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说,蔡襄是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1036年,“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不言仲淹之非辜,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1043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
这说明蔡襄当年胆子大,劲头足,他简直是吃了豹子胆!宋仁宗赏罚不明,东京廷议时许多人都不敢说,他却在西京写诗批评宋仁宗,还引起了许多人共鸣,把他的诗抄下来,广为传播。后来,甚至于连出版家也劲头十足,为之刻版、印刷,大量发行,还传到了外国。万万没想到,宋仁宗却有他的绝招,1043年把蔡襄和范仲淹、欧阳修等都请到朝中来办事,庆历新政的序幕就这样揭开了。
蔡襄是兴化军人。蔡襄大无畏精神传到家乡,引起了兴化三县优良学风大发扬,敢想、敢说、敢做的优秀人才,层出不穷。
和蔡襄一样,龚茂良则是在宋孝宗北伐战争失败、人们信仰动摇,人心惶惶之时大智大勇,提出“愿仰法景德之断,勿为靖康之疑”。在那时,许多人称徽、钦二帝是“二圣”,而龚茂良却第一个站出来,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批判宋钦宗军事上错误,及时挽救了宋孝宗,使他不再重犯宋钦宗错误,继续走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之路。龚茂良决策有功,由吏部郎官,升为监察御史。
接着,他又清算了徽钦二帝政治上错误,进行国家政权建设:“‘崇、观、政和,小人道长,内则憸腐窃弄,外则奸回充斥,于是,京城大水,以至金人犯阙。今进退一人,施行一事,命由中出,人心哗然,指为此辈。臣愿先去腹心之疾,然后政事阙失可次第言矣。’内侍梁珂、曾觌、龙大渊皆用事,故茂良及之。迁右正言。”后来,他终于把宋孝宗身边“两颗定时炸弹”挖掉了。我们常说历史研究可以兴国,龚茂良的两次决策便是一例。他和蔡襄一样,都是大智大勇人物。
所以,好的学风是全社会最大的幸福。蔡襄学习《大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亲民、修身齐家平天下有独到见解,所以,他的《四贤一不肖》诗唤醒了人们的觉悟,天下云合响应,促成了社会进步。于是,蔡襄成为了宋朝中期(1030-1125)好的学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龚茂良却精通本朝历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所以,他的进言让宋孝宗“龙颜大悦”,文武百官无不赞同,宋朝后期新的政治局面就这样打开了。于是,龚茂良成为了宋朝后期好的学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