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闽蔡氏,从《儒林门第》常见到的报道主要有:闽北建阳炉公蔡氏、闽东莆田用元公蔡氏、闽南漳州长眉、彧两公蔡氏;闽西蔡氏见不着,此为何故不得而知。
《儒林门第》2008年3期中刊登了一篇史文,题目是:《寻根问祖8大朝宗圣地》,其中第七圣地叫:“福建宁化石壁村”,其内容顺抄如下:
“宁化石壁,原名玉屏,也名石碧,由22个自然村组成。它位于武夷山脉东麓,福建省西隅,北连江、浙,南接粤、桂,四周山环水绕,中间是开阔的平原盆地,物产富饶,环境幽雅,堪称世外桃源,是历代南迁士民避乱求生、繁衍栖息的理想之地。因而早在秦汉之际,就有中原士民避乱迁徙于此。此后,在西晋永嘉之乱、唐末五代、宋室南渡及明清之际,每当中原动荡,社会激烈巨变之时,都有一批又一批的大量移民涌入石壁,繁衍栖息,并由此而分迁闽南、闽西、粤东、台湾,及湘、桂、川、黔等地。据史、志和族谱记载,在长达2000年的封建社会中,先后曾有106个姓氏在此生存栖息,并由此播向东南沿海,繁衍海外。
由于宁化石壁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社会历史激烈变动的唐末五代,各割据势力均鞭长莫及,成为较为安定的世外桃园,凝聚了众多的北方移民。据史书统计,宁化在唐末人口仅1万余人,到南宋时已达11万之多,其中土著仅5000余人。由于高山的阻隔和战乱频繁中断了与中原的联系,在封闭的世界里,他们以自己所拥有的传统文化、语言、习俗,与当地土著的民风习俗混合在一起,渐渐产生出一种新的、独特的、既有中原古文化的遗风,又有区别和创新的文化,即客家文化。同时也形成了客家民系,并随着子孙后裔的播迁繁衍,洒向各地。而客家各形式族谱记载姓氏源流时,大多把从宁化石壁外迁的第一祖先尊为家族始祖。因而福建宁化被誉为客家文化的摇篮,客家民系的朝宗圣地”。
该“史文”说入居石壁村是“中原士民”(所谓‘士民’,指有名气、有地位的人群),未区分姓氏,但从客家《蔡氏族谱》记载中可以推定:迁入石壁村的“中原士民”包括了蔡氏。可惜,该“史文”过于简述,未有言及入居者是何姓、何人、何时、何址,其实也无法帮助族人达到寻根问祖之目的。
从闽西迁粤东的梅州松源蔡氏和揭西河婆蔡氏于近年修编了本宗族谱,此次修谱对其原记载的上祖世系作了变更,此后根据考证情况,因认祖缺欠依据,终于决定将其上祖世系暂停挂靠,显然,此次修谱仍未能实现族人认祖归宗之愿望,收效不大。除此之外,本宗族谱也存在不少失联的宗支,难言评述族谱记载具有完整性,反而披露了宗亲联谊尚欠足够的凝聚力。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表明在闽西祖居情况不清晰,赖以等待我们提高认识,继续深入调查和认真探讨,务实求真厘清世系源流,并祈望‘宗刊’能多点报道明代之前蔡氏中传史,以及着重反映有关闽西蔡氏宗支世系史料。
总而言之,有了可靠的史料,寻根问祖的事就好办了。特别对当前从各地发出寻根问祖的宗支,在其当中不少宗支与闽西蔡氏有息息相关的背景,他们的祈望更为殷实迫切,帮助他们实现心愿是宗亲联谊的首要工作。闽西蔡氏源流的探讨意义重大,宁化石壁村的“中原士民”,讲客家话(官语),其背景来头不小,或许在探讨中会发现奇迹,如是将充实蔡氏典故的含金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