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上蔡县城西行,越过蔡国故城,一下车就是一望无际的葱茏秋禾。玉米、大豆,芝麻、红薯,在苍黛的绿丛中点缀着大豆的黄叶,芝麻的白花,忧若阳春复临。大道北侧树立有上书“蔡叔度陵园”的牌子,牌子东侧的秋禾中有条南北石子路,即通向陵园的道路
蔡叔度是周文王正妃丈姒生的第五子,周武王弟。周与管叔鲜,霍叔处共同监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史称“三监”,周武王克商第四年崩子成王尚在母亲的怀抱中。周公旦“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乃践祚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史记·鲁周公世家》)“践诈”即登上天子的位置,行使周天子的政权,周公旦恐天下乱,摄政当国,按说是对的,但其既未与兄弟商量,也未与大臣研究,竟跑上周天子的位置发号示令:未免欠妥。结果“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连辅国大臣太公望(姜尚)、召公爽(姬奭)也思想惑疑。这样,西周王朝内部便发生激烈斗争。
商纣子武庚率商的残余势力乘机叛变,企图复辟,扬势力乘机叛变,企图复辟,扬言与“三监”合作讨伐周公旦,东部半个中国大乱。在这种危机四伏的形势下,周公旦毅然率兵东征杀了武庚、管叔,将蔡叔度囚在郭邻,霍叔处废为庶民。这样,史书便给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加上叛逆的罪名《尚书·大诰》开头即说“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把管叔、蔡叔、霍叔说是叛国并称三叔为“大艰人”。即大罪人。由于这样为三叔定了性,历代的史学家亦皆依之而行。其实三叔并非品质恶劣庸碌之辈。
一、“文王舍伯邑考而立发(周武王)”为太子,”(《史记·管蔡世家》),是因伯邑考不贤,并没有对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责备。
二、周武王是位贤明很有能力的君主,若是管叔、蔡叔、霍叔素有歹行,武王决不会把东部半个中国交给三人经管。武王灭商后。“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凡憝国九十有九”。(《逸周书·世俘》)归服周王室的诸侯国有652个,“憝国九十有九”,即不服从周王室诸侯国有99个。在灭商和征服这99个不服从的诸侯国的过程中,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一定是有卓越功绩的。不然,周武王怎么篮对他这样相信呢?《逸周书·文政》并有“管蔡开宗循王”的记载。即管叔鲜、蔡叔度开导商的宗族服从周王室的教化。“开宗循王”后即提出“禁九慝,昭九行,济九丑,尊九德,止九过,务九胜,倾九戒,固九守,顺九典”,这九项应即管叔鲜、蔡叔度向商的宗族进行教化的内容。这哪能看出管叔鲜、蔡叔度品质恶劣、对周王蜜不忠呢?要说三叔叛,叛的是周公且,而不是周王室,周公旦仅是周王室的一个臣子,怎能说三叔叛国呢?
蔡叔度被因的郭邻,陈逢衡《逸周书补注》谓:“以其附近城郭仍在蔡境内,故谓之郭邻”。现在蔡叔度陵园在蔡国故城西一公里。蔡叔度被囚即当在此,死后葬在这里。
一路沉思,不觉已到蔡叔度陵园。陵园前是个大广场,据说是留作扩建的地方。广场北有座高大的白石构建牌坊。牌坊上额楷书“蔡氏始祖叔度公陵园”署名江泽民。牌坊后为东西廊房,方形四角拱起。东西廊房北为三孔拱形桥,石桥两侧有石栏,石栏间的石柱上雕云纹。拱桥北为广场,地铺青石。两侧白玉石雕龙柱对立。柱高约30米,需要仰面而视。柱上白龙飞腾,云朵频现,据说重达120吨。白玉龙柱两侧为碑廊,碑廊与广场南北对列。石场北靠祭坛,祭坛高出地面1米许,上置石雕方鼎形香炉,即蔡氏宗亲祭祀之所。广场为蔡氏族人祭祀跪拜起立地。祭坛北即蔡叔度陵墓,墓圆形,周围砖砌。面积314平方米。墓四周为石铺走道,走道周围为石栏。我沿着墓周走道慢步沉思:天下英雄有多少人被埋没又有多少人含冤而死。唉!
蔡叔度是蔡国的第一任国君,蔡姓以国为氏,故为蔡姓始祖。《世本》卷七《姓氏篇》:“蔡氏,周蔡叔度之后,以国为民。”这座陵园是国内外蔡姓集资建筑的。
建筑蔡叔度陵园是上蔡县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重大成果,开始这项工作的是原县委书记孟超。这里原为一片荒野,孤冢残陴,一望田禾。1994年,盂书记召开有关部门人员会议,倡议整修蔡叔度墓,以便海内外蔡氏寻根祭祖,提高上蔡声誉。当即对冢重新封土树碑。当年初夏,泰国蔡氏寻根祭祖团莅县,此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马夹西亚、泰国,以及我国香港等国家与地区蔡氏寻根代表团陆续而至,并倡议由蔡氏族人集资修建“蔡叔度陵园”。该陵园2005年4月动工,2007年秋竣工。从此,蔡叔度陵园成为上蔡民的游览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