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1012-1067),字君谟,祖籍仙游,定居莆田。北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初授漳州军判官,累官至端明殿学士。任过福州知州,杭州、泉州太守。他居官清正,忠直敢谏,关心民瘼,造福一方。如嘉祐三年(1058)泉州久旱,他三次到飞阳庙祈雨,写下《乞雨题西方院》诗。诗云:“年年乞雨问山神,羞见耕耘陇上人。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苍何事罪斯民!”同时组织群众抗旱,不久天降甘霖,旱情解除。对此,王十朋称赞他“爱民心有彼苍知”。蔡襄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卒谥“忠惠”。宋末文天祥称他是“庆历功臣”。
《泉州府志》载:“洛阳桥所在原是一个渡口,人们南来北往,时有溺水而亡。蔡襄任泉州太守时,建造了洛阳桥。”
相传元符三年(1010)的某天,有一个孕妇带着女仆要去泉州探亲,到此渡口时,渡船刚刚撑竿驶出,这可急坏了孕妇。老船工似闻空中有女神语云:“船家,速送大学士过江!”他翘首回望,哪里有什么学士!只见岸上有个孕妇在焦急地等待渡船。老船工立即掉转船头靠岸,请孕妇主仆上船。原来这个孕妇是卢氏,后来蔡襄的生母。卢氏连忙跪在岸上虔诚地说:将来生儿若高中,定要建造万安桥(即洛阳桥),以安渡万民。
蔡襄事母至孝。其母临终时还谆谆交代他要建万安桥之事。
当蔡襄知泉州时,鼎力主持修建万安桥之事。他身体力行,把家中仅有的埭田二百“捐一百六十石助役”。同时,多方筹集资金,发动民工劳动。此桥先后经过六年多的努力,终于嘉祐五年春落成。值得重视的是:此桥共投资一千四百万钱,却不用国库一分钱,都是靠集资劝募来的。
这座被称为“万安天下第一桥”的巨大工程竣工时,蔡襄撰写了一篇千古传诵的《万安桥记》,并刻石立碑于岸之南。这里值得大书一书的是:在这篇153多字的《万安桥记》中,蔡襄没有贪天之功为己功,而是肯定了在建桥一线的指挥者、建设者卢锡、王实等十五人的功绩,充分体现出蔡襄的高尚风格。
南宋乾道年间,泉州知府王十朋路过万安桥时,浮想联翩,赋七律一首,诗云:
北望中原万里遥,南来喜见洛阳桥。
人行跨海金龟背,亭压空间玉虹腰。
功不自成因砥柱,患宜预备有风潮。
蔡公力量真刚者,遗爱胜于郑国桥。
(按:“郑国桥”一作“郑国娇”。)
明人徐勃《咏万安桥》诗中有:“路尽乎畴水色空,飞架遥跨海西东。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之句。
后人还有民谣一首,歌颂蔡公建桥之功。“洛阳桥,万安桥,一望五里排琨桥。行人不知沧海浪,南来北往乘仙飙。蔡公作成去还朝,玉虹依理横支霄。要问桥有走多久,千古万古不动摇。”
泉州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结构坚固,近千年来,它抵抗了无数次的暴风骤雨、惊涛骇浪、海啸、地震的冲击,以及历代兵燹炮火的践踏,至今仍岿然不动,这里蔡公之功,真是“千古万古不动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