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牵的名字,对于洞头老一辈人,大都略有耳闻。
40多年前,我下渔村搜集民间故事,刚开始时,侧重于地名来历的挖掘。三盘岛有个铜钱岙,名字挺有个性,引起了我的兴趣。走访当地老人,他们告诉说,这里啊,原来是蔡牵藏金银财宝的地方。当年蔡牵在洞头洋面截击清朝的官船,缴获的财宝多了,就把一部分埋在这里。可惜不知道埋藏的准确地点,能找到,就大发啰!
蔡牵在三盘岛埋藏过金银?这或许是真的,也可能仅仅是传说。不过,蔡牵真的在三盘岛活动过。
▲海牵碑
清光绪八年(1882年)刊行的《永嘉县志》,是清末国学大师孙诒让担任协纂的志书,在卷八《武备志》的“兵事”里就有多条有关蔡牵在三盘的记载。“(嘉庆)六年六月二十六日,蔡牵盗船七十余只被兵堵御,乃遁三盘。”“八月十六日,定海、黄岩二镇会剿蔡牵于三盘。”“九年七月十五日,蔡牵盗船及广东红头艚船共九十余号······势甚鸱张。九月初十日,提督李长庚率海坛、温州、黄岩三镇追捕至三盘。”
除此之外,清光绪六年(1880年)编篡的《玉环厅志》,在《卷之十四·杂记志》的“寇警”中也有记载:“嘉庆三年,蔡牵寇三盘,势甚猖獗。”厅志附举《瀛洲笔记》的记载就更详细了;“嘉庆六年五月十九日,蔡牵帮盗船七十余只,由北麂外洋停泊三盘。”“九年九月,蔡牵船五十二只,由此驶往三盘……”
嘉庆三年即1798年,而九年是1804年。照此推算,蔡牵率几十艘战船,在三盘前前后后的活动时间长达7年!小小的三盘岛,面积不过1·62平方公里,且饮用水奇缺。(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三盘岛上的许多人家,还经常积蓄雨水以解水荒)蔡牵七十余条战船数千人马,扎营操练、吃喝拉撒,根本不是这么一个小岛解决得了的。再查《永嘉县志》《玉环厅志》才得知,当时的三盘,指的是现在的三盘及洞头本岛。
▲海牵故居
旧志书对蔡牵的称谓,非“寇”即“盗”。在旧修志者笔下,蔡牵这些人胆敢造反,与朝廷对抗,力图颠覆旧秩序,当然一律打入另册,都是该剿该灭的“海寇”、“盗匪”。
那么,现代的典籍又是如何评介蔡牵的?
翻查《辞海》,“蔡牵”条目载:“蔡牵(1761—1809)清代东南海上起义军首领。福建同安(今厦门)西埔乡人。初以浙闽沿海为根据地,屡败清军。后建造大海舶,渡海攻台湾。嘉庆十年(1805年)攻到淡水、凤山,当地起义军首领洪老四、吴淮泗等响应,有众二万余人,被推为镇海王,在台坚持斗争一年余。十二年十二月与清军激战于黑水洋,杀水师提督李长庚。后与清将王得禄、邱良功激战失败,裂船自杀。”
蔡牵不是海贼,是东南海上起义军的首领!
蔡牵从小失去双亲,从同安的西埔乡流落到霞浦的水澳村,以补网、挑卖小海鲜为生,因不堪饥荒所逼,愤而揭竿,下海造反。跟随他的都是在海上讨生活的穷苦人,善水性,敢拼命,打了不少胜仗,势力很快扩张。《永嘉县志》提到的提督李长庚,也是同安人,武状元出身。他率水师,造大船,夸海口,信誓旦旦要一举剿灭蔡牵。未料却在海战中反被蔡牵座船的炮弹击中,当场阵亡。李长庚为闽浙水师提督,也算是清代海军的将军级人物了,却败在一群渔民手下。嘉庆皇帝接报后连声哀叹:“朕披阅奏章,不禁为之堕泪。”(《清仁宗实录》卷191)
蔡牵领导起义军,在福建、浙江、广东、台湾四省海域反抗清廷,长达十五六年,威震清廷。后来,李长庚的继任王得禄、邱良功率闽浙两省水师合击,从定海一路搏杀至渔山外洋。蔡牵因寡不敌众,炮弹耗尽,毅然用最后一发炮弹,炸裂自己的座船,和妻儿同时殉难。他所带的250多名将士也沉海而亡,无一人受降,十分壮烈。单凭这一点,足见起义军的铁骨壮志,非所谓“海贼”“流寇“所能为。
蔡牵起义的活动范围,有近一半的时间在洞头诸岛,长达7年,可见他的队伍在洞头是有基础的。这当然和蔡牵与洞头先期移民同是福建厦门老乡有关,他们的反清义举,得到了岛上住民的支持。200余年之后,我在三盘岛采风时,一些老人回忆,听老一辈说,蔡牵是打官府的,海船很多,手下兵士打仗勇猛;蔡牵的老婆有武功,能双手舞刀,也跟随在船上,时刻不离蔡牵。这和志书记载的后来蔡牵与妻儿同船阵亡,大体一致。
洞头诸岛自南宋建炎年间设兵寨,近900年来,烽烟滚滚,战事不断,海防文化的积淀十分厚重,值得研究,值得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