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先立安身之所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孝道文明贯穿始终,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基石,百善孝为先,联宗立庙是孝的开始,是为敬祖睦族提供活动场所。过去,帝王祭天有天坛,拜地有地宫,祭祖有祖庙。王侯卿士则上宗祠,庶民无地位只能搞“路祭”。
宗祠文化始于东汉,盛于嘉靖(明),衰于民国,败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力贫弱,思想僵化,旧中国带过来的精神糟粕严重奴役和禁锢了人的思想,导致人心涣散,精神颓废,不利于凝聚人心,焕发斗志。
尤其是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和宗族隔阂的不断扩大,使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还有女人裹足,过时而僵化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精神桎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时至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口号是“砸碎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破四旧,立四新,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就这样祠庙建筑和祭祀神坛,包括以之为象征的优秀传统文化,被汹涌的运动洪流涤荡得残缺不堪,精华被糟粕裹挟着泥沙俱下,随着祠堂的衰败,致使孝道文化苟延残喘。
时代的步伐走到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富民强,人心思进,高度的物质文明唤醒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全民盼望优秀的传统文化回归,以重拾国民的文化自信。
就是在这样的全民共拾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背景下,各姓氏才顺应时代潮流,规划拟建宗祠这一宏伟蓝图。
提振士气,凝结族心
自从老祠堂坍塌、被拆之后,人心失去了精神上的依附和寄托,心中对先祖神灵的敬畏也日渐弱化,从此优秀的孝道文化在人们的言行中也越来越被淡化,使族人缺少正统濡养和言行规范。
几十年来,不少年轻人数典忘祖,离经叛道,也不乏其事,在冥冥中,先祖流离失所,风雨飘摇,寄人篱下,苦不堪言,人神共怨。
心存孝道的族胞,每逢看到他姓祠堂修缮一新,敬祀如常,顿感颜面无光,自惭形秽,甚至自信尽失,斗志萎靡。因此,为了提振士气,凝结族心,建祠势在必行。
为后世垂范,为子孙造福
有道是,大人不敬祖,细人会失谱。儒家的孝道文化,是通过一代又一代接力传承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
祠堂的作用在于规范传承的仪式感,让好的家教与族规变成滋养后继人才的底蕴,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逐步成就晚辈人生的格局和气场。再说,前人积善厚德,就是为后人夯基祈福。
当然,兴建宗祠是为了将族众聚集到一起,继承和发扬中国正统的儒学精髓,对优秀的富有生命力的精神遗产采取选择性的吸收,扬长避短,不能兼收并蓄,全盘照抄,而要批判的继承,创造性的发展,与时代合拍,以《宪法》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