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人物 > 古代先贤 > 内容 |
|
武状元蔡必胜传 |
|
作者:陈彤 发布时间:2020/5/11 |
|
蔡必胜(1140-1203),字直之,南宋两浙路温州平阳县(今浙江省平阳县)人。乾道二年(1166)武科第一,历任东南第十一将副将、閤门舍人、知邵州、知閤门事和知池州、楚州、庐州等职,是南宋中期知名的水战专家,以直臣著称于当时。
一 慷慨少年
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八月卅,蔡必胜出生于两浙路温州平阳县万全乡步廊里(今浙江省平阳县昆阳镇水亭社区步廊行政村)。步廊里蔡族的祖籍,在宋代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属福建省莆田市)。始祖蔡用元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入闽,居兴化府仙游。用元之子蔡直衙,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徙迁温州平阳县坡南晹岙底,为入平始祖。直衙之孙蔡永年,于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迁居平阳县万全乡步廊七星山下。永年曾孙蔡岳,岳子蔡钦,钦子蔡蔚,蔚子必胜。自蔡直衙入迁平阳,至蔡必胜在步廊出生,其间共历九世,凡201年。必胜之父蔡蔚,是平阳县万全乡名武师。其性情豪放,在步廊里乃至万全乡兴利除害,颇有威望。所习拳术在平阳一带流行,但与福建武术并无源流关系。必胜之母郑氏,性行淑均,以孝慈为人称许。必胜有兄弟三人,其排行第二。必胜出生时,正值第一次宋金战争进入尾声。是年五月,金军分四路大举攻宋。五至七月间,宋名将刘锜、岳飞先后败金兵于顺昌、颍昌、郾城。七月廿,岳飞奉诏班师。十一月,宋金达成绍兴和议,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形成长期对峙局面。必胜自幼习武,弓马娴熟。其性情笃忠,处事刚毅,“自少日,每阅习议论间及古人大节,往往辄至涕下,常有见危授命奋不顾身之意”。蔡蔚与万全乡沙岗徐迪哲交笃,必胜与迪哲之子徐谊(比必胜小4岁)是少年同学,两家通好。蔡家尚武,在地方有一定的影响力;徐家为富户,在飞云江南岸石马头有房屋百间。蔡蔚根据徐迪哲要求,将徐谊“致之于家”,与必胜一起习武。“谊与(必胜)公同里闬,少长同学,孜德问业,相谓不同姓兄弟也。”成年后,蔡必胜在家迎娶了妻子杨氏。婚后,杨氏先后生育了长子蔡仪、次子蔡任。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第二次宋金战争爆发。金主完颜亮率军60万大举侵宋。宋中书舍人虞允文以参谋军事在采石(今安徽当涂境内)督战,大破金军。次年六月,高宗禅位,为太上皇。太子赵眘即位,为孝宗。隆兴二年(1164)十二月,宋金达成隆兴和议。此后,宋金之间30余年间未发生大规模战争。
二 武学登科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八月,蔡必胜在临安行在补试武学外舍生,先行私试,步射一石弓,中格。宋制,一石约为今75960克,即75.96公斤。必胜参加武学外舍考试时,原地站立,拉开约76公斤的硬弓,射中靶格。补试结束后,他返回步廊老家,等了1年才入学。期间,地方官员需核实考生个人资料的准确性,再由中央官员担保或审察无误,最后由国子监签发入学通知。孝宗隆兴元年(1163)八月,蔡必胜被拨入武学外舍经远斋,例试《武经七书》义一道后,正式获得武学学籍,成为外舍生。武学三年,他学业优秀,“气概卓然,行辈甘出其下。”宋制,武学每期招收外舍生40至70人,分配到经远斋、阅礼斋学习。外舍生通过一年一度的公试后,有20至25人补为内舍生,分配到辅文斋、中吉斋继续学习。内舍生通过上舍试后,有10至15人补为上舍生,进入受成斋、贵谋斋深造。武学生除操练弓马外,还讲释“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每月末和每季度末,学官分别对学生进行私试,同时记录行艺(品行和学习表现)。私试每月一次,由学官出题自考学生;公试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隆兴二年(1164)二月,在临安行在的武学外舍生、非在学人员及诸州学生,参加了一年一度的武学公试。公试步射标准九斗,马射标准六斗。公试初场考经义十道五通,次场考孙吴六韬策论一道。蔡必胜公试成绩优异,遂补为内舍生。乾道二年(1166)二月,蔡必胜参加了武学上舍试。他以步射一石三斗(98.75公斤)、射程一百五十步,马射八斗(60.77公斤)、射程二百二十步,均五发五中的弓马武艺,且“学业卓然”,晋升为武学上舍生二等。三月初九,他以武学上舍生二等免省试,直接参加了丙戌科武举殿试。孝宗皇帝在集英殿亲自主持殿试。“内出制策曰:有阵必有名,有名必有数。吴之常山,郑之鱼丽,太公之五行,李靖之六花,即其名可以知其义,即其数可以知其法,固有不待考而明者。至于掘机之阵,其制出于黄帝,因邱井之法而开九方,因方隅之位而分奇正,虽后世有天智神略,莫能出其阃阈。今考其问对之辞,所谓数起于五,何以不起于四?数终于八,何以不终于九?四为正,不知何者为正?四为奇,不知何者为奇?阵间容阵,队间容队,所容者何地?散而成八,复而为一,所别者何形?其后又有论风后八阵者,谓衡抗于外,轴布于内,风云附其四维,所以备物,虎张翼以进,蛇向敌而蟠,飞龙翔鸟,上下其势,所以致用,不知又何以分乎?子大夫讲此熟矣,其详者(着)于篇,朕将亲览焉。”初十,孝宗皇帝在幄殿阅试武举奏名进士弓马。十六,御览制策试卷。十七,得武举正奏名进士蔡必胜、李可久、林桂、吴琯、王卿月、李国辅、林常、林概、施梦枢、高选、陈仲坚、陈表臣、陈策、黄如文、须晋、赵宋昌、郑恭、熊飞、刘师古、刘骧、薛伟、萧绶等21人。蔡必胜以右科(武科)对策第一名,用龙飞榜恩例,升一秩,授成忠郎(正九品);第二名李可久、第三名林桂,依第一名恩例,亦授成忠郎;其余武进士均授承节郎。授官后,蔡必胜荣归乡里。这是他隆兴元年(1163)离开家乡入读武学之后,第一次回到步廊老家。“本州则立状元坊额牌所居之侧,以为荣耀。州县亦皆迎迓,设宴庆贺”。
三 戎马东南
乾道二年(1166)六月初八,蔡必胜返回临安行在,以成忠郎差充东南第五将准备将,前往江南东路建康府任职。到任时,拜谒了建康都统司都统制刘源。“故事,将官谒帅,皆小袖衫拜庭下。至公,独袍笏肃揖,帅因请以宾礼见。”南宋兵制,以置将法(将兵法)管理禁军、厢军。“东南路诸军亦如京畿之法,共十三将:自淮南始,东路为第一,西路为第二,两浙西路为第三,东路为第四,江南东路为第五,西路为第六,荆湖北路为第七,南路潭州为第八,全、邵、永州应援广西为第九,福建路为第十,广南东路为第十一,西路桂州为第十二,邕州为第十三。”东南第五将隶属江南东路建康府钤辖司,管辖当地禁军1000人、厢军2500人。从乾道二年(1166)六月起,蔡必胜在东南第五将任职7年,度过了从27岁到33岁的青春年华。蔡必胜赴任东南第五将后两个月,温州沿海平原遭受了浙南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啸。“丙戌秋分,月霁,民欲解衣宿,忽冲风骤雨,水暴至,闼启膝没,及溜荡胸,至门已溺死。”“大风雨驾海潮,杀人、覆舟、坏庐舍、漂盐场。潮退,乐、瑞、平浮尸蔽川,死二万余人,田禾不留一蕾,江滨骼尚七千余。温州夜潮入城,沉浸半壁,存者什一。”海啸引起的洪涝水位高达65米,城内水高亦有10至14米。蔡必胜在东南第五将任职期间,乾道八年(1172)四月,其少年挚友徐谊登进士科。同科有抚州陆九渊,瑞安陈傅良、蔡幼学等389人。乾道九年(1173)六月,蔡必胜在东南第五将任期届满,枢密院提名其转任武学谕。右丞相兼枢密使梁克家就这一提名,征求了蔡必胜个人意见。当时规定,“武学(博士)于文臣有出身或武举出身曾预高选人充,其学谕差武举人”。因此,蔡必胜以右科第一的身份,仅提名为武学谕并非重用。于是,他以“有疾”为由,谢绝了这一提名。经枢密使都堂重新审察,被升任为东南十一将副将。东南十一将隶属于广南东路广州府钤辖司,“将兵元(原)五千二百,见(现)千三百十九”。其前任原东南十一将副将宋迪由于“捕贼迁延不行”,被广东经略安抚司奏劾,于乾道元年五月初八被诏勒停,送摧锋军自劾。而宋迪的前任李宏,亦因“坐统押摧锋军讨捕凶贼王宣,轻敌寡谋,反为贼执,仅能脱身而归,为广西帅、宪所劾”,于隆兴二年正月廿一,被追三官勒停。蔡必胜在东南十一将任职的第二年,即淳熙元年(1174),知广州兼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司马汲上奏朝廷:“本路帅司水军以千人弹压海道,有统领一员,无副将管辖。旧有统辖一员,窠阙,久不差人。……乞于本州东南第十一将正、副将中,令一员兼水军副统领。”很快,蔡必胜便奉命兼任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司水军副统领。据记载,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司水军创置较早,乾道五年(1169)尚有兵员2000人。蔡必胜接任时,仅余编额1000人。“队将之属,皆是强盗中选而为之,实难倚托”。但他以出色的军事才能,在短短4年间,硬是带出了一支强大的水军,并在镇压茶军起义时崭露头角。在东南十一将任职的第三年,即淳熙二年(1175),蔡必胜参加了其军事生涯中唯一的一场战役。是年四月,江西茶户赖文政率茶军起义。六月,茶军先锋自湖南进入岭南。提点广南西路刑狱公事林光朝随即率郡兵,会同广东摧锋军统制路海、广南东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蔡必胜所率的东南十一将禁军、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司水军,积极参加了镇压茶军的战事,并颇有俘获。七月,进攻岭南的茶军战败,被迫转回江西。闰九月,茶军起义失败。十月,朝廷奖赏镇压茶军的各部战功。广南西路刑狱公事林光朝进职广南东路副转运使;广东摧锋军统制路海、广南东路钤辖黄进落阶官,除正任刺史,特转行;蔡必胜则推功于地方官员。新任广南东路副转运使林光朝,将蔡必胜的品行和才能上奏给了朝廷。淳熙四年(1177)正月,朝廷诏令诸军演习水战。蔡必胜在广南东路,组织了一次水战演习。
四 出入閤门
淳熙五年(1178),蔡必胜在东南十一将任满,根据朝廷年前****的“召武举榜首为閤門舍人”的新规,经龙图阁直学士、宁国知府郑伯熊向右丞相史浩推荐,被召为閤门舍人(从七品)。其父“以公显,封修武郎”,母封孺人,妻封宜人。閤门舍人隶閤门司,掌殿廷传宣事,系武职清要之选。任职期间,蔡必胜拒绝了孝宗宠臣、承宣使加开府仪同三司的曾觌的拉拢。“曾觌用事,冀公见己,故召众舍人饮,辄差会期,同列屡趣公,公不肯往。”太子赵惇闻知,十分好感,对宫僚赞其“佳士难得”。淳熙七年(1180)二月廿五,经右丞相赵雄推荐,蔡必胜充任了武学公试考校官。早在绍兴三十二年至乾道二年间(1162-1166),他曾在武学苦读三年,还参加过一次公试。未料14年后,又以“系武举魁首故”,出任了武学公试考校官。任閤门舍人期间,蔡必胜“不肯曲意事权贵,遂求补外,以便亲养”。当时恰逢其母郑氏身体不佳,故必胜多次提出外放任职要求。淳熙十年(1183)六月,他被远派出知荆湖南路澧州(今属湖南省常德市)。行前陛辞,向孝宗面奏了6条建议。“既得对,陈六事移晷。上诘难反复,公辨奏从容,手笔付外多施行者”。陛辞后不久,其母郑氏去世。蔡必胜因此未赴任澧州,而是回乡守制3年(实为27个月),朝廷赠其母宜人封号。是年,徐迪哲去世,徐谊亦回乡守制。两人守制期间,积极参加万全乡海塘陡门修建,为家乡水利设施建设作出了贡献。淳熙十二年(1185),平阳县令赵伯桧与吴蕴古、吴奂文、吴师尹父子叔侄修建万全塘及沙塘陡门,必胜与徐谊在沙塘陡门建召杜亭。另据民国《平阳县志》考,必胜曾倡议以刚土杂石,筑石堤更替万全塘土堤。他筹资20万余缗(一千铜钱为一缗),由鸣山保安院为修塘司,负责修塘财务出纳。淳熙十二年(1185)九月,必胜服满回朝,吏部提议其于十二月赴任知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但孝宗在听取必胜面奏“择方面人才及天下大计”后,认为他“人材举止堪充接送伴(负责陪同金使的外交官员)”,遂交待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周必大予以考察,结果被必胜婉拒。淳熙十三年(1186)正月,蔡必胜赴任荆湖南路知邵州(从五品)。在邵任职期间,为政清正廉明,体察民情。每逢年终,必深入民间访贫问苦,以俸禄接济贫民渡过难关。重视教育,常亲至学宫,以仁义礼智信教导学生。“知邵州,治行甚美。”“在邵二年,公私便之。”淳熙十四年(1187)十一月,孝宗手诏“皇太子可令参决庶务,以内东门司为议事堂”。次年(1188)正月,太子赵惇开始隔日与宰辅大臣在议事堂议事。凡在朝馆职、在外监司以上任命,太子参决后上报皇帝。除去出守州府的侍从、文臣监司、武臣钤辖,其他官员都在议事堂参辞、纳呈札子。其间有可行的,太子与宰执一起呈上取旨。必胜自邵州回朝,经议事堂参决,孝宗批准,转知淮南西路光州。在议事堂汇报时,太子赵惇对他“劳问优渥”,并问:“向在閤门,煞有人称道。今去几何,比来安否?”邵州人闻知他将转知光州,联名上书朝廷,请求让他连任,但未获批准。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初二,孝宗禅位为太上皇。太子赵惇登基,是为宋光宗。必胜时在光州赴任途中,接光宗圣旨,改任带御器械閤门舍人。“宋初,选三班以上武干亲信者,佩櫜鞬、御剑,或以内臣为之,止名‘御带’。咸平元年,改为带御器械。景祐二年,诏自今无得过六人。庆历元年,诏遇阙员,曾历边任有功者补之。中兴初,诸将在外多带职,盖假禁近之名,为军旅之重。绍兴七年,枢密院言:‘带御器械官当带插。’帝曰:‘此官本以卫不虞,今乃佩数笴骹箭,不知何用。方承平时,至饰以珠玉,车驾每出,为观美而已。他日恢复,此等事当尽去之。’二十九年,诏中外举荐武臣,无阙可处,增置带御器械四员。然近侍亦或得之。乾道发来,诏立班枢密院检详文之上。淳熙间,凡正除军中差遣或外任者,不许衔内带行,又须供职一年,方与解带恩例,于是属鞬之职益加重焉。”绍熙二年(1191),知閤门事姜特立被劾夺职,离京奉祠。光宗有意必胜接任知閤门事,但执政(宋称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为执政官)却推荐刘弼担任,光宗为此不悦。就是这个时候,刘弼与蔡必胜结下了矛盾。绍熙元年(1190)六月,蔡必胜奉命以福州观察使身份,随显谟阁学士丘崈出使金国,贺金章宗天寿节。宋制于诸州置观察使,无职掌,无定员,亦不驻本州,仅为武臣准备升迁之寄禄官,实系虚衔。使节队伍于六月从临安出发,八月到达金国都城,十月才回到临安,往返共走了4个月。绍熙二年(1191),蔡必胜因父亲病故,回乡奔丧,再次守制3年。“蔡蔚以子贵,赠武德郎。”
五 扶立宁宗
从绍熙二年(1191)开始,太上皇(孝宗)、光宗父子之间,因皇位继承人选出现矛盾,引发了朝政危机。孝宗有皇子3人,长子邓王赵愭,次子庆王赵恺,三子恭王赵惇。乾道元年(1165)八月,诏立邓王为太子。乾道三年(1167)七月,太子因重病去世。乾道七年(1171)二月,孝宗“越次建储”,诏立恭王为太子,进封庆王为魏王。淳熙元年(1174)四月,魏王判明州。淳熙七年(1180)二月,病卒于明州任上。淳熙十六年(1189)正月,孝宗一方面改德寿宫为重华宫,作为皇帝退养之所,打算禅位给太子赵惇;另一方面任周必大为左丞相,留正为右丞相,为退位后继续干政作准备。同时,诏封故魏王子抦为嘉国公。“抦早慧,孝宗爱之。”光宗继位后,起初是每月四朝重华宫,并诏丞相率执政每月一朝重华宫。但光宗、李后欲立次子嘉王赵扩为太子,太上皇(孝宗)心目中的人选却是嘉国公赵抦。从绍熙二年(1191)起,双方日益对立,光宗渐不愿朝见太上皇。绍熙三年(1192)一月,光宗率群臣赴重华宫后,即长期称疾,不朝重华宫,朝中大小事皆废。绍熙四年(1193),朝政危机日渐加深,群臣请光宗朝重华宫成为焦点,光宗亦在人事上悄悄作了安排。三月,以葛邲为右丞相,胡晋臣知枢密院事。七月,以赵汝愚知枢密院事。从九月开始,光宗更“数问蔡某(必胜)何时服除”,“简记预命宰执假服阙奏上”,急望必胜早日回朝。蔡必胜3年服丧期满后,诏命其复任带御器械閤门舍人。因该职位已足额,又以员外身份供职。绍熙四年(1193)十一月廿九,閤门舍人韩侂胄、蔡必胜并迁知閤门事。必胜“以前比(此)无用士人,固辞”。光宗诏以“四方于此乎观礼,而可不用士乎”,“弗许”。绍熙五年(1194)六月,太上皇(孝宗)驾崩,光宗以重病不能行祭奠之礼。朝野人心惶惶,流言四起。七月,左丞相留正称疾辞职。为结束朝政危机,由太皇太后下懿旨,光宗禅位,为太上皇;嘉王赵扩即位,为宋宁宗。扶立宁宗,首议其事是少保吴琚、工部尚书赵彦逾、吏部员外郎徐谊,知枢密院赵汝愚与赵彦逾定议,吏部员外郎叶适、宣赞舍人傅昌朝参与其中。赵彦逾又与参知政事陈骙、同知枢密院事余端礼联络殿前指挥司,说服殿帅郭杲、步帅阎仲“夜以兵卫南北内”;徐谊、叶适则说服蔡必胜联络韩侂胄,韩侂胄通过知内侍省关礼、慈福宫提点张宗尹,劝说太皇太后下达懿旨,最后促成了绍熙内禅。宁宗即位后,以赵汝愚为枢密使,京镗参知政事。韩侂胄升任枢密院都承旨,既受宁宗信任,又得京镗等主战官员支持,和赵汝愚集团形成对立。蔡必胜在绍熙内禅中作用不是很大,故仅以劳例外进官三等,又因编写壶规进官二等。辞谢不成,接受了两级官阶。但其“饬躬好善,所与交皆天下名士”,“进止有度,每奏对,持论雍容,皆国家大计,(故)见重三朝,为一时闻人”。“人有以武道学潮(嘲)之,公笑曰:顾吾心所安耳,吾岂为名乎哉!”于是,刘弼向韩侂胄进言:“蔡直之素厚诸名士,今内参密画,外扶正论,非君福也。”遂外放蔡必胜,出知江南东路池州。“公叹曰:‘吾受太上(光宗)深知,不幸太上有疾,将革命悬漏刻,而吾判家族出此,所以报也。事属安定,何妄分彼我乎?祸今作矣!’亟去,绝口秘前事。”
六 两淮守边
蔡必胜在池州任内,所辖建德县曾解送10名强盗到州府,尚未提审,犯人即喊冤之声不绝。审理过程中,他发现了很多疑点。经细致调查取证,发现此案系建德县弓手犯事(弓手即县衙捕快,协助维持当地治安),其同伙教唆被囚之人诬告而造成的一起冤案。抓住真凶后,吏民拍手称快,对蔡必胜心悦诚服。庆元元年(1195)二月,赵汝愚罢右丞相,被逐出朝廷。韩侂胄从此掌握军政大权13年。徐谊因忤韩侂胄遭放罢,责授惠州团练副使,南安军安置。必胜欲以俸禄供养徐母,“谊惊叹力止之”。庆元三年(1197),蔡必胜调知淮南东路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市),牧守南宋淮河防线的这座军事重镇。“楚州武锋军兵额为一万一千人”,素称精锐;另有淮阴水军5000人,“冠以御前之号”。一代武魁,终于来到了抗金前线。任职期间,蔡必胜一方面祭祠当地抗金名将赵立、魏胜,“新其茔庙,以公田给祀”;另一方面奏修武郎、武锋军某统领官“不恤军务,掊敛酷刑,将士怨愤”,降充其为准备将,从而有力地整肃了守军,提高了士气。“有效用张焕,聚众越淮,自称元帅,谋取桃园寨,边人凶惧。公发,示不知者,密设方计,俘焕以归,斩于市”,解决了几任知州无法解决的宿患。“北神镇少年以剽境外为业,前后不能禁。公日与钱米什伍伺察,用其豪为总首,旬一按试,两界以安。”镇守淮东3年,他“政望益高,中外推服。边防严密,犯者必戮”。庆元五年(1199)七月,淮南西路知庐州(今安徽合肥)钱之望病卒,蔡必胜奉命接任,镇守这座淮西名城。“公既领方镇,经度久远,议于今新城斗梁月城中间,合筑相连,创二水门。增建康戍军,徙其家勿更戍。浚肥河,修巢湖西口闸以通漕。且造战舰于巢湖,并湖民愿为水军者籍焉。”这些措施,有力地提升了当地水军的战斗力,进一步巩固了庐州边防,“以壮国威者益至”。同时,他又守边持重,从不轻开边衅。“虏有杨桩,数至光州献攻守策,实觇我,守不悟,辄上闻。公奏拘縻内地,从之。”他在庐州修建的军事设施,在后来嘉熙二年(1238)的宋蒙庐州之战中,为击退察罕大军进攻,发挥了极大作用。庐州任上,“公为政,求下疾苦,审郡利病,条画修废,先后必伦。未尝立名字敛财,而常以其余与民。岁时寒苦,赒其尤贫不自业者。亲至学宫,课率诸生,劝教有义,士人兴起。在庐封马亮、包拯之墓,因墓作祠”。“四方名士摈于家者,不以密疎,存问无虚岁。”
七 英雄暮年
嘉泰二年(1202),蔡必胜年已63岁,“雅意求退,章屡上,朝廷不能夺。除吉州刺史,提举崇道观”,回到步廊老家,安度晚年。宋制“设祠禄之官,以佚老优贤。……使任宫观,以食其禄”。至此,蔡必胜宦海一生,“积阶自成忠郎,至武节大夫”,终于第十八阶。嘉泰三年(1203)八月十九(甲寅),一代武魁蔡必胜在步廊家中溘然长逝。其“得病三日而逝,享年六十四。……诏以孝宗龙飞魁选、中外宣劳特使,与一子恩泽”,极尽哀荣。身后有四子。长子蔡仪,保义郎,新閤门看班祗候;次子蔡任,庆元二年(1196)进士,迪公郎,历任卢州州学教授、江东安抚司干官,知松阳县、钱塘县;三子蔡信,承节郎,新閤门看班祗候;四子蔡俦,以致恩补官,任某县监当(掌管税收、冶铸等事务的地方官)。其女儿徐蔡氏早逝。女婿徐泾,迪公郎,吉州州学教授。《东瓯诗存》收有蔡必胜遗诗《玉泉瀑》:“珠箔飞空涧布流,卷舒曾不用银钩。悬崖洒洒清涵雪,越壑溶溶冷涩秋。势动羽鳞应若是,韵谐宫征亦相侔。水晶不碍晴峰月,分付山灵夜莫收。”《续南雁荡山志》收有其另一首诗《白水瀑》:“飞泉一派下岩阿,散乱玉花湿薜萝。雨后珠帘收不得,奔腾万丈似银河。”开禧元年(1205)九月己丑,其长子蔡仪率家人葬亡父于瑞安县马屿灵峰寺后山。朝奉郎徐谊撰《吉州刺史蔡公圹志》,吏部侍郎叶适撰《蔡知閤墓志铭》。铭曰:“昔孝宗,重武科;时蔡公,首应胪;甚易良,不侠麤,更外内,绝尤殊。领宾閤,前比无;遭危疑,逮大谟;上龙飞,公手扶;出三州,自戏娱;翩其往,谁特书。万山中,林集乌。碑斯今,振古初。”
|
|
|
|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