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服务蔡氏宗族  传递蔡氏情怀

  

                   

蔡氏新闻 · 福建金浦蔡氏春祭暨太傅祖世远公诞辰祭典  · 福建省建阳蔡氏清明祭祖暨纪念蔡元定诞辰890周..  · 广东粤西蔡氏秋涧公后裔举行盛大祭祀大典  · 福建南安洪邦锦亭蔡氏举行清明祭祖活动  · 广东惠州蔡氏宗亲联谊会探访“妮言号”茶庄,..  · 广东惠东县柯蔡宗亲联谊会举行2025年度清明祭..  · 福建南平市建阳区蔡氏宗亲会联合蔡氏九儒学术..  · 福建济阳柯蔡委员会暨安海片区分会、永春分会..  · 贵州息烽养龙司蔡氏宗亲隆重举行清明祭祖大典  · 香港福建洪邦同乡会回乡访问家乡老人会  
蔡氏人物 更多

古代先贤

近代人物

现代精英

蔡国君主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总 编蔡海峰

手 机:13719670907

 ·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人物 > 古代先贤 > 内容 

福建莆田蔡氏古代人物

发布时间:2019/9/5

  蔡 襄(1012——1067)

  字君谟,谥忠惠。宋,兴化军仙游县赤湖蕉溪人(今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九社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和科学家。

  蔡襄出生于农民家庭,自幼聪慧勤奋,努力学习。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登进士甲科第10名。天圣九年(1031年)任漳州军事判官。景祐三年至庆历三年(1036—1043年)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继以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兼修起居注。在任期间,宰相吕夷简执政,结派营私,排斥异己,屡贬不同政见者。其时,开封府范仲淹反对吕夷简,被贬饶州。集贤校理余靖也上谏,也被贬筠州。中允尹洙出于义愤,自愿降黜。馆阁校勘欧阳修诘责司谏高若讷趋炎附势,迎合吕夷简,也被贬为夷陵令。蔡襄见正直者被贬,心中愤愤不平,便作《四贤一不肖》诗一首,称赞范仲淹等4人为贤人,痛责高诺讷为不肖之徒。诗出,汴京士民争相传抄,蔡襄因而名扬北国。庆历三年(1043年),中原旱蝗成灾,加上西夏侵凌,宋廷内忧外患。蔡襄连上《言灾异》四疏,请求仁宗:“不专听断,不揽威权,使号令不信于人,思泽不及于民”,应自“修省”。随后,又上疏谏阻迎舍利与修建开宝寺等事。规劝仁宗皇帝不要信佛,应修人事,救时弊,加强边防,恤民苦难,以求至治。为了国家安危和百姓生活,蔡襄先先后上疏20余篇,指责大臣捍边无方,辱国殃民,要求君臣“大有为”,奋起拒敌。在《乞大为边备之要》疏中,蔡襄还提出改革军政、选拔将帅、提高战斗力、边郡委任精明官员和加强边防等主张。但因朝廷政治腐败,官吏横征暴敛,豪富兼并掠夺,外患内忧日益严重。蔡襄为挽救统治危机,忠告仁宗皇帝:“自古剥下无厌而民乱,诛财无已而国不危者未有也。”要“使百姓心挠”,国不危,必须恤怃贫民,择官任贤,澄清吏治,方能长治久安。

  庆历四年(1044年),蔡襄以右正言直史馆出知福州。庆历七年,改任福建转运使。当时,兴化平原百姓,领带胜寿、西冲、太和、屯前、东塘等五塘,灌溉沿海盐碱地千余亩。但五塘已被豪强陈清等人侵占为田。蔡襄请奏朝廷,收回被占土地,发动民众,修复五塘水利工程,使民获益。农夫感戴蔡襄功德,于塘侧为其建祠。为了减轻民众负担,蔡襄还上《奏蠲丁钱疏》,请求朝廷减征福、兴、泉、漳身丁米一半。蔡襄在福州为官时,见百姓患病不就医而向巫觋求拜,多为蛊毒所害,便撰《圣惠方后序》刊刻于碑,劝患者就医,并采取有效措施,取缔巫觋,“禁绝甚严,凡破数百家,自后稍息。”蔡襄还撰写《福州五戒文》,以戒除陋俗。蔡襄倡议官吏,发动百姓,从福州大义渡至泉州、漳州700余里的大道两旁栽植松树,荫庇大道。民谣歌颂道:“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署,千古万古摇清风”。

  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回京任职。升任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开封乃京师之地,世称难治。蔡襄执法不阿,为政清明,“谈笑剖决,破*发隐,吏不敢欺”,朝野敬佩。

  皇祐五年(1053年),蔡襄以枢密直学士出任泉州知府,后又改任福州知府。8月赴任,他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命三县疏导渠浦;权闽县朱定开淘负城河浦石 76条,计21976丈,约用民力89000人次,灌溉3600余顷。”候官县(今福州市)开淘河浦69条,南北长125里,灌溉大片农田,又方便交通。还兴办学校,提倡读经,礼聘乡贤周希孟、陈襄、郑穆、陈烈等人执教,为数百名学生开讲经书 ,并身体力行,亲至学舍,执经讲学。

  时值,福州一带民间,举丧大办酒肉宴和山头斋筵,任众人恣食,常弄得贫民典卖田宅而破产。为此,蔡襄发布《戒山头斋筵》,禁止丧家设筵与山头斋会,违者治罪。后又作《教民十六事》文,指导百姓参与市场管理,告发、捉捕市场诈骗者,禁止****,提倡简办丧事等。

  从皇祐五年(1053年)起,泉州百姓始建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因资金不足与水深潮急,工程进展艰难。嘉祐三年(1058年)七月,蔡襄任泉州知府后,多方筹资,招募民工与工匠,加速建桥进度。并首创“砺房”胶固法,使桥基疑固为一体。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洛阳桥竣工,险渡变通途,万民欢庆,蔡襄设宴庆功,撰《万安桥记》,勒石碑立于桥头,把参加建桥者姓名铭刻在石碑上,却没把自己的名字刻上。

  嘉祐五年(1060年)秋,仁宗下召调蔡襄回京任翰林院学士权三司使。翌年二月,蔡襄赴京就职,主管朝廷财政。此时,宋朝财政已经入不敷出,积贫已深。蔡襄善于理财,“较天下盈虚出入,量入以制用划剔蠹,簿书纪纲,纤悉皆可法。”不久,英宗继位。蔡襄撰《国论要目》一文,阐述改革方案。但英宗不但不采纳,反夺其三司使职。蔡襄在朝廷难于容身,请求外任。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以端明殿学士出任杭州知府。治平三年(1066年),徒南京留守,未赴任,因母逝,归故里守制。翌年八月,病逝于家中,享年56岁。欧阳修为其写墓志铭,《宋史·蔡襄本传》、《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均有记载蔡襄的生平事迹。

  蔡襄病逝后,英宗追赠其吏部侍郎,后又加赠少师、谥忠惠。后人在他墓前立柱题联云“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瞻。”

  蔡襄为官30多年,热爱祖国,忠于职守,惠及黎民,不仅政绩显著,而且在科学文化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他撰写的《荔枝谱》和《茶录》是世界上最早介绍荔枝、茶叶的专著。创制的“小龙团”茶,品质较“龙凤茶”更精。他精于书法,学虞世南、颜真卿,并取法晋人。其正楷端重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为 “宋四家”之一。传世碑刻有《万安桥记》,书迹有《谢赐卿御书诗》和书札诗稿等。著有诗、词、赋420首,奏议64篇,杂文584篇,收入《蔡忠惠公文集》。

  蔡 高(1014—1041)

  字君山,系蔡襄胞弟。兴化军仙游县赤湖蕉溪(今枫亭镇九社村)人。宋圣二年(1024年),仙游县尉凌景阳见蔡襄、蔡高兄弟俩聪明灵敏,便专门给予讲授经书。凌县尉任期满后,为使其兄弟能继续读书,亲自送他们进兴化军学校就读。

  宋景祐元年(1034年),蔡高登进士第。同年,授长溪县(今霞浦县)县尉。在任期间,当地有一老妇人的两个儿子在海上捕鱼死亡。其母怀疑是被仇人所杀害,便到县衙告状,要求捉拿凶犯归案。县吏认为没有确凿证据,不想受理此案。蔡高观察老妇人神色,认为可能有冤屈,便受理此案。随后,蔡高暗地到老妇人所指控的仇家察访,发现此人有作案嫌疑。后又到海边观察7天,终于在涨潮时发现两具尸体。经验尸,发现为他杀。蔡高拘捕了犯罪嫌疑人,经审讯,犯罪嫌疑人供认不讳,并将其伏法。后又有一老夫妇来衙投诉其子在家里被盗贼杀害,蔡高召集村民,围坐一起,逐一审视每人神色,发现其中一人神情紧张,经深入调查了解,发现其人便是凶手,将其拘捕归案。凶手供认不讳,终难逃法网。因此,民众称蔡高断案神明。

  蔡高在开封府太康县任县主簿时,府尹吴遵路常用严厉的态度对待部下,下级畏惧而不敢与其接近。蔡高却不惧怕,不仅完成好其交待的事务,还能具体论明其中的道理。吴赞扬蔡高是个人才,甚为重用。不久,蔡高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

  蔡高病故后,蔡襄为其整理几万字的遗稿,其中均是有关整肃朝纲的要点。后来,这些遗稿成为宋廷制定利除弊措施的重要依据之一。

  蔡高逝世时年仅28岁,妻子程氏仅20岁,携一男二女守寡,生活清苦,县里亲友募捐200两白银为其办丧事。程氏哭道:“吾家素来廉洁,不可以此玷污吾夫。”

  蔡高病故后,好友欧阳修为其撰写墓志铭,称赞蔡高“能以仁同情百姓,又能以廉洁感化妻子”。

  蔡 京(1047——1126)

  字长元,出生于兴化军仙游县赤湖村(今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北宋熙宁三年(1070),与胞弟蔡卞同榜中进士(第8名),初任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县尉。随后任舒州(今安徽潜山)推官。后以起居郎出使辽国,回来后晋升为中书舍人。时值,王安石变法主张得到神宗支持,蔡京支持并积极参与王安石新法的推行。元祐元年(1086年),蔡京出任开封府知府,时值司马光任宰相,废止王安石新法,恢复差役制。蔡京又极力追随司马光,如期完成差役制,受到司马光的赏识。绍圣元年(1094年),蔡京被提拔为户部尚书,辅助宰相章忄享改差役制为雇役制,又获章忄享信任。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徽宗即位后将蔡京降职为端明殿、龙图阁学士。不久,又贬至杭州任职。崇宁元年(1102年)后,蔡京历任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东)知府、户部尚书、左丞、右仆射、太师等职。

  靖康年间,蔡京被贬往崇信军(今甘肃省东北部)任节度使,后又被钦宗流放岭南(今广州市)。因年老体弱,又长途拔涉,病故潭州(今长沙市)。临死前,蔡京作一首《西江月·绝命词》:“八十衰年初谢,三千里外无家。孤行骨内天涯,遥望神京泣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恋繁华,到此番成梦话”。对自己的一生五起五落作了概括,终年80岁。

  蔡京的一生功过是非,评说不一,成为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名人。而他在开封任职时,兴修了一大水渠,当地百姓受益不浅,人称“蔡公渠”。在莆田老家,蔡京倡建木兰坡,解决了兴化平原的农田灌溉。他主政期间,在货币、盐法、铁法、茶法、教育等方面进行许多改革,促进了手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蔡京书法,学势豪健,痛快沉着,在宋朝颇有名气。蔡京精于书法,颇有文采,与堂弟蔡卞一道编纂了《宣和书籍》、《宣和画谱》各20卷。

  蔡 卞(1048——1117)

  字元度,宋,兴化军仙游县赤湖村(今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中进士(第11名)。翌年,出任江苏江阴县主薄,当地大富豪顾新元等人趁青黄不接之际,借谷物给农民,利息比平时高出一倍。蔡卞同情农民疾苦,大力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并在青黄不接时,开仓借粮给农民,只收取 20%的利息,使农民免遭高利贷剥削。因此,倍受王安石器重,后被招为女婿。

  元丰五年(1082年),蔡卞任国子直讲、崇政殿侍讲,后又提任为起居舍人、同知评院待御史。王安石再次任相时,蔡卞为了避嫌,辞去御史职务,任中书舍人兼崇政待讲。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摄政,授司马光为相,废除新法。蔡卞改任礼部侍郎,出使辽国,后因病回朝。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死后,哲宗亲政。蔡卞等人多次上书,阐述王安石新法之好处。哲宗采纳其意见,并继续承神宗事业。绍圣元年(1084年),蔡卞任中书舍人兼国史修撰。他校正元祐年间所编的国史时,对诬蔑王安石变法之词加以批驳。

  绍圣四年(1097年),蔡卞升任尚书左丞,一些施政措施,在朝中颇有异议。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徽宗即位后将蔡卞降为少府少监,贬往池州(今安徽贵池)居住。翌年,又被召回,授予大名府,后担任知枢密院事,负责边防、军备等机要事务。当时蔡京任宰相,兄弟俩在处理宋廷大事上,意见分歧很大,故又被贬,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河南,后累迁镇东军节度使。政和七年(1117年),蔡卞告假回故里祭祖,病故于途中。后朝廷封蔡卞为太傅,谥文正。

  蔡卞颇有文采,著有《毛诗名物解》等。

  蔡 仍(生卒不详)

  蔡卞之子,兴化军仙游县赤湖村(今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政和五年登进士第,官至徽猷阁侍制,颇有文彩,与蔡迨齐名。

  蔡 伸(1088——1156)

  字仲道,蔡襄孙子,南宋著名词人。兴化军仙游县连江里清泽亭(今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九社村)人。宋政和五年(1115年)中进士。先后任徐州、楚州、饶州、真州等四州通判。

  蔡伸任真州通判时,颇受民众爱戴。一次城里失火,百姓流离失所,露宿雪野。蔡伸亲临安置,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当时,守仓人说:此乃军备粮,未经上级许可不能动用,擅自放粮,上司怪罪,担当不起。蔡伸说:“国家储备粮用于防备紧急情况,现饥民应急要粮,如因开仓救灾被上司怪罪,由我承担”。事后,上司知道此事,不但不责怪,反而提升蔡伸为知州。此后,蔡伸历任徐州、安州、和州等州的知州,为民众做了不少的好事。

  蔡伸和秦桧是早年太学的同学,又是同科进士。秦桧担任宰相后,特地屈尊拜访蔡伸,叙同学和年兄情谊,欲拉拢他。蔡伸看不惯秦桧的为人,不肯投*权势,故被贬为浙东安抚司参议官。任期满后,提举台州崇道观。

  蔡伸官至户部尚书、左中大夫,自号友古居士,著有《友古居士词》一卷。

  蔡 佃(生卒不详)

  字耕道,蔡襄孙子,兴化军仙游县连江里清泽亭(今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九社村)人。蔡佃从小聪明敏捷,少时入太学读书,成绩斐然。宋崇宁二年(1103年)中进士。

  蔡佃上京应试时,其堂祖父蔡京正官居相位,显赫朝野。蔡佃不肯趋炎附势,入京后也不到相府拜谒。应试评卷揭榜时,论文取士,蔡佃应得状元。但金殿廷对时,蔡京对徽宗说:“蔡佃是我侄孙,要是取第一名,天下人会取笑这是陛下对吾亲人的偏袒”。徽宗认为有理,便将蔡佃改为榜眼,派其在户部当佐理官职。后来,蔡佃也向徽宗上奏折,论说蔡京没有相才,不宜为相,并例举汉武帝时汲黯的学生“后来者居上”的故事,请求徽宗罢蔡京,让位贤人。蔡京得知后甚为恼火,贬蔡佃到浙江温州任税监。

  蔡佃在温州任税监时,处事公道,清除积弊,深得百姓赞誉。蔡京病故后,宋廷起用蔡佃为朝奉郎,后又升任为龙图阁学士。蔡佃去世后,葬在屏山(今仙游县枫亭镇兰友村)。

  蔡  攸(1077——1126)

  字居安,蔡京长子,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湖村(今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赤岭)人。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赐封进士。历任中书郎、枢密直学士、历开封仪同三司、镇海军节度使少保等职。

  蔡攸善于迎合徽宗的癖好,挑选美女,训练歌*,盛宴连日,歌舞达旦,曲意迎欢,取悦帝心。但又与其父蔡京存有不同政见,各立门庭若户,相互敌视。

  蔡攸精通韵律,每次返回家乡时总要带一队宫乐队,吹吹打打,进进出出,好不热闹。同时,还将宫中的曲谱传回家乡,莆仙戏中的《锦庭芳》、《叨叨令》等曲谱,便是当时从宋廷宫中流传莆田民间。

  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兵大举南下,徽宗被迫内禅,带一帮宠臣南逃。靖康元年(1126年),蔡攸跟随徽宗南逃,返京后却遭贬官,先后流放永州、连州、浔州、雷州等地。

  蔡京病死后,朝中御史联名上书指责蔡攸,列出众多罪状。朝廷将其流放广东万安军(今广东万宁)。不久,钦宗又派遣使者将蔡攸处死。

  蔡  传(生卒不详)

  字永翁,蔡襄之孙。仙游县连江里清泽亭村(今枫亭镇九社村)人。2岁父亡,由母亲刘氏(刘屯田的女儿)抚教。从幼年起,其母就敦促蔡传攻读六经、子、史、左氏《春秋》、六朝五史之书,及传记小说、阴阳律吕之学等。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蔡传从小就勤奋刻苦学习,博学多才。

  蔡传曾任朝奉郎、南京留守司通判等职。43岁时上疏自请退休,回乡奉养母亲,朝廷赠其金紫光绿大夫。

  蔡传著有《城南诗集》20卷、《吟窗杂录》20卷、杂文及时正议10卷等。

  蔡 洸 (生卒不详)

  字平子,南宋诗人蔡伸之子,仙游县连江里清泽亭(今枫亭镇九社村)人。官任吉州知州、镇江知府,总领淮东军马钱粮。

  蔡洸 在镇江任知府时,时值盛夏,连月不雨,旱情严重,百姓拦江筑陂抗旱保苗。驻守西溪的宋军奉命移驻建康(今南京)。漕司下令要求镇江府下令拆毁陂坝,让军队通航。镇江百姓纷纷请求蔡洸 支持拦江抗旱。蔡洸 体恤民情,宁愿得罪漕司,拒不撤陂毁坝。不久,下透了雨,航道畅通,丰收在望。百姓编了歌谣颂蔡洸 :“筑我陂渠啊!灌溉我田园;不夺农时啊!全*我蔡公”。

  蔡洸 担任司农少卿时,获悉镇江一些官吏在征收丁口税中,趁机敲诈勒索,便上疏朝廷要求统一税户的丁口税额,以减轻税户的负担。

  蔡洸 任户部尚书时,针对砭时弊,曾有名言:“财无渗漏,则不可胜用”。蔡洸 为官十分廉洁,常将俸禄送给穷亲戚。离京返乡时,两袖清风,宦囊萧然,只得变卖朝廷赏赐的银马鞍充作路费。

  蔡 枢(生卒不详)

  字子历,蔡襄之曾孙、蔡传儿子。兴化军仙游县连江里清泽亭村(今莆田市仙游县枫亭九社村)人。宋政五年(1115年),蔡枢与叔父蔡伸同科进士。历任朝散郎、尚书职方外郎、赠朝请大夫等职。

  蔡枢担任西京(河南府)提兴学司时,御史常安民被牵进元祐党人案中,许多人都疏远常,只有蔡枢崇敬重常的品格,仍把常当作师长看待,往来密切。蔡枢主管湖南学务时,认识教书人张所。一次,蔡请张为国推荐贤能。张说:“刘世安是个人才”。蔡枢吃惊地说:“刘世安是著名的元祐党。多年来朝庭禁锢元祐党,有谁说话或作文章稍似他们的,就要被刑罚。你一个教书人,竟敢如此主持公论,实为可敬。”于是,蔡枢大胆地向朝廷推荐张所,后来张所成为宋廷名臣。

  蔡枢45岁时辞官还乡。他说:“吾父辞官时还不到我这年龄,现在国家多事,急需人才,我怎能无功而贪食朝廷优俸禄!”辞官后,他到仙游县象溪山区隐居,为居室题曰:“世稳堂”。后来,有个统兵将帅引荐蔡担任谏议官,蔡枢写信宛辞谢绝。

  蔡  翛(?——1126)

  蔡京次子,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湖村(今枫亭镇东宅赤岭)人。崇宁年间,蔡翛因以其父庇荫而授亲卫朗,后改任秘书丞。宣和四年(1122年),被徽宗提升为礼部尚书。

  蔡翛在朝为官时,为人处事较为公道。他深知蔡京迟早必败无疑,便私下与蔡攸密议父事,劝其不可锋芒毕露。在执政理念方面,蔡翛与其父相佐。钦宗即位后,蔡翛提出募兵等主张,为钦宗所采纳,从而又引发了蔡攸的妒忌。金兵大举南下时,蔡攸假借皇帝旨意,将蔡翛调离京都,出任镇江太守,并且放出流言蜚语,说徽宗要在镇江复皇位。刚即位的钦宗听到谣言,对蔡翛不放心,下诏贬蔡翛为昭信军节度副使。翌年,蔡京病死后,钦宗又下旨处死蔡翛,同时,也将蔡翛全家抄斩。

  蔡  絛(生卒不详)

  字约之,号百纳居士,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湖村(今枫亭镇东宅赤岭)人。蔡絛是蔡京最宠爱的儿子,长期跟随左右。蔡京晚年因视力不好,行动不便,众多朝廷事务均由蔡絛****。蔡絛任龙图阁直学士兼待讲时,代其父处理朝中大小事宜,还经常代替蔡京入朝向徽宗禀奏,实际上行使宰相职权,因此树敌太多,招来妒忌。

  靖康元年(1126年),蔡京败落后,蔡絛也被流放白州(今广西博白)。后来,钦宗又下旨抄斩其全家。

  蔡絛能诗善文,著有《西清诗话》、《北征记实》2卷、《铁围山丛谈》6卷等。《铁围山丛谈》还被列为古代小说佳本。

  蔡  楙(生卒不详)

  字子坚,系蔡襄曾孙。兴化军仙游县清泽亭村(今枫亭镇九社村)人。宋靖康元年(1126年),蔡楙以其父荫补会昌县尉。上任数月,当地爆发农民起义。蔡楙率领兵卒数千人与农民军奋战,因宋朝兵备松驰,没有战斗力,官府的乌合之众不敌农民军。官兵溃败,蔡楙阵亡。事后,宋廷追赠蔡楙为承事郎官。

  蔡楙博学多才,精于诗学善于书法。其楷书端庄俊逸,行书温淳婉媚,与蔡襄、蔡京、陈谠并称宋代仙游四大书法大家。蔡楙家藏其曾祖父蔡襄墨迹,时常学习,深得其妙。摹仿蔡襄墨迹,惟妙惟肖,莫辨真假。当时闽中碑石刻字多出于其手迹。蔡楙亦善诗,其佳句如“竹静深溜月,花多为瓣香”、“曙分林影外,春尽雨声中” 等。

  蔡  戡(1140——?)

  字定夫,系蔡襄玄孙。兴化军仙游县连江里清泽亭村(今枫亭九社村)人。乾道二年(1166年)登进士第,乾道七年(1171年),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乾道八年(1172年),知江阴军。淳熙十年(1183年)后,历任准东总领、湖广总领,知明州、司农卿兼知临安府、户部侍郎。庆元元年(1195年),帅豫章。

  蔡戡在广东任知州及京兆伊时,实行了一系列利民措施,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蔡戡生性洒脱,素不与*佞为伍。韩侂胄掌权后,蔡戡便告老返乡。

  蔡戡学识渊博,卓有才华,著有《易注解说》4卷、《贞观谏录》2卷、《定斋集》40卷,以及《鸡肋篇》、《典故类说》、《名臣懿范》、《忠惠年谱》、《白乐天谱》等著作。其中《定斋集》辑入《永乐大典》。

  蔡规甫(生卒不详)

  宋,莆阳(今莆田市)人,后择居广东澄海辟望,系蔡襄七世孙。历任惠安、古田知县,潮州、连州通判,潮州知府。生平博学好古,仁慈正大,施德政,有政声,受民拥戴。

  蔡福林(生卒不详)

  宋,莆田桃李园人,忠君爱国。帝   南渡时幸闽,护驾莅粤,受封水师都不得督,后择居潮安福庆。

  蔡元美(生卒不详)

  明,讳添,号古愚。莆田东沙人。蔡襄十六世孙。成化五年登进士。先后任修职郎、工部水衡司员外郎、两准都运史等职。有政声,人誉有先祖遗风。

·上一篇:忠直敢言造福于民的蔡襄 ·下一篇:蔡襄:能上能下实干家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首页 | 稿留 责权声明 | 赞助网站 功德榜 |

   箱:cs1046@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