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得隆,广东省潮安县凤塘镇泮洋乡人,生于1939年。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有不平凡的经历。
1955年,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农民学习文化。在当时的农村,具有初中文化的几乎是百里挑一。15岁的蔡得隆刚好小学毕业,即放弃自己的升学路,投身于扫盲运动,当了村里唯一的扫盲老师。
办扫盲教育,困难是重重的,但小小的他是无所畏惧的。没有场地,他把学员带到自己家学习;没有课桌,他东拼西借;自己的知识底子薄,他边教边学;一些学员认识不足,怕困难,他满腔热情地加以鼓励、劝说,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白天劳动后,师生都十分疲劳,他用顽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予以熏陶……就这样,泮洋农民扫盲班办得红红火火,得到上级的嘉奖。蔡得隆由此被评为潮安县扫盲积极分子,出席潮安县第五届劳动模范大会,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时属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1956年9月,他出席广东省第二届共青团代表大会,11月3日,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在我们潮汕地区有一个风俗习惯,认为人到了19虚岁就好像是要过一道难关,因此上辈人会告诫19岁的人要避这要忌那,尤其是探望病人,参加丧事,至于挖坟掘墓,那是忌中之忌了。1957年,党号召农民平埔整地,移坟造田。这一年,蔡得隆刚好19岁,他破除迷信,冲破了条条禁忌,积极投身到这一活动中去。他接受凤塘公社(当时属高级社)党委的重托,带领32位青年到南陇马厝湖埔,奋战2个多月,迁坟几百穴。经过平整、深翻、填粪,使马厝湖埔原大小不 一、高低不平的上百块坟中田变成65亩规格化、排灌自如的高产田。
1959年5月,蔡得隆又一次接受公社党委重托,带着38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开进凤岗村“土堀底”田片。这片田属粘质土,湿时好像膏药,干时好像火石。当地农民累死累活,很少有收成,于是成了半荒地。突击队到这里安营扎寨,他们贪早摸黑,顶风冒雨,到处割绿肥,挖塘泥,掏垃圾。周围的肥源被搜索完了,就到潮州市内车池积塘泥。有一次池刚车干,暴雨就来了,他们没有退避,纷纷排成队伍,抢宝般地把塘泥一粪箕一粪箕接上池岸,许多人的脚手被泥中的瓦砾划出血口子,但没顾及止血,硬是赶在雨水冲进池塘之前把塘里的肥土掏干净。千千万万担的有机肥,千千万万车的有机土使“土堀底”翻身了,终于变成亩产千斤稻的良田,创造了改良土壤的奇迹,成为广东的奇闻。是年,蔡得隆出席汕头地区群英会及青年积极分子大会。
1960年2月,广东从全省选送7名优秀团干到中央团校培训。蔡得隆被选中了,是汕头地区的唯一一员。学习、培训期间,他由于表现积极,成绩特别优秀,被提拔为学习班党支部委员,任宣委之职,并被列为留团中央工作人选,学习、培训期间,幸福地受到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贺龙、董必武、陈毅、彭真、林伯渠、陆定一、胡耀邦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留团中央工作的人员要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核。蔡得隆的养父在海外,只得回归原籍工作。学员们及家乡父老都为他惋惜,认为其养父在国外也是穷打工的,历史清白,对蔡得隆没有半点资助,基本没有来往,对此很不理解,但蔡得隆理解党的政策,毫无怨言,仍把农村作为驰骋的天地。学习回来后,他任凤塘公社良种场场长,带领全体场员积极生产、认真科研。不久,蔡得隆便成为农作物的栽培能手、农具技术革新的技术员。
1960年10月23日,共青团潮安县委向全县青年发出“学习蔡得隆热爱农村、热爱劳动,当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击手”的号召,潮安报以《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击手》为题,整版刊登了蔡得隆的感人事迹。接着,广东青年报以《有志者事竟成》的大特写把蔡得隆的事迹推向全省。
1965年,我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高潮,蔡得隆把宣传焦裕禄视为己任。他到社内各地轮流宣讲,听众多则上万,少则几千。所到之处,台下的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学生无不感动得泪滴涕零。焦裕禄的事迹很快就在社内家喻户晓。他本人也成了焦裕禄式的人物。他常常在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挤出一点资助比他困难的人。孤寡老人缺医少药,他为之求而送之;贫寒人家衣单被薄,他为之添而加之。
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之后,他即为家乡老人送去礼物。1999年老人节前夕,他在征得家人的同意之后,给家乡老人们送去4000余元慰问金。此后几年的老人节他都是如此。
蔡得隆任过6种不同职务,最高的也只有公社团委副书记,但他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图名利,只求奉献,始终如一,居功不傲。他得到的荣誉多得没法计算,退休前还连续三年被评为枫溪区优秀共产党员。
蔡得隆是平凡的,但他很伟大,因为他是春风、是甘露、是绿叶、是黄牛。他少年英豪,老当益壮,本色不变,风采依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