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蔡氏族史,理顺源流、厘清世系、编成统谱,固然是一件大好事。家有三件事,先从紧处来,不可眉毛胡子一齐抓。查阅宗刊《儒林门第》,见安徽宗贤有:继煌提“编统谱”;维功倡“联宗定辈”,两宗贤创意美矣。而从今考之,或未见其尽善也。
如今各地宗亲不少急于寻根问祖;又如安徽合肥“福公”、松源“福粤公”、河婆“绵基公”的上祖世系都搞不清楚,正需要花精力去理顺源流。若上祖源流无法澄清,为适从“编统谱”和“联宗定辈”,是否干脆不计其嫌将他们全部接入元定公之后?对“编统谱”和“联宗定辈”感兴趣的宗支,若符合嫡系的,当然欣幸,若否便是张冠李戴了。我看蔡氏族史,能论清源流的严师,算是蔡襄五世孙戡公。《戡公序》从周文王记到莆阳蔡氏十世,堪称“标本”。而《河南始祖蔡氏开派各省通谱》把各派中传史集到点公再分派,造成蔡氏源流型似“小蛮腰”(广州塔)。
近十年间,蔡氏族史经考证,出现了蔡氏始祖由仲公更为度公;蔡襄接绣公改为接琇公;福粤公接格公脱了钩;绵基公接潮海公不可靠。这说明蔡氏中传史离谱。其之所以改,理由是务实求真。当前,蔡氏宗支对“联宗定辈”反应平淡;致于《编统谱》已说了多年竟石沉大海。
据说,倡“联宗定辈”者被人问:“你是叔度公几世孙?”答不上他就脸红,何必小气。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答不上不是他的错,乃是历史的缺失。答不上比乱答真实,何须脸红?话说“联宗定辈”,原本各个宗支都有其特别的源流,属性固定,比如裤子,拿它当衫穿怎么适当?再说《编统谱》,如今不少宗支还在寻根问祖之中,像电路存有故障,还未排除故障时,你就按制通电,岂不是违规吗?不管“联宗定辈”或“编统谱”,总之离不开要理顺源流及澄清昭穆,这个程序免不得。
我相信各地蔡氏宗亲联谊会,以至宗刊机构,在处理族事中都会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探讨可行性,当时机成熟,自然会作出实施规划。目前,主要是时机未到,急于求成会弄巧成拙。我认为,当前宗亲联谊会及宗刊机构的中心工作,应以继续完善修墓修祠;联谊修谱;扶贫助学;加强侨联;弘扬祖德;敦宗睦邻;培训族史学术人才,力攻源流难关;配合国家发展经济。
至于“联宗定辈”和“编统谱”,可根据现实情况,务实求真,量力而行。时机未熟,宁缺勿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