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起源很早,甚至早于小篆。隶书之祖传为程邈,不十分确证。后又有八分书之祖王次仲,王次仲更是扑朔迷离,有说是秦代人,有说是东汉人。至于八分书也颇有争议,比较占上风的说法是八分书是东汉后期成熟的隶书。
隶书从起源到发展成熟,贯穿了两汉,超过400多年的历史,所以有时也可以简单地把隶书称为汉隶。但严格来说,隶书分为古隶、汉隶和今隶。古隶是秦代隶书,汉隶是汉朝隶书,今隶是汉末楷书(早期楷书)。但从笔法特点上看,一直到东汉前期,隶书在笔法上没有大的发展,一直沿用秦隶,笔画比较古朴平正,没有波磔;从东汉中后期开始,隶书的波磔出现了,也就是常说的“蚕头雁尾”,臻于成熟后的隶书也叫八分书。在汉末三国时期,楷书开始出现,这时的楷书称为今隶,第一个发展楷书的是曹魏的重臣钟繇,因此钟繇也被尊为现代楷书之祖。
汉碑是汉隶的主要载体,优秀的汉碑很多,《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几十块著名石碑,但书写者都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汉朝隶书写得好的书法家很多,但以隶书成名的书法家很少,因为当时书写碑文不时兴落款。唯一留下大名的是撰写《熹平石经》的蔡邕,因为这是国家大事,官方正史记载了。
这并不是说蔡邕占了国家的光,而是因为蔡邕确实写得好,朝廷才选他来写。蔡邕是在隶书发展至顶峰时的隶书大家,所以《熹平石经》可以称得上隶书历史上的巅峰之作。只是可惜,1800多年的光阴磨损,原来46块石碑、约25万字的《熹平石经》,目前只剩8800多字的残碑,保存在西安碑林。
有一点存疑,《熹平石经》是否为蔡邕一人执笔?46块碑,25万字,得多大的工作量?传说历史上写得最快的书法家是元代赵孟頫,号称“日书万字”。但情形完全不一样,赵孟頫写的是行书,是在自家书房,用墨水在纸上写;而蔡邕是在朝廷某办公室写,不是用墨水写,是用丹砂直接在石头上写,其流畅度肯定比不上用墨水在纸上写,更为关键的是写的是正书,一笔一画地肯定速度不如行云流水的行书。按照这个情形估计,蔡邕用丹砂在石头上写隶书,一天也就1000字,25万字要250天,算上休息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熹平石经》一定是由多人执笔书写,不可能是蔡邕一个人写的。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把历史上著名书法家的水平分为:第一神品,第二妙品,第三能品。对于成熟汉隶(通常也叫八分书),入选神品的书法家只有蔡邕一个人。蔡邕的其它书体,如大、小篆、古隶,就不如其八分书写得好,被评为第二等,妙品。
除了书写各种现成的书体外,蔡邕还创造了新书体——飞白书,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几千年来,汉字的书体总共也就八九种,每种字体的创始人只有一个人,那么蔡邕就是这创造书体的八九人之一。只是可惜,飞白书在后世并没有像行、草、楷书那样大行其道,甚至不如隶书、篆书那样枯木逢春,清朝有一大批书法家热衷于篆书,也写得很好,如邓石如、吴昌硕等。而飞白书基本没有后继传承,如果不研究书法理论和书法历史,一般的书法爱好者都不知道飞白书为何物,更何况其他人。
蔡邕不仅是位技法出色的大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书法理论家。比较确凿是他著作的书论有《笔赋》和《篆书势》,另有更出名的《九势》和《笔论》,但这两部书是否为蔡邕所作,有争议。因为蔡邕的书法成就,不排除有人为推广理论故意抬出蔡邕大名。后代甚至有人把颇具争议的八分书的创造也安到蔡邕头上,这显然是过于牵强了。
蔡邕多才多艺,除了书法,他还精通辞赋文学、音律、绘画、天文、玄学等。其中,音律方面的才华堪称传奇。
蔡邕在被朝廷流放的一段时间里,曾寄宿农家。一次农夫烧柴做饭,蔡邕闻听木柴异响,立即于灶膛中抢出木柴,乃上好的制琴木料——梧桐木。蔡邕用此末尾烧焦的一段梧桐木制作了一把古琴,命名为“焦尾”,与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并称为我国四大古代名琴。
无论蔡邕有多少才艺,他一生中的最高成就还是其文学方面的造诣。他的《述行赋》、《青衣赋》是汉赋中的极品;他的散文《劝学》、《独断》等名篇被后世广泛收录和传播。
作为一名旷世奇才,蔡邕和后来的苏东坡等人一样,文学、才艺方面是个天才,政治官场上的智商却很低。他率性天真,敢想敢说,当昏庸的汉灵帝向他征求意见时,他居然无所顾忌地上表密奏要革东汉朝廷势力熏天的宦官集团的命,结果自己先被革命,全家被流放。他为人厚道,当信任并重用他的权霸董卓被除掉时,他没有落井下石,还明显表现出对董太师的感念,最终因此被下狱致死。
本文主写蔡邕,但不得不提一下,他有个非常优秀的女儿,这就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蔡文姬。在民间,蔡文姬的名气不输其父。蔡邕与曹操是忘年交,年轻的曹操经常去蔡家串门。蔡邕死后,因为战乱,蔡文姬流落匈奴,后来曹操花钱把文姬赎回,这就是“文姬归汉”。
无论父女的才华、名气多么大,令人难过的是两人的命运都很惨,造化弄人,一身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