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蔡京传》乃是元脱脱等所主持修撰的,虽是以一家之言而贬斥蔡京,但作为史志的历史记载,其中有关蔡京官职升降的过程,应是客观可信的。为此本人特对蔡京所经历的官职名称分别诠释,并按宋制职官的官品职位高低进行整理,以曲线图象表示其仕途变化情况,从而对曲线中的拐点变化进行探讨其仕途变化中的历史或个人原因。
一、对蔡京官职名称的诠释
现将《宋史·蔡京传》中有关述及蔡京的官职进行分阶段节录如下,并根据《宋史·职官》分别予以诠释。
1、熙宁三年(1070)至元祐元年(1086)
“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人。登熙宁三年进士第,调钱塘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使辽还,拜中书舍人。……兄弟同掌书令,朝廷荣之。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
蔡京于宋熙宁三年中进士之后的第一阶段,青云直步,属于入仕初期的上升阶段,其官职有:
(1)钱塘尉:宋建隆三年,每县置尉一员,在主簿之下,奉赐并同,其职责就是“发众使民”。蔡京初任浙江钱塘县(今浙江杭州市)县尉,职掌一县社会治安,官级为从九品。
(2)推官:唐代在节度使、观察使下置推官,掌勘问刑狱,宋代沿置,官级为从八品。蔡京为舒州(今安徽潜山)团练推官,主管司法事务。
(3)起居郎:按《宋史·职官一》所记:起居郎职责是“掌记天子言动。御殿则侍立,行幸则从,大朝会则与起居舍人对立于殿下螭首之侧。凡朝廷命令赦宥、礼乐法度损益因革、赏罚劝惩、群臣进对、文武臣除授及祭祀宴享、临幸引见之事,四时气候、四方符瑞、户口增减、州县废置,皆书以授著作官。”其官级为从六品。
(4)中书舍郎:宋代中书省自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后,职权是专司取旨出令。其正副长官中书令、中书侍郎皆虚设,由中书舍人担任“制中书省事”,真正掌管中书省的职权。官级为正四品。
据《宋史·职官》载:“中书舍人掌行命令为制词,分治六房,随房当制,事有失当及除授非其人,则论奏封还词头。”又“中书令乃掌佐天子议大政,授所行命令而宣之。祀大神祇则升坛,享宗庙则升阼阶而相其礼。临轩册命则读册。建储则升殿宣制,持册及玺绶以授太子。大朝会则诣御坐前奏方镇表及祥瑞。”
(5)龙图阁待制:宋廷在各殿阁均设待制之官,以典守文物。蔡京为龙图阁待制,其官品为正三品。
(6)开封知府:开封府为京都所在地,知府的官级为从三品。虽然此职的官品低于龙图阁待制的官品,但实权倒是比较其大。蔡京是以龙图待制的正三品,知(主持)开封府,是使其有权有职。
附注:根据《蔡京官爵简表》(林金岱,蔡京的仕途及其历史背景,《莆田史志研究》2003年第1期)蔡京于熙宁十年(1077),调朝廷任流内铨、崇文院属官,并进入中书礼房任学习公事;于元丰元年(1078)任权检正礼房公事;元丰三年(1080),任权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职掌开封府界县镇刑狱、盗贼、场务收税、河渠修理等事务;元丰五年(1082)任考功功员外郎,主管文武官员考课、磨勘、关升、资任的政令及名谥、碑碍等事。蔡京上述官职在《宋史·蔡京传》中被简略未提,特此引入以补,为下述讨论蔡京仕途曲线图象的周期作准备。
2、元祐二年(1087)至绍圣前一年(1093)
“已而,台谏言京挟邪坏法,出知成德军,改瀛州,徒成都。谏官范祖禹论京不可用,乃改江淮、荆、浙转运史,又改知扬州。历郓、永兴军,迁龙图直学士、复知成都。”
在这一阶段中,蔡京的官职有:
(1)知府、州、军:据《宋史·职官》:军谓兵,州谓民政。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宣布条教,导民以善而纠其奸慝,岁时劝课农桑,旌别孝悌,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
由于“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所以蔡京被贬出京师后,只是知(主持)成德、瀛州和成都等地方的府(州、军)事,官级降为正五品。
(2)转运使、都转运使、副使、判官:据《宋史·职官》载: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官级为正八品。
(3)学士:宋设翰林学士院,学士职掌制、诰、诏、令撰写之事及侍从皇帝顾问。有翰林学士承旨,不常置,以久任翰林学士充任;定制资历浅者为直学士院,他官暂代者为翰林权直或学士院权直;还以学士侍从有学术者为翰林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其官秩低而可备讲说者为崇政殿说书;此外又以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学士及龙图、天章、宝文阁竺阁学士与大学士为优礼大臣与文学之士的兼衔或赠衔。蔡京迁升为龙图直学士,其官级为从三品。
3、绍圣初年(1094)至徽宗即位前(1100)
“绍圣初,入权户部尚书。……卞拜右丞,以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修国史。……京觊执政,曾布知枢密院忌之,密言卞备位丞辖,京不可以同升,但进承旨。”
此阶段蔡京仕途中的官职有:
(1)户部尚书:宋元丰改革官制前,以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为常设机构,管理国家财政。改制后,废三司,户部掌实权,掌管土地、户口、农垦、钞币、租税、漕运、救荒、官俸、兵饷等。
蔡京为权(代理)户部尚书,官级为正三品。
(2)翰林学士兼侍读:见上“学士”条。翰林学士兼侍读官级比龙图直学士官级高,为正三品。
(3)翰林学士承旨:见上“学士”条。官级为正三品,翰林学士承旨虽与翰林学士兼侍读是同官级,但相比之下却是官秩高些。
4、徽宗元年(1101)期间
“徽宗即位,罢为端明、龙图两学士,知太原,皇太后命帝留京毕史事。逾数月,谏官陈瓘论其交通近侍,瓘坐斥,京亦出知江宁,颇怏怏,迁延不之官。御史陈次升、龚夬、陈师锡交论其恶,夺职,提举洞宵宫,居杭州。……贯日以达禁中,且附语言论奏至帝所,由是帝属意京。又太学博士范致虚素与左街道录徐知常善,知常以符水出入元符后殿,致虚深结之,道其平时趣向,谓非相京不足以有为。已而,宫妾、宦官合为一词誉京,遂擢致虚右正言,起京知定州。”
此阶段蔡京仕途中的官职有:
(1)端明、龙图两学士:见“学士”条,端明、龙图两学士的官级虽与翰林学士承旨同官品,但官秩却是低。故此说,蔡京由翰林学士承旨“罢为”
端明、龙图两学士。
(2)提举洞宵宫:蔡京是以正议大夫提举杭州洞霄宫这一闲职,官级为正八品。
5、崇宁元年(1102)至崇宁五年(1106)
“崇宁元年,徙大名府。韩忠彦与曾布交恶,谋引京自助,复用为学士承旨。徽宗有意修熙、丰政事,起舍人邓洵武党京,撰《爱莫助之图》以献,徽宗遂决意用京。忠彦罢,拜尚书左丞,俄代曾布为右仆射。二年正月,进左仆射。……五年,进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安远军节度使,改封魏国。”
此阶段是蔡京二次为相的大起阶段,其官职有:
(1)大名府知府:宋时大名府为陪都,故此其官职相当于开封府,为正三品。
(2)尚书左丞:尚书左、右丞为掌参议大政,通治省事,以贰令、仆射之职。仆射轮日当笔,遇假故,则以丞权当笔知印。唐、宋时,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称为尚书令(宋代不授),副长官是左、右仆射。左丞是尚书省下所设的佐官,元丰新官制,废参知政事,置门下、中书二侍郎,尚书左、右丞以代其任。官级为正二品。
(3)右仆射:即右丞相,官级为正一品。
(4)左仆射:与右仆射官职虽相同,但官秩高一等。
据《宋史·职官一》载:“神宗新官制,于三省置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以官高不除人,而以尚书令之贰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行中书令之职。政和中,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两省侍郎。靖康中,复改为左、右仆射。”又,“宰相之职乃是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真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以丞、郎以上至三师为之。”
(5)司空:汉代时大司空、大司徒和大司马合称三公。宋代不常置,是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加官后,官秩更高些。
(6)开府仪同三司:《宋史·职官一》载:遵唐制,以节度使兼中书令、或侍中、或中书门下平章事,皆谓之使相,以待勋贤故老及宰相久次罢政者;随其旧职或检校官加节度使出判大藩,通谓之使相。元丰以新制,始改为开府仪同三司。乃是皇帝恩赐三公以下大臣的寄禄官。
开府仪同三司的官级为从一品,虽低于丞相的官职,但蔡京在丞相的官职上再兼此职和安远军节度使的职务,其官秩比原来的更高了。
(7)嘉国、魏国:都是国公封号。蔡京兼职再加封为国公后,其地位显得更加显赫无比。
6、崇宁五年正月(1106)至大观元年(1107)
“五年正月,彗出西方,其长竟天。帝以言者陈党碑,凡其所建置,一切罢之。京免为开府仪同三司、中太乙宫使。使其党阴援于上,大观元年,复拜左仆射。以南丹纳土,躐拜太尉。受八宝,拜太师。”
此阶段为蔡京在仕途上第三次为相的阶段,其官职有:
(1)中太乙宫使:以宰执充使的闲散官职。
(2)太尉:汉初置太尉、丞相和御大夫合称三公。至宋徽宗时,定为武官官阶的最高一级,其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职务。
(3)太师:汉置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历代相沿,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在宋代却是列为正一品的官级。
据《宋史·职官一》记:“宋承唐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宰相、亲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不预政事,皆赴上于尚书省。凡除授,则自司徒迁太保,自太傅迁太尉,检校官亦如之。太尉旧在三师下,由唐至宋加重,遂以太尉居太傅之上。若宰臣官至仆射致仕者,以在位久近,或已任司空、司徒,则拜太尉、太傅等官。崇宁三年,蔡京授司空,行尚书左仆射。大观元年,京为太尉;二年,为太师。政和二年,京落致仕,依前太师,三日一至都堂治事。九月,诏:‘以太师、太傅、太保,古三公之官,今为三师,古无此称,合依三代为三公,为真相之任。司徒、司空,周六卿之官,太尉,秦主兵之任,皆非三公,并宜罢之。仍考周制,立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亦称三少,为三次相之任。’至是,京始以三公任真相。”
7、大观四年(1110)至宣和二年(1120)
“四年五月,彗星出奎、娄间,御史张克公论京辅政八年,权震海内,轻锡予以蠹国用,托爵禄以市私恩,役将作以葺居弟,用漕船以运花石,名为祝圣而修塔以壮临平之山,托言灌田而决水以符兴化之忏。法名退送,门号朝京。方田扰安业之民,圜土聚徒郡之恶。不轨不忠,凡数十事。先是御史中丞石公弼、侍御史毛注数劾京,未允,至是贬太子少保,出居杭。政和二年,如还京都,复辅政,徙封鲁国,二日一至都堂治事。……子攸、儵、悠、翛、攸行,皆至大学士,视执政。鞗尚茂德帝姬。帝七幸其第,赉予无算。命坐传觞,略用家人礼。厮养居大官,媵妆封夫人,然公论益不与,帝亦厌薄之。宣和二年,令致仕。”
此阶段为蔡京第四次为相阶段,其官职有:
(1)太子少保:与少师、少傅合称“三孤”,历代沿置,地位仅次于少傅,一般作为荣誉头衔加给高级官员,没有实际上职掌。在宋代却有官级为从二品的官品。蔡京由左丞相贬为太子少保,虽然官级未变,但官秩却是降低。
(2)鲁国:为国公称号之一。蔡京复辅政即恢复丞相职位后,国公之衔是加封的。
(3)致仕:辞官。
8、宣和六年(1124)至钦宗即位(1126)
“六年,以朱勔为地,再起领三省。京至是四当国,目昏目毛不能事事,悉决于季子絛。凡京所判,皆絛为之,且代京入奏。每造朝,何去侍从以下皆迎揖,咕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案后从,由是恣为奸利,窃弄威柄,骤引其妇史韩梠为户部侍郎,媒蘖,密诺斥逐朝士。创宣和库式贡司,四方之金帛与府藏之所储,尽拘括以实之,为天子之私财。宰臣白时中、李邦彦惟奉行文书而已,既不能堪。兄攸亦发其事,上怒,欲窜之,京力丐而免,特勒停侍养,而安置韩梠黄州。未几,傂絛侍读,毁赐出身敕,而京亦致仕。方时中等白罢絛以撼京,京殊无去意。帝呼童贯使诣京,令上章谢事。……京不得已,以章授贯,帝命词臣代为作三表请去,乃降制从之。钦宗即位,……天下罪京为‘六贼’之首。侍御史孙觌等始极疏其奸恶,乃以秘书监分司西京,连贬崇信、庆远军节度副使,发往衡州安置,又徙韶、儋二州。行至潭州死,年八十。”
此阶段是蔡京第五次为相阶段,其官职有:
(1)领三省:即以太师身份总领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政事。
(2)秘书监:东汉桓帝时设秘书监,掌管禁中图书秘记。官级为正四品。
(3)节度副使:节度使,宋初无所掌,其事务悉归本州知州、通判兼总之,亦无定员。恩数与执政同。节度副使官级为正五品。
二、蔡京官职升降的变化曲线
按上述蔡京在各个历史时期官职的品位变化,画出曲线变化图象(如附图所示)。
从蔡京的仕途曲线图象上看,若剔去几个特殊的拐点(下详述),便能从图中明显看出蔡京的仕途由五个平台式的官阶阶段所构成的:(1)根据《蔡京官爵简表》中补入蔡京在(1077~1083)阶段为第一个平台式的官阶(官品为从六品);(2)第二个平台式的官阶(官级为五品),此阶段时间为(1083~1094);(3)第三个平台式的官阶(官级为三品),此阶段时间为(1094~1102);(4)第四个平台式的官阶(官级为一品),此阶段时间为(1102~1109);(5)第五个平台式的官阶(官级为一品),此阶段时间为(1113~1120)。
按数理统计的理论,曲线若发生不调和的突变拐点,其事物变化过程必受到特殊的环境所影响。现在我们来探讨蔡京在其人生仕途曲线中存在的几个拐点的历史背景及其个人的原因。
(1)第一个和第二个曲线拐点分别是第“4”点和第“5”点两个点,即是蔡京于公元1083年为中书舍人(正四品)和公元1084年为龙图阁待制(正三品)、开封知府。
在蔡京入仕的初期,他能在从八品的推官位置,一下子就被提拔为从六品的起居郎,并以此身份出使辽国,经出国镀金后,“使辽还,拜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若无“朝中无人不作官”的封建制度,“中书舍郎”和“龙图阁待制”这两个突起的官职怎能来得这么轻意与迅速?原来,宋神宗接受王安石等人的主张,于熙宁二年(1069)开始先后制定一些“新法”。恰第二年蔡京和蔡卞两兄弟同时中进士第,而蔡卞于1071年极力推行新法,被王安石器重而招为女婿。元丰五年(1082),蔡卞任国子直讲、崇政殿侍讲,后提升为起居舍人、同知评院侍御史,元丰八年(1085),改任礼部侍郎。由于当时蔡京本身也积极支持变法,又有蔡卞在朝为官,经王安石举荐正由于在这种社会背景和家庭关系双重作用下,蔡京在仕途的曲线上才会发生了突起的拐点,即是意外地受到了提拔。
(2)曲线的第三个拐点是第“9”点,即是蔡京在元祐七年(1092)任江、准、荆、浙转运使(正八品官职)。
这个拐点纯粹是由于朝廷政治路线斗争而所致。本来,司马光一上台就赏识蔡京的奉法精神和办事才干,并称赞说:“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可是,政治斗争并不看重才干能力,而是看所站的路线是否同战壕的,司马光阵线的人直以“京挟邪坏法”为由,加以排挤,司马光为了稳定内部的团结,就贬蔡京出朝廷,且连迁几处。于元祐七年司马光阵线中有人觉得蔡京确有才干,就进言将蔡京迁升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想不到却引起了“蔡京是否可用”的专题讨论,不但未能得到升迁,反而更惨,再贬为转运使。
(3)曲线的第四个拐点是第“18”点,即是蔡京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一月,为正议大夫、提举杭州洞霄宫(相当于正八品官品)。
这次曲线发生拐点的原因,既是朝廷的政治路线斗争又是权力斗争的一次结果,即是先蔡京与曾布等人之间的权力之争,之后是曾布同元祐党人的重要人物一起与蔡京的路线斗争。当时蔡卞为右丞时,就提拔蔡京入朝为翰林学士兼侍读,修国史。当时宫中发生了一件巫术案件,后称为“文及甫之狱”,蔡京秉承皇帝的旨意,在查处此事时,竟是过份地打击了一大片人,“捕内侍张士良,令述陈衍事状,即以大逆不道论诛,并刘挚、梁焘劾之。衍死,二人亦贬死,皆锢其孙。王岩叟、范祖禹、刘安世复远窜。”既对上次政治路线斗争的报复,又表现出权力在握时的过瘾与过份,受到在朝大臣们的妒疾,具体表现在“曾布知枢密院忌之”,他认为蔡京“凯执政”,就私下向皇帝“密言卞备位丞辖,京不可以同升。”因此,当时蔡京只进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而元符三年(1100)十月,徽宗一即位,曾布与元祐党人的重要人物就打出“清除朋党,结束党争”幌子,被徽宗采纳,蔡京就被降为端明殿和龙图阁学士。当蔡卞替蔡京辩解,蔡京又恢复翰林学士承旨之职时,曾布就攻击蔡卞“党羽满朝野”、“怀奸害政”、“若留蔡京不出京师,自己就不能安位”等。之后,殿中侍御史、台谏左正言和御史中丞等人相继弹劾蔡京“迷国误朝”、“好大喜功”、“治理文及甫狱以报私仇”、“结交内侍太监希图大用”等,并要求“正蔡京之罪”,逐出朝廷。特别是曾布为右仆射时,蔡京就被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永兴军。但蔡京不满,拖延不赴任,侍御史陈次升、陈师锡等人又联合弹劾蔡京“罪大责轻”且拖延时间不赴任是“抗旨不遵”。为此徽宗就下诏追夺端明殿学士、江宁府知府官衔,令其以正议大夫提举杭州洞霄宫闲职,居住杭州,并以30个月为任,以示惩罚。
(4)曲线的第五个拐点是第27点,即崇宁五年(1106)二月蔡京被免为开府仪同三司、中太乙宫。
发生这个拐点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由于天空出现慧星,皇帝迷信而引起的,实质上还是政治路线斗争的继续。因星象发生变异,皇帝以为上天将要惩罚,诏令元祐及元符末系元祐党籍人“可复仕籍”,除毁去朝堂及元符末人石碑个,并赦除元祐及元符末党人之一切禁锢。朝野中一部分曾受蔡京排斥的大臣便乘机弹劾蔡京“怀奸植党,威福在手,托绍圣之名,纷更法制,贬斥群贤,增供财利之政,务以侈靡惑”,且“创‘丰亨豫大’之说,土木营造,极奢侈。置应奉司、御前生活所、营缮所、苏杭造作局”,又“兴边事,用兵累年”。徽宗为顺应天意,便以星象变异而策命罢去蔡京宰相一职,“免为开府仪同三司、中太乙宫”。
(5)曲线的第六个和第七个拐点分别是第30点和第31点,即大观三年(1109)蔡京被诏致仕改封楚国公和大观四年(1110)五月太师身份降为太子少保而致仕。
这两次的原因,一是蔡京复出宰相进位太师权势越来越大,所施行的法度和政治措施更为大胆,得罪面也就更大。所以御史中丞和殿中侍御史数十次连续上奏章弹劾蔡京“专断国家大权”。同时太学生陈朝老配合“追疏京恶十四事”,其舆论宣传的影响力相当大,“士人争相传写,以为‘实录’。”再加上慧星空再次出现,御史张克公乘机弹论蔡京辅政八年来凡数十事罪状,之后御史中丞石公弼、侍御史毛注也数劾蔡京。在这种天、人共攻下,蔡京太师身份才被降为太子少保而致仕。
(6)曲线的第七个拐点是第35点,即宣和六年(1124)蔡京再起领三省。
这个拐点是在蔡京仕途趋势应是走下坡路时,却徒然而起,再度为相,可是在位时间只四个月。
蔡京自宣和二年(1120)六月,由于个人不检点,为相时不避亲,如“子攸、儵、悠、翛、攸行,皆至大学士,视执政。鞗尚茂德帝姬。帝七幸其第,赉予无算。命坐传觞,略用家人礼。厮养居大官,媵妆封夫人”,在“公论益不与,帝亦厌薄之”的情况下而致仕。同时,在宣和七年(1125)因季子蔡絛“恣为奸利,窃弄威柄”而牵连再次辞去宰相之职。到钦宗即位(1126)时连贬连徙,直至客死他乡。可以说,自宣和二年(1120)六月至靖康元年(1126)七月的六年期间,应是蔡京的仕途乃至整个人生的下坡路阶段。而在走下坡的过程,却能返光回照地于宣和六年(1124)最后一次为相,且是在极短时间内(四个月)一闪而逝。这次为相的原因实是在国内外交困情况下,徽宗为收拾残局而不得不为之。
顺便指出,从蔡京仕途曲线图中也清楚地看到,蔡京的整个仕途中各个时期为官的时间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其平均周期为8年,这与其他一些事物或人事的周期有些相似。为何有此周期存在,有待于有兴趣的同仁们加以探讨。
[附录] 《宋史·职官》中的宋代职官品级:
诸太师,太传,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传,少保,王,为正一品。
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传、太保,嗣王,郡王,国公,为从一品。
诸金紫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开国郡公,上柱国,为正二品。
诸银青光禄大夫,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少传、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开国县公,柱国,为从二品。
诸宣奉、正奉大夫,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上护军,为正三品。
诸正议、通奉大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开国侯,护军,为从三品。
诸通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开国伯,上轻车都尉,为正四品。
诸太中大夫,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
七寺卿,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轻车都尉,为从四品。
诸中大夫,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开国子,上骑都尉,为正五品。
诸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开国男,骑都尉,为从五品。
诸朝议、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尚书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入内内侍省、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入内内侍省、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骁骑尉,为正六品。
诸朝请、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尚书诸司郎中,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飞骑尉,为从六品。
诸朝请、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尚书诸司员外郎,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开封府司录参军事,枢密副承旨,枢密院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太子侍读、侍讲,两赤县令,云骑尉,为正七品。
诸承议郎,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诸率府率,亲王府翊善、赞读、直讲,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武骑尉,为从七品。
诸奉议、通直郎,七寺丞,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开封府诸曹参军事、军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县令,两赤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令,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为正八品。
诸宣教、宣议郎,御史台检法官、主簿,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寺、监主簿,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枢密院逐房副承旨,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太子诸率府副率,亲王府记室,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监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京府、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推官,诸州签判,节镇、上中下州录事参军,京府诸曹参军事、军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丞,诸州上中下县令、丞,两赤县主簿,尉,诸府诸曹,节镇、上州诸司参军事,节度副使、行军司马,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三省枢密院主事,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为从八品。
诸承事、承奉郎,
理亲民资序者,从八品,承务郎准此。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主簿、尉,三京赤县主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为正九品。
诸承务郎,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诸司参军,诸州上中下县主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为从九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