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姓氏,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演化,从原先一种单纯的民族遗传标志,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源流而活跃起来。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历史文化传承的国家,很多人都没有去真正了解过,其实中国的姓氏文化好有讲究。
中国的姓氏是从“上古八大姓”发展而来,不管姓氏如何改变,对中国人而言,取名自古就是人生大事,因为父母的期许、家族的延续、历史的演变、文化的重量、所有的一切都浓缩于此。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我们的汉字,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而且其整体结构感和不同的写字风格,也是汉字的精髓所在。最重要的是,它的美是来自于我们在不同意境当中对其的解读,因此,由汉字构成的我们的人名,也美得与众不同。
如:孟子,名轲,字舆,这两个字都与车有关,当时“车”是比较高端的啊,“轲”字有车轴的意思,用现代人的理解来说,就是栋梁之意了;曹丕,字子桓,丕、桓都有宏大的意思,是希望他将来建立伟业;杜甫,字子美,寓意是你比我还要美;韩愈,愈的意思是超过,所以韩愈字退之,一进一退表现了他的谦虚之道;陶渊明,本名“陶潜”。潜的意思是隐藏,又有《易经》中:“潜龙勿用”字“渊明”,取的是《易经》:“或跃于渊,无咎”的意思;李白,李花怒放一树白,非常具有浪漫色彩;张九龄,字子寿,子寿是“童子之寿”的意思;李贺,字长吉,寓意吉祥。
在古人看来,金木水火土既是组成世间万物的元素,也是一种状态,它们相生相克,十分微妙。利用“五行相生”取名最早可追溯到唐开元年间,大族博陵崔氏的子弟崔镇,就给自己三个儿子依次取名为:崔浔、崔澄、崔溆。因为崔镇的“镇”是金子旁,按照金生水的原理,儿子们的名字就成了一片汪洋。
到了宋代,五行相生取名法日益流行。公元1130年9月的一天,可把理学家朱熹的父亲朱松纠结坏了。依照“木生火”的原理,朱松名中有木,孩子的名里一定得有火。但他并没有用带有火的字,反而用了四点水的“熹”字给孩子命名,这看起来有些无厘头,实际上是一举两得。古代的四点水读为火,一些表示加热的汉字如“蒸”、“煮”都用四点水作为部首。“熹”字五行属火,有炽热之意,而朱熹五行缺水,朱松巧用“熹”字,既使木生火的顺序得以保持,同时又给儿子的命里补了水,真是思虑周全。
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取名方式,就是代表家族延续的字辈取名。字辈是中国传承一千多年的重要取名形式。辈分的字谱又称昭穆、字派、行派,用以表明同宗亲属、家族世系、血系秩序的命名字辈排列。辈分序昭穆古已有之,昭穆为我国宗法制度,即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东晋南朝时期,一些望族子弟就竞相以字辈命名。有的家族还有字辈诗,如云阳怀德堂以《殷氏宗谱》规定二十一世以“世嘉懋俊泰,学道在新民,传家惟忠厚,同发万年春”为谱名。字辈诗并不是胡乱堆积,而是含有深义,教育后代。有的字辈诗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希望子孙后代不忘根本。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基本已经丢弃字辈取名的方式了。但字辈文化作为姓氏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追根溯源的历史依据。
中国的历史上,圣贤辈出,并非只有当代喜欢参考前人的名字,古人也有这一传统。历史上有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受到大家的追捧与敬仰,因此名字以先贤为参考,一为表见贤思齐之意,二是表达对圣人的尊崇与敬重。像华夏先祖的名字:尧、舜、禹、虞、汤等,就常在古代文豪的名字中出现,比如:刘禹锡,近代名人:张敬尧、杨希尧,国画大师李慕白等等不胜枚举。这样的名字表面上是对先人的致敬,实则是对中华文化的敬仰,因此名字往往有一份文化的气韵所在。
中国的姓氏文化,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一种文化传承,在很多家族的家谱中,都可以清晰地找到自己姓氏的由来和发展。所以说,其实一个名字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讲,真的是意义很重大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