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宁府建阳县(今建阳区)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有“朱门领袖”、“闽学干城”之誉。
我初闻蔡元定,是二十多年前。1990年初,我从江西九江调回福建建阳,因从事宣传工作,与文化部门接触的机会相对多一些。一天下午,一位个头不高、脸带微笑的长者来到我办公室,落座之后,自报家门。原来,他叫蔡古初,是蔡氏后人、“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成员之一。接着,便如数家珍一般,向我简要介绍蔡氏九儒称谓的“由来”。
建阳蔡氏九儒,包括蔡元定父子祖孙一门,四代九人。按辈分为:第一代,蔡元定之父蔡发;第二代,蔡元定;第三代,蔡元定之子蔡渊、蔡沆、蔡沈;第四代,蔡渊之子蔡格,蔡沈之子蔡模、蔡杭、蔡权。除蔡元定是程朱理学“四书五经”的主要创建者外,蔡元定一家四代还先后完成了“五经”(《易经》《诗经》《书经》《礼经》《春秋》)集注里《易经》《书经》《春秋》三部经典的集注,故有“五经三注第,四世九儒家”的殊荣。
八年前,在建阳城南蔡元定广场,耸立起一尊蔡元定石雕像。今年,是蔡元定逝世820周年。上个周末的下午,赤日炎炎,热风阵阵,我独自一人,前去瞻仰。到得公园,但见采用整块优质花岗岩雕刻而成的蔡元定石雕立像素冠布袍,左手握书置于胸前,右手握拳贴于后腰,目视前方,仪态安详,造型精美,气定神闲。整座雕像由台阶、基座、雕像三部分组成,以坐北朝南尊放于基座之上、耸立在山水之间,其东侧为波光粼粼的崇阳溪,西侧为车流滚滚的民主路。
在雕像一层基座西面,有一长方形、黑底金字竖排版《蔡元定石雕像工程记》,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蔡元定乃建阳地方历史名人,为缅怀其弘扬中华文化、教化故里功绩,2010年1月20日,建阳市委员会下发《关于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工作》,决定在城南崇阳溪畔建蔡元定广场,立蔡元定石雕像”;在二层基座南北两面,镶有四幅大字石刻,内容分别是:“紫阳羽翼”、“闽学干城”,“五经三注”、“四世九儒”。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我的思绪如同崇阳溪水,缓缓流淌,久久不息……
绍兴五年,蔡元定出生于南宋时期号称“图书之府”的福建建阳麻沙镇蔡氏书宦世家。其父蔡发,字神与,号牧堂,系南宋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蔡元定天资聪颖,自幼就跟父亲学习。史料记载,蔡元定八岁能赋诗,十岁可日记数千言。元定承父教精研三氏(程、邵、张)之学说,幼时能深涵义理象数之学理,十九岁秉承父志,登建阳莒口西山绝顶,构筑书屋,忍饥吞野,刻意读书,对天文、地理、兵制、礼乐、度数无所不通,凡古书奇辞奥句,学者不能分句,元定过目,即能梳理剖析,无不畅达。用朱熹的话说:“人读易书难,季通读难书易”。二十五岁那年,蔡元定前往武夷山五夫向朱熹问易。朱扣其学识,见其谈吐非凡,即惊奇地说:“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之列”,凡四方来学者,朱必让元定考询方能入学。朱、蔡二人师友相称,研究学问,着书讲学,长达四十年,在学术上,蔡元定成为朱熹的左肱右臂。他曾协助朱熹着书立说。“熹疏释四书及为《易》《诗传》《通鉴纲目》,皆与元定往复参订;《启蒙》一书,则属元定起稿。”(《宋史·蔡元定传》)其平生问学,多寓于朱熹书集之中。
正所谓,以文会友。蔡元定与朱熹,情投意合,亦师亦友。干道六年(1169),蔡元定重上西山设“疑难堂”,与朱熹在云谷的“晦庵草堂”遥遥相对。为了及时联络问学,故在两山悬灯相望,夜间相约为号,灯暗表明学有难处,翌日往来解难。元定每到朱处,朱必留他数日,论学经常通宵达旦。庆元三年(1197),权臣韩侂胄擅政,制造“伪学之禁”,诬奏伪党五十九人,朱熹被打成“伪学魁首”,去职罢祠;诬蔡元定为朱熹的左右羽翼之罪,贬为湖南道州编管。蔡元定得讯后,未向家人告别,即往府治报到。三子蔡沈、学生邱崇相随,行至建阳考亭赢州桥头,朱熹与从学者百余人饯行,许多人感伤而泪下,蔡元定却泰然自若,不异平常,赋诗抒怀:“执手笑相别,毋为儿女悲,轻醇壮行色,扶摇动征衣,断不负所学,此心天可知。”
一路跋涉,千般磨难。到了湖南道州,由于奔波劳累,加上气候不适,蔡元定常年抱病,百方医治难愈,心想解易、春秋未竟,又有洪范之数,学者久失其传,唯元定独心得之。只可惜,他的生命进入“倒计时”,没来得及形成论着。正所谓,知子莫若父。蔡元定一番思考后,给三个儿子“分配任务”。嘱子成书、吩咐蔡沈:“渊宜绍吾易学,沉宜演吾皇极数(洪范之数),而春秋则以属沆。”后来,蔡渊、蔡沆、蔡沈三兄弟,果然不负父亲嘱托,遂了父亲遗愿。
庆元四年八月初九(1198年9月11日),蔡元定病逝于湖南道州寓所。守臣上奏,旨许归葬。随父在外的蔡沈,护送父亲的灵柩,徒步三千里,跋涉几十天,才回到建阳。途中,赠以银两者众,蔡沈一一跪谢,坚决不受。是年十一月初六,蔡沈葬父于建阳莒口。蔡元定去世,使得朱熹如伤手足,痛心疾首,三撰祭文以哭,亲笔大书“有宋蔡季通之墓”碑文,并编写两人数十年往返讲论的书札《翁季录》,以此纪念40年学术同趣、互为师友之手足情。
公道自在人心。开熹三年(1207),诛侂胄,枉者皆伸,朝廷对蔡元定平反昭雪,初赠迪功郎,宝佑四年赠太子太傅谥文节。宝佑三年(1255),理宗皇帝敕建“庐峰书院”和“西山精舍”,御书“西山”、“庐峰”四个大字,由其孙宰相蔡杭分别摹刻于建阳崇泰里(莒口)镇的西山和庐峰。“庐峰书院”由蔡杭精心设计布局,设尊道堂、思敬堂、传心堂。明嘉靖九年(1530),诏元定崇祀启圣祠。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圣祖仁皇帝颁赐宋儒蔡元定“紫阳羽翼”金匾。
蔡元定一生,不涉仕途,不干利禄,穷研理学,著作颇丰,尤其是在音律学方面有独到见解。其音律学专着——《律吕新书》——名扬古今。在建阳麻沙水南村,有一条古朴典雅的老民居“蔡家巷”,蔡氏大宗祠就坐落在这里,宗祠里的蔡元定纪念馆,默默传颂着这位造诣精纯、历久弥新的历史名人。作为朱熹的高足与挚友,蔡元定对朱熹理学的创建,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朱熹生前曾将蔡元定与著名学者张栻相提并论,并给予高度评价:“风月平生意,江湖自在身。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悠然一长啸,绝妙两无伦。”朱熹是儒学集大成者、宋代理学家,有“紫阳先生”、“考亭先生”等雅号,称蔡元定为“紫阳羽翼”,是恰如其分、当之无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