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蓬暮舣湘江宿,坐见江豚起还伏”,这是宋代诗人王之道在《潇湘夜雨》一诗中描写江豚在湘江嬉戏的场景。千年后湘水拖蓝,2023年3月一天,有游客在长沙蔡家洲附近水域,发现3条“水上大熊猫”长江江豚,拍照上传网络后,引起轰动,蔡家洲一时成为游客打卡之地。
我这老长沙想知道蔡家洲名称的由来,上网查无果,请教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老师,他说:以姓氏为名的地方名多源于明初江西移民插标占地,具体族系已难考证。这事引起了我了解长沙蔡氏的兴趣,想起了一些故事,有些感动,在此叙一叙。
长沙蔡氏溯源
蔡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源自蔡国,蔡国源自蔡地,即现在的河南驻马店上蔡县,后在历朝波动中逐渐迁移分散,并以南迁为主。先秦时期,蔡氏主要在河南、安徽一带繁衍生息。战国时期,蔡氏开始有人在齐、晋、楚等国为官,如楚国大夫蔡洧、蔡鸠居,说明战国时期蔡姓已有人在湖南境内居住。
根据蔡氏文化网对全国蔡氏溯源考证,长沙的蔡氏,始祖仲公,传至用谦公,字德基,原籍燕京,元季从戎,明洪武五年(1372),以武校由金陵宦湘,定籍于长沙。四世文质、文斌,质生孟贵、孟海,斌生孟嵱、孟峰。清道光十六年,贵、海、嵱三房合建宗祠于长沙走马楼。又于咸丰五年(1855),光绪十八年(1892)三房合修族谱,而峰房不与。峰房修族谱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光绪十九年(1893)。
宁乡蔡氏,始祖剑公,唐僖公时以军功官授左散骑常侍,子昭公。昭公重孙郢,同光二年(924)奉旨领洪都三百余户共一万多人到潭洲垦荒,生六子,清乾隆六年(1741)宁乡蔡氏纂修族谱,堂号济阳。
过去宗族对家庙、祖祠、家谱及家规极为重视,民国三十七(1948)年,蔡氏十六代始祖光海公一族重修家谱,从汉寿到长沙举行庆祝仪式。当时政府的许多官员出席了仪式并作序题词,程潜、朱绍良为家谱作序,李宗仁题词“伦纪敦叙”,孙科题词“忠孝传家”,于佑任题词“以大重厚”,白崇禧题词“积厚流光”......
蔡和森与新民学会旧址
长沙河西岳麓山下新民路拐进去,见到一幢旧式民舍,几畦菜地,前坪一小院,这里是周家巷2号(旧称周家台子),曾是葛健豪和儿子蔡和森、女儿蔡畅在长沙租住的地方,也是长沙新民学会旧址。毛泽东母亲到长沙冶病,也曾借住此处。
1918年4月24日,毛泽东、蔡和森在这里发起成立了进步团体新民学会。新民学会成立之初为十几人,后发展为78人,为中国革命培育了一批革命先驱,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领袖人物,其中有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罗章龙、李维汉、謝觉哉、向警予、杨开惠、蔡畅、夏曦、萧三、郭亮等。
1921年1月1日,新民学会经过三天讨论,一致同意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新民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创办了《湘江评论》。
蔡和森,湖南湘乡人,1913年和妹妹蔡畅一起到长沙求学,考入湖南铁路专门学校,后转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师从杨昌济,与毛译东成为挚友。妹妹蔡畅1915年入长沙周南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16年留校教书。
1919年,蔡和森、蔡畅怀着追求革命的理想,远赴法国勤工俭学,蔡和森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章节,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并和陈独秀、毛译东通信讨论中国革命和建立共产党的问题,第一个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名称,和周恩来、赵世炎一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旅欧早期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特别是思想理论基础建设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学者鲁涛曾写《蔡和森史学思想及其价值》一文,阐述了蔡和森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
蔡和森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中央机关报《向导》,1931赴香港指导广东革命工作,被叛徒出卖被捕,他宁死不屈,最后牺牲在监狱里,是党的重大损失。蔡和森好友萧子升听闻蔡和森为国仙逝消息,曾撰一联“铁血救国,耕读传家”。此联后成为蔡氏宗祠通用联。
蔡锷和蔡锷路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出身于湖南宝庆(邵阳)一个贫寒家庭,6岁受人资助入私塾读书,12岁以院试第一考中秀才,16岁步行700里到长沙考上长沙时务学堂,与总教习梁启起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他后来写的一些文章,影响了当时一代人,毛润之(毛译东)早年曾撰自勉对联:“曾左,吾之先民(指曾国藩左宗堂);蔡黄,邦之模范(指蔡锷黄兴)。”
蔡锷1899年东渡日本,入读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宾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后复去日本,先入成诚学校,继人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1904年毕业开始“军事救国”生涯,回国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教练新军。1911年调云南,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起义后被推临时革命军总司令,旋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后被袁世凯调到北京,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蔡锷潜回了云南成立护国军,宣布云南独立,倒袁反帝救国功勋至伟,文章、道德、人格深受国人敬佩。
蔡锷于1916年赴日本治病,医治无效去逝,年纪仅34岁,蔡锷执政倡廉反腐,曾自题联“澹泊明志,夙夜在公”,曾两次自降月薪,临终遗言:“愿为名望者,以道德建国。”他的遗体被运送回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上。孙中山先生在得知蔡锷病逝后,曾为蔡锷撰写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此联后成为蔡氏宗祠通用联。
蔡锷将军的墓地在岳麓山风景区内,靠近麓山寺,旁边还有一蔡锷纪念馆。墓冢由花岗岩砌成,墓上有高6米花岗岩墓碑,和墓基一起高达7米,墓上刻有“蔡公松坡之墓”6个大字,周围汉白玉和青石上刻有当年显赫人物撰写的铭文和挽诗,墓地周围种着松柏与香樟。
蔡锷路以前叫东长路,是长沙由南北方向的主干道,黄兴路与之比肩,是1943年为纪念民国初年讨袁护国大将军蔡锷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道路。1949年后到现在,南北向干道又增加了韶山路,芙蓉路、湘江路(南、北、中)、潇湘路(南、北、中)、曙光路等,个人命名的路增加了雷峰大道。
蔡锷路分北、中、南路,北起湘雅路(原名二马路),南至城南中路,2005年为纪念蔡锷将军,在蔡锷路和湘春路口建有“共和广场”和蔡锷铜像。
蔡锷路沿途有天心阁、凤凰台、丰泉古井、八路军驻湘通讯社旧址、湘雅医院红楼、长沙县学宫旧址碑、城南书院旧址碑、蔡锷雕像和共和广场、张仲景祠旧址碑、左宗堂故居旧址碑、云阳门石刻等历史遗迹。蔡锷路现在成为了长沙一条著名历史文化商业街。
文物收藏奇人蔡季襄
蔡季襄1898年出生于长沙,家中殷富,开有绸缎庄、典当行和钱庄等,自幼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爱好收藏。成年后接手家业,逐步向收藏方面发展,后来成为了湖南文物收藏的领军人物。
1936-1943年间,蔡季襄在上海经商,日本人得知蔡是一位对文物极有研究人士,欲聘其为杭州博物馆馆长,蔡拒任伪职,找机会逃回长沙。1944年日军攻打长沙,蔡季襄带家人逃往湘江兴马洲,遇日军试图强奸其妻女,妻子和大女儿不堪凌辱,先后投水相拥而亡,蔡带另外子女逃住安化。
长沙南郊识字岭和左家公山之间,曾有数十栋砖瓦平房军火仓库,又称子弹库。1942年“土夫子”(盗墓贼)任全生带人在此处一座古墓上凿穿8米多深封土和棺椁,盗走里面文物和价值连城的楚帛书,卖给东站路唐茂盛古玩店老板唐鉴泉。
两年后,收藏家蔡季襄用三千法币买了下楚帛书。同年冬,蔡季襄研究撰写的《晚周缯书考证》石印本出版。当时在长沙雅礼中学任教的美国人考克斯(中文名柯强)得知后顿起凱觎之心,通过坑蒙拐骗赖的方式,从蔡季襄手里将楚帛书搞到美国,成了美国博务馆的藏品。现在,帛书主体部分和一块残片收藏在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这也成了蔡季襄人生的一处败笔。
1942年长沙市子弹库战国木椁墓出土楚帛书
1951年,蔡季襄到省文物管理会工作,他毅然将家中多年收藏的所有文物捐赠给国家。这些文物有战国时期的丝带、带钩、东汉陶屋、鸡埘、铜爵、铜方壶、唐宋瓷器、数千枚历代古钱币、玉器、印章等等,保存非常完好,受到政府奖励。
宁乡著名的文物商代晚期四方羊尊出土后,流落在外,后被查收并上交,被送到省银行严密保管。抗战时期,银行内迁沅陵途中遭日机轰炸,四方羊尊被炸成十几块碎片。1952年,中南文化局追查四方羊尊下落,见到碎片后无不惋惜。后在蔡季襄亲手操执和众位专家配合下,经过数个日日夜夜,终于将国宝级文物重塑复原,让镇国之宝重现风彩。
蔡季襄在文物修复和保护上造诣颇深,他用“蜡封”方法保护文物漆器,成功复制了西汉漆奁、战国毛笔、大伞、羽觞并临摹了战国人物龙凤帛画等。
蔡季襄著述颇丰,早年曾写了《晚周缯书考证》一书,解放后陆续写有《五代湖南马氏史迹图考、备注》《汉代货币图考》《略论楚文字的继承、演变和使用》《长沙明藩史迹考》《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考》《楚辞器物图释》《长沙陶垣公墓考》《长沙仰天湖楚简考释》等等累计百万余字。由于政治的原因,1978年其著述当时难以出版刊行,后当废纸买给古旧书店,被湖南省博物馆知道后,以308元将这些珍贵手稿购回,使其半生心血免遭厄运。
1979年底,蔡季襄病逝于长沙。
蔡道宪和“蔡忠烈公墓石”
2023年端午节一日大雨,雨初歇,坐车到南门口往东300米,离天心阁不远有一天心街、左拐有一小坡,右边一片古老的麻石墙上镌正楷阴文镶着一块“蔡忠烈公墓石”,字迹清晰,墓石与残存的墓基砖墙融为一体。我走上前,清除碑石下杂草,以表敬意。
蔡忠烈公是明未长沙推官蔡道宪。在长沙任推官期间,蔡道宪锄暴雪冤,爱民课士,颇有民声。1643年大西王张献忠率大西军攻打长沙城,蔡道宪率领官兵死守,被俘后拒降,被凌迟处死。死后被部下建墓葬于此地。匪患平复后,明朝廷追赠其为太仆少卿,谥忠烈。
又有一说清末蔡道宪后人将尸骨移走,在此处为他筑了一座衣冠墓。
此地原叫醴陵坡,后人为纪念蔡道宪将醴陵坡改名为理灵坡,后又取《论语》“里仁之美”之意,改名里仁坡。
蔡道宪著有《诲后诗集》,在当时的长沙文人圈中有一定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墓庐全部被损毁,墓基保存完整,为1873年藩宪重修,高约3米,宽约10米。现在是长沙市天心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
美学家蔡仪
蔡仪,是我国较早运用马路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美学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蔡仪1906年出生身湖南攸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取名寿生,幼读私塾,16岁到长沙考取陈子展、郑业建执教的长沙长郡中学。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读《左传》,慕钟仪,自名“南冠”,笔名蔡仪。
蔡仪读书期间参加“沉钟社”,因参加革命活动在北京大学辍学。1929年蔡仪东渡日本考取东京高等师范哲学教育系,四年后获得高等师范毕业文凭,又考取九州帝国大学文学系。读书期间蔡仪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思想,参加了一些相关的社团活动,并写了一些理论文章和文学作品。
1937年,蔡仪于九州帝国大学毕业回国,不久抗日战争爆发,蔡仪全身心投入抗战救亡运动,先后在长沙、武汉研究抗敌宣传工作。1939年1月加入郭沫若领导的“三厅”从事敌情研究工作,并编辑《敌情研究》。1941年皖南事变后,进步人士的政治宣传教育工作已无法进行下去,蔡仪重操旧业,研究文艺理论和美学,出版发行了《新艺术论》《新美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解决文学艺术和美学中的问题。
1945年蔡仪加入中国共产党,其间做过编辑、教授。1948年离沪经香港到华北解放区,在华北大学任教授主讲中国新文学史,讲稿《中国新文学史》于1952年出版发行,在海内外教育界影响很大。1950年蔡仪调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后兼任副教务长,同时兼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教授。1953年调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和研究室主任。
其著作中影响较大的是受命主编《文学慨论》教材,其间因文革直到1980年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成为全国高校的教材,并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本文作者1982年考入电大古汉语专业,曾学过此书。
蔡仪是做学问的“工作狂”,工作生活中则亦庄亦谐,有时还不乏“童趣”。在高级党校中编写《文学概论》时,不知多久没有给家里打电话了,拿起电话却忘了号码和姓名,对旁边的同事说,她叫什么来着,叫什么来着,急得很。一旁同事莫名其妙,不知她是谁?蔡仪说是给家里打电话,同事提醒“乔象钟(蔡仪夫人)吧”,蔡仪答道“正是”,同事爆笑。
蔡仪还有“老顽童”一面。文革时他在干校当“伙夫”,专在锅炉房烧开水,临村有个叫狗蛋的男娃常来玩,扎一个小辫儿,蔡仪常逗娃:“狗蛋,辫子剪了吧。”“不剪,奶奶说是俺命根子。”“剪了,给你一个小瓶。”“不中。”“那就给你两个。”狗蛋看了两个小瓶心动同意了,“命根子”被剪掉了。不久,狗蛋家老人小孩七大姨八大姑来找“北京人”算帐,好在他提前得到消息躲开了,只得由领导出面,百般好说,赔礼道歉。在大田里劳作的人们听说此事,笑得不亦乐乎。
蔡仪1978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和博士生导师。蔡仪治学严谨,在修改《新美学》时因年事已高,仅写李白一章就用了很久。《李白年谱兼诗文系年》1986年完稿,《李白传》1988年完稿,两书1989年交稿。耄耋之年他工作不停,晚年主偏的《美学原理》被指定为全国大学教材,同时还花出大量的时间精力指导学生学业,直到1992年去世。
“蔡家菜”与湘菜传承
湘菜受国人喜欢成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有着漫长的历史文化和传承。
各个地方的菜系都包含各地方的历史文化、包含人的性格和乡情,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澜先生应该是吃货的天花板,他说:“四川菜藏着蜀地的温柔,扬州菜带着太平的温暖,湖南菜辛辣决绝,一往无前。”我觉得这个分析到位。吃穿住行,吃为首,任何时候餐饮都是个伟大的事业,而大师什么时候都是受人尊敬的稀缺资源。这不,长沙现在火得最执著的还是吃。
蔡海云1915年生于长沙,15岁到长沙杏花园酒家学徒,出师后几十年曾在玉楼东、奇珍阁以及北京餐馆主厨,回长沙后又在奇珍阁、又一村饭店主厨,是湖南省名老厨师特一级烹调师。1983年被聘为全国名厨师技术表演鉴定会评委。
蔡海云是湘菜泰斗,是包括舒桂卿、石荫祥、周子云、周迪吾、张志宏,袁国卿在内的“湘菜七爹”之一。
1982年,有一批外国客人到又一村用餐,在又一村担任特一级厨师的蔡海云,给他们做了一道湘菜名菜“花菇无黄蛋”。客人吃完鲜美可口的一个整蛋后,惊奇地发现里面没有蛋黄,询问翻译,翻译风趣地回答:“长沙专门养了这种无蛋黄的鸡。”外宾想要见识见识,翻译指着蔡海云大师介绍,“他就是专下这种蛋的鸡”,一下子把外宾都给逗笑了。现在,火宫殿的“花菇无黄蛋”这一道菜,就是蔡海云大师传下来的。
“用好的食材做好一道菜,并不算好的厨师;用最普通的食材做好一道菜,才算一名有能力的厨师”,这是蔡海云教导儿孙徒弟常讲的话。现在,蔡海云的儿子蔡金彪、孙子蔡俊赋继承家业,也成为了湘菜大师,他们将湘菜发杨光大,创办的“蔡家菜”私家会所,将湘菜改革创新,博采众长,精烹细饪,走出了传承发展的新路。
听说蔡俊斌比一心只想着工作的祖父辈们会享受生活些,去过国内外一些地方考察美食,衣着打扮有点“潮”,还会玩抖音。蛮好,说不定这样的生活态度还能创出几道现代和国际接轨的新式湘菜新品。
这些年在长沙湘菜界风升水起的还有经营“名蔡·宴湘”的湘菜大师蔡智敏,经营“聚鑫朋”20余家直营店、用心做好一道酸菜肥肠的湘菜大师蔡渊。聚鑫朋的门联有点搞笑:“直肠子弯肠子花花肠子肠来常往,新朋友老朋友好好朋友朋聚朋欢。”
曾看过一期叫《铿锵三人行》节目,马未都和窦文涛谈起宗族族谱的问题,马未都谈到自己是山东人,老家还有祖屋,曾在老家找到了祖谱,但已经破损严重。窦文涛说:“那你还不错,我家祖先已无法溯源,更无族谱,过年的时候只能摆点供品,心里祭拜祖先。”家传淡薄,后人愧疚,言语间颇有些伤感。
宗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现在有人数典忘祖,甚至六亲不认,寡情薄义,毫无为人底线,是该醒醒了。如果把国家比做大树,国是主干,家就是深植于大地的根系。国家强大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民族团结、族群和睦,而好的族风、家风应该代代传承和发扬。
据蔡氏文化网-蔡氏宗亲网报道:长沙蔡氏第一届宗亲会于2020年8月9日在长沙召开,长沙宗亲会的主旨是“传承和弘扬蔡氏文化,构建和谐家园”。我没赶上参加,希望下次能有机会,去感受族亲的联谊之乐和桑梓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