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什么?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系统记述某一姓氏家族成员之间血缘关系兼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关于家谱的起源,学术界有很多说法,如宋代起源说、战国秦汉起源说、周代起源说、殷商起源说等。
最早记载家谱的文献应该算商代的甲骨文,学者在甲骨卜辞中发现了有关家族世系人名的内容,这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
但家谱的发展繁盛要追溯到魏晋隋唐,门阀士族当时拥有的特殊地位让人们对门第的追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为了不让低门第的家族“鱼目混珠”,分享他们的特权,士族纷纷将“家谱”作为维护门第的有力武器,打击伪造家谱、冒充士族的行为。
此后,谱牒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称为谱学。
我们现在所见的家谱大都与宋代家谱一脉相承,这是“宋代起源说”的一大倚仗。部分学者认为,真正记载一个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的家谱是从宋代开始的。
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
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
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连自己祖父母的名字都已经忘记了,更何况自己是哪支哪房了。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敦亲睦族,凝聚血亲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通过宗亲的互动以及各开展族务庆典等是最容易形成家族向心力。
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谱书辨明亲疏,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
再加上将家谱信息化,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信息化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
治家齐国,教化子孙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淫逸等内容。有的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传承历史,问祖凭证
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了解、熟知自己家族的历史,也就是了解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查阅中国历史,但凡国势强盛、社会安定的朝代,从皇家贵族到普通平民,均以修撰家谱或族谱为一件大事。现今国运昌盛,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正是修撰家谱的恰当时机,同时也要结合族人四散而居和时代的发展现状,传统的家谱以经达不到以前教化的意义,修谱的同时家谱信息化势在必行,不要想着下一次修谱再信息化,如果按照“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修谱规则,下一次修谱还要在十五年后,在这十五年里会有多少族人迁居异地?这十五年里族人异地而居为生活拼搏,对家族的荣誉感还会剩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