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有源,树有根;知源而流派分,知根则枝叶见。所以续修家族谱牒,旨在追根溯源,明世系支脉者也。
盖中华姓氏,皆为炎黄子孙。然蔡姓根源,当追认蔡叔度为始祖。因周武王克商,将其五弟叔度分封于蔡国(今河南上蔡县),遂以国立姓。中原地区,即成为蔡姓发源之地。后因战争、灾害,朝代更迭,人口迁徙到全国各地。蔡姓人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台湾等地。
秦汉时期,以济阳蔡姓最为著称,名人辈出,成就辉煌。沛县蔡姓,属于济阳系分支。约于北宋末年,及元末明初两次战乱大迁徙,由山西洪洞县移民全国各地。之后,这支蔡姓辗转由济阳来到沛地。
至于,沛县蔡氏堂号“伦书堂”,肯定是有典故的。现在有两种不同说法:一说起于蔡伦造纸;因为他是汉代四大发明家之一,其创新精神和科学观念,值得弘扬与崇拜。另一说法是七世祖蔡楫和《五伦书》;因为他居官清廉,明宣宗章皇帝赏采其治绩,载之《五伦书》。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合理。理由有三:其一,从字面上看,前者只用了一个“伦”字;后者则用了“伦书”两个字。其二,蔡伦是东汉桂阳人(湖南莱阳),与徐州沛县地域与亲缘关系较远。其三,沛县《蔡氏族谱》修订于明末崇祯年间,祠堂修建,及“伦书堂”号命名,应当是同时进行的。蔡楫是沛人,有名的清官,明朝政府和老百姓都很认可。从时空、地域、亲缘、声望等各方面看,均优于蔡伦。所以“伦书堂”号,应当出自蔡楫和《五伦书》。但是,勿论堂号出自何人,这并不重要;也不必追究。重要的是这两位先辈的科学精神,及为政清廉等优秀品质,都是值得我们效法与学习的。两者可以并存不悖。
沛县伦书堂《蔡氏族谱》的正式修订与刊印,是在明末崇祯年间。由于年代久远,迁徙不定,难以查考;因而秦、汉、隋、唐、宋、元时期的族系、名人、事迹等,均未记载。仅上溯至元末明初;载有一世祖蔡立,二世祖蔡旺、三世祖蔡源、四世祖蔡圭、五世祖蔡德,但是没有生卒与事迹等文字记载。六世祖以降,《蔡氏族谱》记载比较详细;可谓人才辈出,清官接踵,标榜青史。如:六世祖蔡景丰,曾任元朝大将,明枢密院判;其长子蔡楫,明侍御史,为官清廉,政绩显著,被皇家载入《五伦书》。其五子蔡炯,是留京名医。十一世祖蔡俸,任乐清县丞,皇诰赐“承德郎”,河南清吏司主事;其三子蔡桂,授湖广永州府通判,晋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诰赐“承德郎”;长子蔡楠,任绛州同知暑州事。兄弟俩都是官方和百姓认可的清官,有“瞻云遥祝图序”和“攀辕卧辙图赞”为证。从十一世直到十六世,这个家族连续六代人都是清官廉吏。《沛县志》、墓志和《族谱》中均有记述。这是一段辉煌的家族史,也是沛县蔡氏“伦书堂”族人值得骄傲、景仰与奋斗的精神支柱。
1989年六修族谱时,编修人员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续修了十五个班辈。二是采访多地,将丰县族人保存的五幅先祖影像,及攀辕卧辙图、瞻云遥祝图等,影印载入谱中。三是通过菏泽市都司乡汪司庙族人敬善,和沛城镇小蔡庄蔡敬华等人的热情联络、引荐与查证,将原济阳一支族人,未在谱系的,补记入族谱中。
然而,六修族谱也有不足之处,如:没有把近代族人的功德与成就凸显出来。众所周知:近代族人中有不少党、政、军领导干部,医药、文教、科研、文艺界名人及企业家等,没有全面的登记入谱,或者记录不够详尽。
这次七修族谱,主要任务是弥补上述不足,并加以革新完善。例如:内容上增设“家族荣耀”、“家族文化”等章目;清官廉吏、功臣劳模、专家学者、公益捐赠、文艺著作等,是蔡氏家族的荣耀,及思想观念。可以鼓舞族人,效法学习,团结奋进,奉献社会。
在排版、印刷、装订等方面,不再因循守旧,应当利用现代化技术,使《族谱》焕然一新。
在修谱的同时,还有一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就是重建蔡氏祠堂。这是族人期盼已久的大事,也是利在当代,功垂千秋的大好事。需要全族人齐心协力,共同来完成。
蔡氏祠堂,古已有之。应当在明末清初,修订《族谱》时建立。因为,家谱中记载了“伦书堂”号和祭祀条规等内容。在我记事的时候,蔡家祠堂位于沛县老城中山街北段,与人民街西端交叉道口以东约一百米处,坐北朝南。族人可喜的父辈,两代人居住看管。大约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被拆除了。
沛县蔡氏“伦书堂”,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可以称为千年“伦书堂”。这次修谱已经是第七次。关于班辈排序,是在清道光壬辰年续修族谱时拟定的三句、十五个字,即:“以邦庚法宪,敦敬可承先,世增祥继延”。1989年六修族谱时,又续订了十五个班辈:“政清国永灿,忠孝传家远,林秀蔚华天”。
从“以”字辈(第十八世)算起,到“天”字辈共计四十八世。现在已经排到“世”字辈,第二十八世了;下面还有二十个班辈。因此,这次修谱不再续订班辈。
关于班辈的用字用句,是很有讲究的。代表着一个家族的道德文化和思想追求。沛县蔡姓的班辈,体现了蔡氏“伦书堂”家族的道德文化和思想追求,即:遵宪守法,敦敬诚信,忠孝传家,奉献社会,繁衍昌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