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获悉,经过近2个月的紧张拍摄,由仙游县纪委监察局组织人员拍摄制作、时长约12分的《一代廉吏蔡襄:忠孝继世 廉义相传》家规家训专题片基本完成外景录制杀青,再经后期剪辑制作以后不日即可被选送到中央纪委监察部网和客户端推出的“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上线播映,令人充满期待。据悉,拍摄这部莆田市第一个家规家训专题片,旨在弘扬和延续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将一代廉吏蔡襄倡导忠孝的家训吹进千家万户,拂扬起一股家教文化的“清风”,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
北宋庆历名臣、端明殿学士蔡襄,字君谟,仙游县枫亭镇人。1067年,蔡襄病逝家中,享年56岁,南宗淳熙三年追谥:忠惠,欧阳修为其撰写墓铭。宋代理学家朱熹更是以“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对蔡襄这一生高度赞誉,蔡氏后人无不引以为荣。在为官的37个春秋中,蔡襄公正清廉、不徇私情、刚直敢谏,政绩显著,如他带领民众在“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建造的万安桥,撰写的《荔枝谱》、《茶录》至今仍造福百姓,后人称其“一身藏正气,两袖重清风。”蔡襄的功绩不仅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光明,蔡氏一门廉风传承,清廉刚正、忠诚爱民的故事也同样广为流传。可贵的是,蔡襄家族永葆廉洁忠直,高风亮节的好传统,据史书记载,蔡襄胞弟蔡高在任上因救灾染疫而亡,因其家中清苦,县里人同情其妻程氏,募捐白金二百两为其夫办后事,程氏泣曰:“吾家素来以廉为吏,不可以此玷污吾君”拒而不受;还有蔡襄的曾孙蔡洸,任镇江府时,适逢大旱灾年,蔡洸体恤民情,宁愿得罪漕司和军官,拒不下令撤陂毁坝。
更可贵的是,时至今日,通过族谱、专著、碑刻、祠堂等载体传承下来蔡襄的蔡襄家训思想,一直被蔡氏家族奉为传家之宝,并始终贯穿于仙游人的血液之中。对此,蔡氏后人都说:“在我们蔡家后人心里,老祖宗蔡襄是一个为国为民的清官。我们从小就听闻父辈们的告诫,作为蔡公的后代,为人处世一定要遵照家训,在孝敬老人的同时,力争在岗位上有所建树。”“在蔡襄的家训族谱里,‘忠、孝’二字深刻人心,蔡襄的功绩不仅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光明,蔡氏一门廉风传承,清廉刚正、忠诚爱民的故事也同样广为流传,此次拍摄突出家训主题的《一代廉吏蔡襄》专题片真的很好!”厦门大学民间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郑振满教授如是说道。
据了解,已被收入《福建家训》的《蔡襄家训·论忠孝》开篇点题,表达了对“忠”“孝”二字的认识,其最核心的思想在于教育子孙后代忠孝两全,遵规守矩为家族争光。蔡襄认为,悉心听从父母教导叫做“孝道”,这是自然的本性之一;为人中正厚道、为官忠于职守称为“忠”,这是做人的大义所在。《蔡襄家训·论忠孝》侧重教做人,以浅显直白的语言警醒告诫子孙后代,约束有规有矩、教化掷地有声,因而仙游蔡氏人才辈出,历朝历代儒宦儒商众多,即便是普通百姓,也都明理好义。这一好家训培育了好家风,涵养了好作风,形成了好民风。
据介绍,此次仙游县纪委监察局组织的拍摄组一行先后前往仙游县枫亭镇、鲤城街道和泉州等地,分别拍摄了与之相关的蔡襄廉政教育基地、蔡襄故居、蔡襄中学、仙游文庙和洛阳桥等资料,采访了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和蔡襄文化研究院等一些专家和民间文史爱好者,并邀请仙游县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莆仙戏演员莅临实地通过模拟场景的形式重现蔡襄当年的实践历程,及实地采访蔡氏后人修身立德、崇尚家规的生活细节。“家风连着民风社风,家风好,才能民风正、社风清。”仙游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吴国顺说,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弘扬好家风家训,有助于推动党风政风的转变,他认为:“蔡襄家训不仅对海内外蔡氏家族有很大意义,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能够代代相传,并在全社会传播开来,将是一种莫大的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