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应邀出席石狮商会召开的..  ·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世界蔡氏文化经济发展研究..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与石狮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福州市漳浦系蔡氏宗亲联谊总会赴宁德古田等地..  · 安徽省大别山蔡氏宗族第四届祭祖暨九修宗谱修..  ·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组织参加后柯海印堂保生慈济..  · 福建石狮玉浦蔡氏中房举行新祖宇落成庆典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参加纪念泰伯公3308周年..  · 福建石狮居港宗亲蔡文胜捐赠1000万元助教兴学  ·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参加福建安溪魁头坵城庙重建..  
蔡氏人物 更多

古代先贤

近代人物

现代精英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人物 > 现代精英 > 内容 

油纸灯手艺人蔡起德:匠心点“灯”

作者:蔡玲 陈丽君  来源:湄洲日报  发布时间:2019/10/18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灯,对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见证了读书人的三更苦读,见证了时代的盛世繁华,也见证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和愁苦寂寞。而灯,对东海镇东沙村的村民来说,是文化、是乡愁、更是一种凝聚力。


绘制油纸灯,是蔡起德每日最惬意、最幸福的时光

  在莆仙方言中,“灯”与“丁”、“竹”与“德”谐音,寓意财丁兴旺、德泽绵长,深受百姓喜爱。10月,虽未到东沙油纸灯的采购旺季,但却是油纸灯手艺人蔡起德的生产旺季。这天一大早,蔡起德喝上一口老伴冲泡的热茶后,便拿出最近几天收到的订单,统计起来。他说:“我的订单一年四季都有,中秋节过后更多。就算是从现在开始赶工,到年底也做不完。”我们在他的作坊看到,地上整齐堆放着灯胚,墙边特制的木架上一层又一层地晾着已糊好纸的裸灯,头顶的铁丝上挂满了各种已完成的油纸灯。他告诉我们,这些只是他“备货”的冰山一角。

  蔡起德制作的油纸灯供不应求,在于独特的制作工艺。他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至今已是第四代,有120多年历史。从小耳濡目染的蔡起德9岁就学会制作油纸灯,23岁入行。去年3月,他的油纸灯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他制作的油纸灯遵循古法,自调浆糊,自熬桐油,这是他的油纸灯不被蟑螂老鼠咬烂、十几年不褪色的秘密所在。他买回灯胚,老伴帮他修剪整理竹胚,再用烤焙纸顺着胚身均匀糊上。别看这个步骤简单,十分考验耐心和细心。我把灯胚夹在臂弯里,一手拿着纸一点一点地贴合,半个多小时才糊半个灯笼,仍不整齐有褶皱。


蔡起德时常抱着孙女到仓库,给孩子讲油纸灯的故事

  等所有浆糊都干了,蔡起德这才“出马”。整盏灯美观与否、寓意如何,全凭他数十年的画功及对莆田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油纸灯分为照明灯、宫庙灯、天地灯、宜居灯、双喜灯等,用处不同,绘画也不同。如一盏天地灯要用7种颜色,祖先们认为,这7种颜色代表一个家,白色是银、黄色是金、黑色是铁、红色是铜、紫色是砂鼎,蓝色和绿色则分别代表天和地。灯面要画上一只四脚龙,蔡起德凭借几十年的经验,不打草稿提笔就来。年轻时,他一天能画36盏灯,如今67岁了,每天只能画12只。

  蔡起德说,这只龙有个与木兰溪有关的传说。相传,明初木兰溪有只蛟龙成精,变幻成白面书生与兴化府知府千金相恋生子。知府怕蛟龙害人,便请来道士收治。当晚,知府千金闺房外挂着一盏灯笼,蛟龙识破道士的计谋便躲进桌上的砚台中,道士趁机将砚台扔出窗外,正好打中那张灯笼。从此,这只蛟龙就被封印在灯笼上,那块砚台变成蛟龙肚子上的“福”字,其子孙代代为官,当地百姓见状纷纷效仿,家家户户门上也挂起了这种灯笼。

  在征得蔡起德同意后,我也拿笔在灯笼上画龙,儿时的绘画功底也派上点用场,一只龙很快就画好了,与他比起来,我画的龙大小比例不对,神态细节远不如他,惹得自己哈哈大笑。除了画龙,油纸灯上还绘有大旗、绣球、毛笔和官印,有“祈求必应”的意思,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绘制好的灯笼刷上蔡起德自制的桐油,隔夜晾干后用不锈钢丝制成灯脚,一盏油纸灯就做好了。2017年,市博物馆向他订制了180盏灯,悬挂在莆田民俗文化陈列馆“岁时节俗”展区中,向市民展示东海圈灯的民俗文化。今年4月,一个惠安人找到他,向他订购了106盏油纸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运到了马来西亚。

  一盏盏油纸灯投射出的温暖光影,有着智慧和岁月的沉淀,蕴含着莆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然而,这种技艺随着时代进步、电灯普及,正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令蔡起德痛心与无奈。他说:“制作油纸灯费时费工,很难以此养家糊口,没有年轻人愿意学,技艺传承难啊。”

  前不久,辽宁省文化交流团来莆,向他抛出要1万盏油纸灯的订单。他考虑到时间、成本和运输问题,建议对方派人跟着他学习这项制作技艺,他毫无保留地倾力教授。不仅如此,他还受邀到市博物馆、市群众艺术馆、进校园手把手教孩子们这项非遗技艺,希望这项濒临消失的莆田特色民俗文化得以传承。(湄洲日报记者 蔡玲 通讯员 陈丽君)

·上一篇:客天下创始人—蔡鸿文 ·下一篇:爱国侨胞蔡秉龙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