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中国古代流行的《百家姓》里一共收集了438个姓。新编纂出版的《中国姓氏大辞典》,共收录了23813个汉字姓氏。媒体记者调查发现,江苏的常用姓氏约4000多个,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些罕见姓已经消逝了。(4月16日《现代快报》)
看了上面的新闻,笔者想起了同事小亓的经历。他儿子上一年级,因为汉字书写不规范。儿子经常把“亓”写成“元”,闹了不少笑话。而即使有时儿子没有写错字,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这个姓怎么读。小亓的儿子讲,开学第一天,班主任就把他的名字读成了“yuán”,让他的儿子很是尴尬。
小亓的儿子经常埋怨他的爸爸说,我们家的姓,怎么在别人看来是“怪怪”的,不是不认识,就是读错。为了不挫伤儿子的自尊心,小亓一直在寻思着给儿子改一个大众化的姓,免得今后再遇上一些囧事。
笔者大学里学得是古汉语。其实,“亓”姓里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姓氏文化。亓,古“其”字,也作“丌”。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笄礼是少年年至十五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传为成年的象征。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设有这个官职。丌官姓就是这种官的后代为记念先人而出现的,称丌官氏。后来,在明初朱元璋登基后的改姓运动中,“丌官”复姓被改成了单姓“亓”。
在我们老家,“陶”姓是大姓,几乎一个村上的人都姓陶。不仅如此,姓名中的其它的汉字也隐藏着辈分,如我姓名中的第二字“崇”就是辈分,村上叫“陶崇X”的人有不少。在我们小时候,只要您报出自己的姓名,就能知道很多家族成员的信息。
当下,了解有关自己的姓氏、亲朋的姓氏等相关知识,很多人都很感兴趣。对于公众的这种兴趣,我们的教育机构也好,公共媒体也罢,都应该有自己的一份责任担当,把姓氏文化的丰富内涵,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和普通大众。有了这样的一种姓氏文化普及,不仅可以避免人们不会读生僻姓氏的尴尬,而且对弘扬姓氏文化产业也是积极有益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