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的伯父天石先生,生于1909年,1933年毕业于国立南京政治大学,早年积极参加抗日,曾任七县稽查员、四川民政厅视察员等职。1988年我氏族四修宗谱,特邀八旬老人撰写谱序一篇,敬录如下:
考我蔡氏由周文王第五子姬叔度分封洛阳,国名日蔡,后遂以国为姓。
传至元代肇阳公,生于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即我蔡氏谱首独举为一世祖,避乱徙居姑苏,复遇明初洪军赶散,再携家小来至庙湾场蔡家墩。传至第六世有兄弟五人,即苍、鐄、丹、素、元,成为(大东、东、南、西、北)五门始祖。各门祖先,始而建家,继而成族。后经明末变乱,流迁鲍家墩、蒲船港、海神庙、东台及辛家荡、涟水以东者,不乏其人。但年代久远,大都无考矣。我蔡氏宗族居域变迁发展之概况如此,旧谱数篇叙言中已有较多记载,兹不复述。文彬公曾作宗祠联云:
“文所出,成所封,迈迹自身,淮汝之间存德泽;海为襟,湖为带,还基裕后,明清而下振家声。”
寥寥数十字,叙述我氏族创基、迁徙、发展之源流,言简而意赅,便于记忆。我族首编宗谱者为第十三世有通公,创始于一七八三年,完稿于一七九七年,当时苦于无资,未能付梓刊刻,后经第十五世长淳公续编于一八四二年成谱,亦未能付印。直至一九零零年(光绪二十六年)始由禧年公等集资印成,分发各门,今已历数世矣。至于由长润、德珍、禧年公等以及德全、干成、子明诸君创建之蔡氏宗祠,亦早毁于日伪(故址在今蔡河大桥近东南隅)。近数十年族中有举家迁往四明、李尖、兴化、淞沪、北京、南京及各省、市自治区,从事工作、经营、谋生,遂以定居者,为数甚众,因与故乡遥隔来往稀疏,族谊淡薄,况各地通晓氏族渊源掌故之人又日见稀少。氏族衍盛,人事纷繁,往事成尘,难于考证,长此以往,将有数典忘祖之忧,缅怀我祖先,荜路褴褛,披荆斩棘,琉璃播迁,辛勤创业,非维谋求本氏族之生存发展,亦且有功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之充实坚强,发扬光大。
由以上各方面形势观之,为使本氏族成员加强联系,增进了解,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共谋发展,则族谱之编纂,实属刻不容缓。更有进者若能发挥族谱作用,使每一氏族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氏族单位,其中每一成员亦皆具备此4种品德修养,投入整个民族大家庭中,成为个个坚强优质之结构份子,以之促进祖国之四化建设,加速实现新社会之富强康乐,必将收到更大效益。至于从尊重历史出发,贯彻民族团结,男女平等,人口发展诸政策;提倡敬老爱幼,扬善贬恶、扶持正气,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当更为显而易见。
后之人如能适时续缉,使我蔡氏绵延不断之世系,得有及时如实之记录,并有发扬光大之内容,实氏族之幸,亦社会与国家之幸也。
此次续修家谱,赖筹备委员会同仁,从事查访编纂及筹划印校各项工作,殚精竭虑,辛勤劳动,计日程功。并有旅居台湾省之我宗族以及散居祖国各地之工作人员,皆可出资赞襄,急公仗义,均属可钦可敬。
今值稿成付印之际,予不揣谫,应若而乐为之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