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相范睢为秦昭襄王献“远交近攻”之策,大大削弱各诸侯国的力量,逐个击破,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有如此贡献的应侯范睢在与一人交谈后,竟心甘情愿地将相位拱手相让,回到自己的封地。这个人就是蔡泽。
蔡泽原是燕国人,早年间周游列国,拜师学习,曾多次尝试向诸侯谋求官职,但都未能如愿。即便如此,蔡泽仍旧没有气馁,对自己有坚定的自信。有一次他去找唐举相面,唐举说他有大富大贵之象,但蔡泽却说富贵是自己本来就会有的,对寿命更感兴趣。得知自己还有四十三年的寿命之后,蔡泽认为自己吃着精米骑着骏马,手中还有权力,四十三年已经足够了。当时的蔡泽还很落魄,居无定所,却丝毫不忧心,他的自信可见一斑。
听闻应侯范睢保荐的郑安平、王稽犯下大错,应侯正为此事烦忧,蔡泽认为自己机会来了,就来到了秦国。一介布衣的他想要面见相国或者秦王是很难的事,于是住旅馆时他向别人大肆宣扬:燕国人蔡泽是一个善辩有智的人,只要秦王见了他,就一定会让他做相国!这等狂妄之言很快就传到了应侯耳朵里。应侯自认博古通今,擅长辩术,怎么还能有人取代他的位置?于是召见了蔡泽。借助舆论的力量,蔡泽迈出了走向人生巅峰的第一步。
见到应侯后,蔡泽不行礼却只作揖,态度也表现得很傲慢。应侯很不满,质问他:“听说你说要取代我的相位?说说理由吧。”蔡泽询问应侯对于秦国商鞅、楚国吴起和越国大夫文种悲惨结局的看法,应侯答曰他们都是忠君之士,为大义而死,可敬可叹。蔡泽却说,他们建立了丰功伟业却不得好报,是因为没有遇到贤明的君主,又讲到了为士的三种境界:“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应侯点头称是。蔡泽将秦昭襄王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对比,说明秦昭襄王的亲近贤臣、宽容大度比不上他们,而应侯的功绩、受到的信任也比不上商鞅、吴起和文种,但应侯的官位却比他们显赫,拥有的财富也比他们多,在这种状况下还不思退路,很是危险。古今君臣之间的对比令范睢感受到了自身处境的危机。
随后,蔡泽为应侯分析了他们结局悲惨的原因:“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 商鞅、白起、吴起、文种等人功名显赫,却贪得无厌,能屈却不能伸,功业大成却不辞官,才导致最终的惨淡结局。但范蠡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他在功成名就远离世事,做了悠然自乐的陶然公。应侯的功绩已经很高了,如果不能急流勇退,一定也会遭到那四位先生的结局。通过正反两面的对比,应侯深以为然,将蔡泽引为上座。
几天后,范睢向秦昭襄王告病辞官,回到自己的封地,并向秦王引荐了蔡泽。秦昭襄王初见蔡泽就很赏识他的才学,让他担任相国。蔡泽协助秦王向东灭掉了东周。几个月后,因为有人恶语中伤,蔡泽忧心有生命危险,于是送回了相印。他在秦国生活了十多年,历经四代君主,得以保全自身。
蔡泽身处困境之中仍能坚信自己,机会来了就勇往直前,抓住机遇。看起来平平无奇,只是能言善辩,但若没有经年的积累与思考,怎能在困境中保持怡然自得?又怎能有如此透彻的见解,能说动身为相国的范睢让位呢?厚积薄发,方成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