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天雄,1944年生江苏无锡人。擅长中国画。1960年至1966年在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978年至1980年在上海戏剧学院国画专业学习。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中国画研究室主任、高级讲师;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出版有《蔡天雄山水画集》。作品《硕果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佳作奖;《幽谷图》入选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松壑鸣泉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获得荣誉
作品《硕果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佳 作奖;《幽谷图》入选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松壑鸣泉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出版 有《蔡天雄山水画集》。
职业生涯
外表,蔡天雄先生身材利落,面容清秀,衣着得体而不拘谨;一副精致的轻金属眼镜透出其儒 雅气质,广博新颖的见识、活跃的思维展现出其充沛的精力与智力。这时人们会很自然地把他看年轻十岁左右,而他总是爽朗地一笑,随后风趣地指着自己鬓间露出的几许华发,好像在证明自己早已是过五望六之人了。他不是个刻意掩饰自己的年龄的人,但是生动活泼的仪表、轻松自如的话却难以掩饰其心态的年轻。
心态,蔡天雄年轻的心态同他一直和青年人打交道有关,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他就基本上一直在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和教学。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是上海专业国画教育的重镇,聚集着许多爱好和研究国画的教师、学生。蔡天雄早年的一些老师都是海派名家,具有广博的人文修养和深厚的传统功底,他们高尚、豁达的人格对蔡天雄精神世界的养成和提升有直接的影响。而蔡天雄的不少优秀的学生也为蔡天雄保持日久弥新的视野,开阔的胸襟提供了客观条件。
亲和力,蔡天雄是一个具有很强亲和力的艺术家。他和老画家可以倾心神交,和同辈可以互相鼓励,和学生们在一起也没有什么架子。在这样的氛围中,蔡天雄的思维永远是活泼的,传统和创新在他那里从来不是一对对立的名词,而是一对可以相互渗透,水乳交融的名词。在传统和创新之间,他很自然地处于承上启下、左右通达的位置。
声誊鹊起
蔡天雄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在上海画坛声誉鹊起了。当时,中国绘画界有一种求新思变的风尚。在中国画创作中融合西画创作观念和手法一时成为了一大潮流。更有激进者在1985年艺术新潮运动中还提出了中国画危机论乃至中国画取消论的观点。
作品风格
在形形色色有关中国画的理论冲撞中,蔡天雄持以一种宽容但又清醒的态度。他一方面认识到中国画必须现代化,另一方面也认识到现代化不能以牺牲中国画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为代价。他经常外出写生采风,感悟大自然的气象万千,勾画了大量的速写草图。他的水墨速写作品往往出其不意而又新鲜生动,景物形状多姿多彩而又生意盎然,打破了传统中国画的程式和套路,具有现代绘画的张力。而对中国绘画的传统,他给予适当修正。他改进了传统的泼墨点染手法,喜欢先让墨色自由渗化,然后再依势象形,利用墨块进行生发,其作品的线条极其自由地穿插在墨块和空白之间,起到了沟通和过渡的作用。那些画作中浓淡干湿的墨色、粗实轻重的笔意,既变化离奇,又合情合理。
追求境界
蔡天雄喜欢选择黄山、桂林、江南水乡等水气淋漓、景物秀丽的地方作为表现对象。他把构图的新意和笔墨的灵动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表现了清新、明快的画面形象,体现了钟灵毓秀的自然境界,也把他个人磊落的风神、跳跃的情思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九十年代初开始,蔡天雄的山水画逐渐从写生中跳脱出来,更追求一种诗意的形而上的境界。在《明月》、《泊舟》、《柳溪》等小品中,他不仅表现了物象的外在状貌,而且更加关注物象内在的抒情性特征。他画溪边的一丛柳树,树身呈现倾斜摇曳的姿态,柳条穿插疏密有致,富于主观化的情趣。此外远处几只水鸟在排列上也和这些柳树的走向相呼应,还有画面下方的一叶孤舟的点缀,都很好地表现了画家在题跋中所引用的“野水无人舟自横”式的诗意。
作品评价
蔡天雄作品嵌入了崭新的观念。其融合的柔美与创新的天趣形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蔡派 山水画。本册页共计十二开,浅绛与青绿各半。画面上所折射出来的饱满激情,可以紧紧扣住赏画者的心弦;而天真的笔触和卡通般的构图,又给人以安静宁和的舒适感。从表现方式看,蔡氏承接前人的传统技法,却又吸取西画的表现手法;集百家之长,用在自家的画面上却不露丝毫痕迹。这样兼收并蓄与杂揉的功力是十分难得的。而上升到意境的高度,他沉稳的修炼和深厚的功力化为高超的修养,这又为中国画的艺术创造丰富了一个新的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