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千年古镇麻沙有一条老街叫中兴路,这条街名的由来与麻沙蔡氏家庙有着极大的渊源,因为在这条街上,千百年前曾出现了一座寺庙——中兴寺。
蔡銮(876—952),字翔程,蔡炉唯一的儿子,早于父亲两年,于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乡荐授建阳县尉。蔡銮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天祐七年(公元910年)五月初五日,有位云游的行僧法名大德没有栖身之所,来到邵武的大乾庙祈祷,梦里有神灵告诉他说:遇到沙就停止,遇到蔡就住下。僧人到了麻沙,在麻沙街上询问姓蔡的人家,于是来到蔡府见到蔡銮就叩拜,并向蔡銮化缘说希望能给他一块袈裟大小的地作为僧人终老之用。蔡銮允诺,此时正当中午时分,太阳高挂,僧人把袈裟伸起掩住阳光,在阴暗处画定了东至西七十丈,南至北七十丈。蔡銮当即赠予僧人土地和财帛兴建中兴寺,中兴寺有前后殿宇法堂钟楼,以及僧舍厨房,由大德来住持。蔡銮还在中兴寺的右边建起了蔡家祠堂祭祀父亲蔡炉,将长坪里重历的田米一百余担充入中兴寺作为祭田,还赠送了房屋数十间、五通庙一所、通溪水路一条、水碓二所。
中兴寺也因此开启了蔡氏家庙的历史,此后,蔡氏族人不断地修葺中兴寺。蔡銮的第七个儿子蔡梅的后代蔡璿,生于元祐八年(1093),他为人好仁好义,在建炎元年(1127年)2月1日,中兴寺的僧人大觉准备了牲品祭祀,在檀越(施主)堂中请蔡氏的子孙集体吃饭,大觉僧人特地上前到蔡璿面前说:您的先祖创立了中兴寺以来一直未曾泯灭,现在小僧住持,不过是看守像浮萍一般,如今的中兴寺年代久远,风雨飘零,希望施主能念及先人创立本寺的艰难,重新修葺,岂不美哉!蔡璿听完后于是率领各房子孙找来了梓人和匠人重新对中兴寺进行修葺装饰,从而使得中兴寺焕然一新。之后,蔡璿又将崇化里(今书坊)游岭的田划给中兴寺。
蔡希清,蔡权的孙子,至大己酉(1309年)三月清明日,蔡希清来到祖茔祭祖,中兴寺的僧人普明随行,来到显庆山下,遇到了蔡希清的家仆在用牛犁田,蔡希清就开玩笑说:你僧人的力气可以学这头牛拖犁,我就把这块田送给你。僧人随即去拖犁不异于此牛,于是,蔡希清就把这块田送给了僧人,并将此地命名为和尚坵,还将象山和水井窠一并送给中兴寺。
岁月的年轮历经千年风雨,蔡氏子孙在这条街上代代繁衍,足迹遍及全国。中兴路,这条老街依旧烟火繁盛,麻沙方言依旧声声不息。中兴寺却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