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应邀出席石狮商会召开的..  ·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世界蔡氏文化经济发展研究..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与石狮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福州市漳浦系蔡氏宗亲联谊总会赴宁德古田等地..  · 安徽省大别山蔡氏宗族第四届祭祖暨九修宗谱修..  ·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组织参加后柯海印堂保生慈济..  · 福建石狮玉浦蔡氏中房举行新祖宇落成庆典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参加纪念泰伯公3308周年..  · 福建石狮居港宗亲蔡文胜捐赠1000万元助教兴学  ·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参加福建安溪魁头坵城庙重建..  
蔡氏人物 更多

古代先贤

近代人物

现代精英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人物 > 古代先贤 > 内容 

儒家贤士蔡邕(上)

作者:蔡敬民  发布时间:2016/6/6

(一) 蔡邕身世

公元132年,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古村落尉氏蔡庄,蔡棱府内出生一名男婴。取名为蔡邕。

君子家风

蔡邕的曾祖父蔡勋,好黄、老之学,平帝时为郿县令。王莽初,授以陇西郡守。他面对着印绶仰天长叹说:“我本来在汉朝为官,死了也要坚守正道啊!昔日曾子不接受季孙氏的赏赐,何况这是侍奉异姓朝廷呢?”于是携带着家属,逃进深山,和鲍宣、卓茂等人一样不在新朝为官。可见蔡勋为人忠心不二,宁愿当山野草民,也不跟篡汉的王莽做官。

蔡邕的祖父蔡携,字叔业,汉顺帝时任新蔡县令。父亲蔡棱,字伯直,也是一位有清白操行的人,殁后谥号贞定公。

蔡邕出身在这样具有君子风范的家庭,对他的人格修养有着很好的正面影响和教育作用。

(二)博学多识

蔡邕年少时,师事太傅胡广。博学多识,通经史,喜好数术、 天文,妙操音律,善鼓琴、绘画,擅长辞章,精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

蔡邕喜欢藏书,多至万余卷。除看书学习外,还喜欢玩古董,不与世人交往。

他善于学习思考,总结前人经验,融会贯通。有感于东方朔的《答客难》及扬雄、班固、崔骃等人设疑自问自答,思考文章中不同人物的言论,肯定其中正确的立场而纠正其错误的观点。著述了《释诲》一文来告诫和勉励自己。

至孝至善

蔡邕对长辈非常孝顺,母亲患有慢性病卧床三年,假如不是因为盛夏、严冬气候变化,一直连衣襟和腰带都没有松解过,七十多天也没有躺下睡过觉。

他母亲病逝后,就在坟墓旁搭建了一间草舍,蔡邕住在那里守孝,一动一静都遵守礼制。

墓旁有两棵不同根的树木枝干连在一起,草舍旁有一只温顺的兔子或俯卧或跳跃,经常陪伴着蔡邕。远近的人们觉得很新奇,都前来观看。称赞蔡邕是个孝子。

蔡邕和叔父、堂兄弟居住、生活在一起,三代人没有分割家产,和睦相处。

乡亲们都很敬重蔡邕,品行好、讲仁义。

(三)品格高洁

不与“五侯”为伍

蔡邕因为音乐才能出名,传到京都,朝廷征召他进宫做乐师。

一天,蔡邕家来了两名不速之客,对蔡邕说:“我们是陈留郡派来的差役;中常侍徐璜听说你妙操音律,善鼓琴。特奏请桓帝征召你进京做乐师呢?”

蔡邕知道徐璜是臭名昭著的“五侯”之一。他们心胸狭隘,家人仗势胡作非为,民众恨之入骨。蔡邕不愿意与这些人为伍。

在差官一再催促下,蔡邕只好上路。但行至偃师县(今属洛阳市),他推托身体有病,又回到了家中。

可见,蔡邕秉性刚正不阿,不贪图功名富贵的高尚品格。

( 四)仕途坎坷

汉灵帝建宁三年(170),司徒乔玄发现蔡邕是个人才,于是征召他到府上任掾属,从此,蔡邕进入仕途。

后来,司徒乔玄举荐蔡邕出任河平县令,诏拜郎中,校书东观,升迁为议郎。

《东观汉记》

蔡邕在东观时,与卢植、韩说等修撰《东观汉记》,著十意:《律历意》、《礼意》、《乐意》、《郊祀意》、《天文意》、《车服意》等。

后来因遭流放,没有来得及完成。

鸿都门学及鸿都门事件

东汉灵帝时,以名儒大臣为代表的清流党人以太学为阵地,有太学生支持反对宦官集团。

宦官们为控制舆论和笼络人才,便在灵帝的支持下于太学之外,另起炉灶,在鸿都门下揽招擅长艺文之人,意欲与太学分庭抗礼。

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二月,“遂置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其诸生皆敕州郡三公举用辟召,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士大夫正人君子皆耻于与他们同列朝纲。”

鸿都门学及鸿都门事件,与灵帝喜爱辞赋有关,他创作了《皇羲篇》,因此许多人是因为会作文章才得到任用;不按常规加官封职。加剧了清流党与宦官集团的矛盾和斗争。

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引来很多无操行趋炎附势的人,都在鸿都门学任职,喜欢讲一些地方风俗、乡里小事,灵帝非常高兴,不按常理来提拔他们。而几十个市井小民,谎称自己是宣陵孝子,都被授予郎中、太子舍人的官职。

太学首领郭泰和蔡邕为首的清流党人,不愿与鸿都门学的仕宦同朝为官。蔡邕上书反对鸿都门学,将书画贬低为“末技”。结果以清流党人失败告终。史称“鸿都门事件”。

《陈政要七事疏》

熹平年间,经常有雷霆疾风,伤树拔木,地震、冰雹、蝗虫为害。而鲜卑又侵犯边境,百姓为劳役赋税所苦。

公元177年(熹平六年),灵帝下诏自责,并下令群臣各自陈说可行的治理国家大事的措施。

灵帝特诏询蔡邕:“近来灾异变故的发生,不知是什么罪咎引起的。朝廷焦急,朕心里也害怕。访问群公卿士,想听到一些忠言,他们都守口如瓶,不肯尽心。因为你经学功底深厚,所以朕特地问你,你应该阐明得失,指出为政的要点,不要唯唯否否,或者怀疑恐惧。全按经述对答,为了保密,要用皂囊封上。”

于是,蔡邕上《陈政要七事疏》,直言政事。

得罪权贵,蒙冤入狱

蔡邕上疏直言:妇人(外戚)和宦官干预政事,是怪异发生的原因之一,并弹劾太尉张颢、光禄勋玮璋、长水校尉赵玹、屯骑校尉盖升等人贪赃枉法。又举荐廷尉郭禧、光禄大夫桥玄、前任太尉刘宠,认为可以向他们咨议朝政。

灵帝在看了奏章后很是叹息,在起身如厕时,奏章被曹节在后面偷看了,就向左右的人泄露了全部内容,致使事情泄漏。蔡邕认为应该废黜的人,都非常恨他,企图打击报复。

蔡邕与司徒刘郃不和,蔡邕的叔父卫尉蔡质,又与将作大匠阳球关系不好,阳球是中常侍徐璜的女婿。徐璜让人写匿名诬告蔡邕、蔡质,决心要陷害他们。

灵帝因此下诏给尚书,召蔡邕质问。蔡邕上疏为自己辩白,但他与蔡质还是被送入洛阳监狱。

流放朔方,幸逢大赦

蔡邕和蔡质入狱后,仇人认为应该将他二人斩杀弃市。

中常侍吕强怜悯蔡邕无辜,于是替他向灵帝求情。

灵帝也想起了蔡邕之前奏章的话,于是下诏将他免死,与家属一起流放至朔方。

灵帝爱怜蔡邕的才高,正好在第二年大赦,于是赦免蔡邕,准许他返回原籍。

蔡邕自从放逐到被赦免,历时九个月。

(五)逃亡江湖

在蔡邕准备启程回郡的时候,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送行;酒喝足后,王智起舞劝告蔡邕,蔡邕不理会他。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本来很骄贵,丢了面子为宾客所嘲笑,就破口骂蔡邕说:“罪犯也敢轻侮我嘛!”蔡邕振衣而去。

王智非常恨他,于是密告蔡邕心怀愤怨,诽谤朝廷。灵帝宠幸的人也都诬陷他,蔡邕害怕无法幸免,于是逃命江海,远走吴会之地,往来依靠泰山羊氏,在吴地共待了十二年。(羊氏即羊陟和蔡邕为姻亲,关系密切,名列清流党代表人物之一)。

险遭暗杀,好人好报

蔡邕亡命途中,阳球打发刺客暗中刺杀蔡邕。刺客被蔡邕的正义感动了,不为阳球所用。

阳球一计不成又生又一计;他贿赂有关官员毒害蔡邕,受赂的人反而把消息告诉了蔡邕,要他提高警惕。

好人有好报,蔡邕两次险遭暗杀,被人解救,死里逃生。平安无事的居住在五原安阳县。

(六)董卓施压,再度出山

正当蔡邕过上几年平静生活的时候,时局发生了变化,董卓掌权,强迫他入阁效命。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灵帝去世,献帝即位。董卓任司空,专擅朝政,听说蔡邕天下闻名,为了笼络人心,于是董卓征召他入阁。

蔡邕回说,有病不能前去。

董卓大怒骂道:“我有灭人三族的权力,蔡邕就算骄傲,也是不过转足之间的事而已。”他又急令州郡征召蔡邕到府。

蔡邕不得已只好应命。被任命为代理祭酒,很受董卓敬重。又被举为高第,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三台。又升任巴郡太守,被留任侍中。

董卓先以诛灭三族相威胁,后以高官厚禄相利诱,软硬兼施,让蔡邕俯首称臣。

左中郎将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蔡邕被拜为左中郎将。跟随献帝迁都长安,被封为高阳乡侯。

蔡中郎的称谓,就由此而来。

直言劝谏

董卓的宾客部属想让朝廷尊崇董卓与周公相比,称尚父。董卓询问蔡邕的意见,蔡邕说:“周公辅周,奉命灭商,所以特号为太公。现在您的威德虽高,但相比尚父,我以为还不行。等到关东平定,陛下返还旧京,然后再讨论此事。”董卓听了蔡邕的话。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六月,发生地震。董卓为此询问蔡邕,蔡邕对他说:“地动,是阴盛侵阳,臣下不遵守国家制度引起的。前春天郊祀,公奉车驾,乘金华青盖,爪画两箱,远近都认为不合适。”董卓便改乘皂盖车。

貌合神离

董卓一介武夫,刚愎自用,存心篡汉;蔡邕儒家风范,忠心事汉。因此,两人没有共同语言,貌合而神离。董卓虽然很尊崇蔡邕,赐予高官厚禄,但是蔡邕并不开心。

蔡邕每悔恨自己不该与这种人为伍。于是跟他的从弟商议想逃到兖州去,从弟说:“你的外貌、气质与一般百姓迥然不同,每次出门,老百姓都聚过来观看,你想逃跑,实在太难了。”蔡邕一想也是,自己仪表清朗,风度翩然,混到焦头黧面的逃难队伍里,傻子也可以认出来。只好打消了逃跑的念头。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像在地狱一般。却成为赳赳武夫、投机钻营者和暴君的天堂。像蔡邕这样的文人难以实现治国安邦的理想。因此,时代决定了他悲剧的命运。

(七)冤死狱中,宏愿未遂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定计诛杀�?/span>

蔡邕在司徒王允坐上,不知不觉说起董卓来,并为之叹息,脸色都变了。王允勃然大怒,呵斥他说:“董卓,是国家的大贼,差点倾覆了汉室。你作为臣子,应该一同愤恨,但你却想着自己受到的礼遇,忘记了操守!现在上天诛杀了有罪的人,你却为他感到伤痛,这难道不是和他一同作为逆贼吗?”

随之将蔡邕收押,交给廷尉治罪。

蔡邕递上辞表道歉,请求受到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以求继续完成《汉史》。

士大夫大多同情蔡邕,并想要救他,但没有成功。

太尉马日磾听说后急忙前往对王允说:“伯喈是旷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汉朝的事,应当让他续写解决后边的历史,让它成为一代重要的典籍。而且蔡邕****孝顺的名声一向显著,获罪也没有缘由,杀了他岂不会丧失威望吗?”

王允说:“过去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国家中途衰落,政权不稳固,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写文章。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

其实,王允并不了解司马迁和蔡邕其人。因而铸成了这桩历史悲剧。

马日磾离去后告诉别人说:“王允大概不能长久于世吧。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纲纪;写作,是国家的典籍。废弃了纲纪与典籍,难道还能长久吗!”

公元192年蔡邕在监狱里死去,时年六十岁。群臣和士人没有不为他哭泣的。

王允后悔了,想阻止杀他却来不及了。

(八)传闻轶事

焦尾琴和柯亭笛

蔡邕在吴地(今江浙一带)时,曾听到一块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块好木材,因此把它拣出来做成琴,音色非常美妙。但是木头的尾部依然被烧焦了,所以当时人们叫它焦尾琴。

蔡邕妙操音律,善鼓琴,而且识琴音。

蔡邕住在陈留时,有个邻居准备了酒菜请他来赴宴,他去的时候邻居已经喝得兴起了。坐上有个客人在屏风后面弹琴,蔡邕来到门口悄悄一听,说:“啊!用音乐招我来却藏有杀心,怎么回事呢?”于是回去了。请他的人告诉主人说:“蔡先生刚来,到门口又走了。”蔡邕向来被乡里人尊崇,主人赶紧追赶并问起原因,蔡邕把事情都告诉了他,大家都感到扫兴。弹琴的客人说:“我刚才弹琴的时候,看见一只螳螂正要扑向鸣蝉,蝉将飞走还没有飞走,螳螂的动作一前一后,我心里有些担心,唯恐螳螂丧失了机会,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杀心流露到音乐中吗?”蔡邕莞然而笑说:“这足以表明了。”

蔡邕遇害后,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据说齐明帝在位时,曾取出焦尾琴请古琴高手王仲雄弹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天,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再传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后又赠与大周后。李煜死后归宋室所有。据传,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柯亭笛,也简称“柯笛”、“柯亭”。为蔡邕拆柯亭竹椽制成,其音色优美。

伏滔《笛赋序》中说:“柯亭之观,以竹为椽,邕取为笛,奇声独绝。”

《晋书•桓伊传》:“(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等,皆有记载。

后来泛指美笛,也比喻良才。

绝妙好辞

蔡邕曾在夜晚用手摸读王羲之所书《孝女曹娥碑》,然后题写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大字作为评语。

这八个字,好多人不解,被曹操的主薄杨修破解了,他说:这是“绝妙好辞”四个字。因为黄绢是色丝,是“绝”字,幼妇为少女,是“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是“好”字;齑臼是受辛之器,是繁体字“辤”字。

因此,人们说蔡邕发明了“隐语”。

(九)重大成就

1、诗赋碑铭

蔡邕擅长诗、赋、碑、诔、铭文等,赋的成就最高。

蔡邕的《述行赋》为代表作,前半吊古,后半伤今,清辞急切,感慨沉痛。为汉末抒情小赋之滥觞。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此曲,是汉乐府中的名篇《饮马长城窟行》,有人认为是蔡邕所作。多么动人的诗句啊!

《蔡中郎集》

《隋书•经籍志》载有《蔡邕集》12卷,所著诗赋、碑、诔、铭等104篇,大部分为碑铭文字。今多散佚。

明代张溥辑有《蔡中郎集》十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清代海源阁刻本《蔡中郎集》十卷,《蔡中郎集》外集四卷,内有《独断》一卷,系记前代掌故,较为精善。

今有邓安生《蔡邕集编年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文心雕龙》推崇蔡邕的碑铭云:“蔡邕铭思,独冠古今”。他还说:“其叙事核而要,其缀采也雅而泽,清辞转而不穷,巧义出而卓立。察其为才,自然而至”。

2、熹平石经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议郎蔡邕、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等上书要求正订六经文字。皇帝批准后,蔡邕等人将《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种经典选定正本、订正文字。由于当时碑刻盛行,于是将其用隶书刻于石碑上。

蔡邕亲自用笔蘸朱砂写在石碑上,镌刻成碑文。工程从熹平四年(175年)起至光和六年(183年)止,历时九年,共刻石碑46座,全部碑文约20万字。这部石经因刻于熹平年间,又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故称“汉石经”、“熹平石经”或“一字石经”。作为经书的标准版本,成为我国第一部官定石刻经本。

这项由最高统治者钦定、规模空前的文化工程在当时社会上引起轰动:《后汉书•蔡邕传》载:“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盛况可见一斑。

熹平石经设立后,很快成为经书的典范文本,改变了秦汉以来经书传播混乱的局面,为天下士人所取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方的经学教科书。虽然在此前的周秦亦有刻石,但从它们的功用和影响来看,在当时都不具有此种意义。

这种刊刻石经的形式,为后来的历代政府所效仿。如在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又效仿当年蔡邕刊刻熹平石经之举,以古文、篆、隶三体刊刻石经《尚书》、《春秋》二部和部分《左传》,以供士人取正。唐代的《开成石经》、五代的《蜀石经》、《北宋石经》、《南宋石经》,直到清代《乾隆石经》都在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蔡邕在这方面的开创之功是不容抹煞的。

清孙承泽《庚子消夏录》云:“东汉书学,以中郎为最,而石经尤其得意之作,故当两汉之最。”

3、创“飞白书”

蔡邕书法,精于篆、隶两体,隶书造诣最高。用笔形成自己的风格,结构严整,点画俯仰,变化自如,有“体法百变,穷灵尽炒,独步古今”之誉(唐张怀瓘《书断》)。

汉灵帝熹平年诏蔡邕作《圣皇篇》。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着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一开始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是看着看着就看出点“门道”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白道里露出丝丝墙皮来。蔡邕眼前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露白),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

蔡邕回家后,拿出笔墨纸砚来反复练习,掌握了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的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被称为“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欧阳询认为:“蔡伯喈即飞白之祖也。”

这种观点,世代流传。

《辞海》注解:“飞白是一种特殊风格的书法。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工匠用刷****的帚写字,蔡邕受到启发,作‘飞白书’。”

直到今天,‘飞白书’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4、书法实践活动

据记载,蔡邕曾为当时众多名士如周勰、朱穆、杨赐、李膺、杜密等撰写碑文,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蔡邕写碑文是有选择的,以碑主的气节人品为取舍标准,其中最推重太学首领郭泰的人品气节,认为“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据载,汉高祖刘邦平叛后回到故乡沛县,在与父老欢聚饮宴于沛宫时,酒酣击筑而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沛人立“大风歌碑”以作纪念。据说是蔡邕用钟鼎文撰写的碑文。

蔡邕治学、论书、写碑、为官,都以儒家思想为准绳。作为风云变幻的东汉末期的重要历史人物,蔡邕的诸多书法活动皆开后世之先河,在书法史上大都具有启始意义,并长期为后人传承颂扬,以至于今。

·上一篇:廉洁爱民的太康县主簿蔡高 ·下一篇:儒家贤士蔡邕(下)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