副研究员)。2010年2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任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中国人自古素以“谦虚”著称。然而,一直研究人类自尊心问题的蔡华俭发现:中国人越来越自恋了,今天的很多中国人甚至比西方人更自恋。
蔡华俭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员。2003年,他到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心理系开始从事研究时,美国人的自恋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开始追踪美国自恋最前沿研究动态。近年来,关于自恋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人的自恋水平越来越高。美国个人主义和世界超级大国地位及全球影响力等,被认为是导致美国人自恋的重要原因。
起初,中国人的自恋问题并没有引起蔡华俭的注意。但2005年回国后,通过和交往的美国人作比较,蔡华俭发现很多中国人,包括很多大学生都自我感觉超好,说话和行事方式上非常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
“我看到不少学生自我感觉非常好,非常以自我为中心,但同时又特别脆弱,即使有时出现了错误,也没人敢说,因为大家都怕出事。”蔡华俭说。
这是不是现在很多中国人的一种群体性现象呢?蔡华俭从2006年开始决定对此进行科学性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在他的主导下,一项针对中国人的大规模网络调查于2008年正式开始。
为了更好地揭示中国人的自恋现状及其背后原因,蔡华俭先后进行了两项调查。一项调查主要关注个体本身的一些特性,如是否独生子女、年龄、经济状况等和自恋的关系;另一项调查则重点关注个体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与自恋的关系。这两次调查先后自2008年3月开始至2009年9月结束,共持续了18个月;前一项调查采集了10655份有效数据,后一项采集了15522份有效数据。数据样本年龄、地域、社会经济层级分布广泛,涵盖了全国各个地区、各社会经济层次,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71岁。
之后的研究发现:现在的中国,年轻的比年老的更自恋,生活在城市的比生活在农村的更自恋,有钱的比没钱的更自恋,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自恋,持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比持非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更自恋。
总起来,自恋的人具有这样一些特征——独生、年轻、富有、生活在都市、个人主义。80后、90后无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群体。
中国人的心态为何会演变成这样呢?基于历史重构的逻辑,蔡华俭和合作研究人员推测,中国近30年来发生的社会、经济、文化巨变可能是导致中国人趋于自恋的幕后推手:个人财富的增加、城市化的加速、独生子女的增多、个人主义的盛行都可能推高个体的自恋水平。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使个人的自由越来越多,对他人的依赖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事情自己就可以搞定,这直接导致了个人主义价值的盛行和集体主义价值的式微,再加上对独生子女的过多宠爱和关注,整体上,中国人的自恋情结越来越明显了。
蔡华俭说,只要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适度的自恋通常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度自恋的人通常具有许多不好的特点,比如自负、虚荣、自我中心、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脆弱、攻击性强等,常有一种“别人都为我而存在”的畸形心态,极端情况下就可能会出现伤害别人、甚至自身的严重后果。
鉴于自恋已经成为一个日益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蔡华俭希望,这一现象能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教会孩子如何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如何做人以及和他人相处,应该成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
|
|
|
|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