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先辈们的人和事,应以史书、考古材料的记载,并加以分析、考证,然后实事求是的论述。可是,有人竞随意杜撰,造成许多失实、混乱。
在一些论文和家谱中,见到许多伪托.攀附、造假的做法。以下抄录具有代表性的三例,并作点辨析。
例一:“允恭公,大业之子,讳大中,原居江陵,历仕梁,陈。隋,唐四朝,先后任太子舍人、尚书库部郎、起居舍人及太子洗马。暮年以参军事之官登瀛州,跻身文学馆臣,其像列入《十八学士写真图》。武后垂拱二年,因谠论忤肯,被谪镇闽漳,卒葬龙溪上角莲花山地上穴,龙溪庵后建有蔡公亭子,有六子”。
例二:“蔡允恭,蔡大业子,随隋炀帝任过起居舍人,李世民时为十八学士之一,唐垂拱三年被贬为晋安郡剌史,带四子在南传衔”。
例三:“闽南蔡氏来源虽都是蔡叔度子孙,但祖源较多,除蔡彧派系外,有唐大学士蔡允恭派系,······故决定在祠内树蔡氏始祖叔度公,蔡允恭等五位祖先神位”。
为了让读者便于阅读和比较,抄录《新唐书·蔡允恭传》全文于下。
“蔡允恭,荆州江陵人,后梁左民尚书大业子。美姿容,工为诗。仕隋,历起居舍人。炀帝有所赋,必令讽诵。遣教宫人,允恭耻之,数称疾。授内史舍人,俾人宫,固辞,繇是磔斥。帝遇弑,经事宇文化及、窦建德,归国为秦王府参军,文学馆学士。贞观初,除太子洗马,卒。著《后梁春秋》。”
这就是蔡允恭的真实纪述。
几点辨析::其实很简单,也不用考证,只要读过《新唐书蔡允恭传》:“贞观初,除太子洗马,卒”这一句就够了,贞观初之后的那些事就没有了。可是,上列的三例作者却要编造出离奇的故事所以,作几点具体的辨析。
1. 蔡允恭的生年,没有记载,也难以考证,有三点可作参考,大致推断他的生年。
(1) 允恭父大业,在梁元帝萧锋承圣三年(554年)任西中郎参军。
(2) 允恭的大伯父大同之子之子景历(允恭父大业是老三),即允恭的从兄弟,其生卒年可考,景历生于梁武帝天监十七年(518年)。
(3) 景历之子征,生于武帝大同九年(543年)。
允恭的生年可能比景历晚,而比其从侄早。就算晚20岁或多一些,也就是生于538年或稍后点,到垂拱二年(686年)就是150岁或稍小一点。所以说贞观之后的事就杜撰的故事。
2. 历仕梁、陈、隋、唐四朝。……武后垂拱二年,因谠论忤肯,被谪镇闽漳。这位论者怎么这样的粗心,南朝的梁灭于公元557年,就算是允恭仕梁在这一年,到垂拱二年(686年)是130年,加上入仕时的年龄,允恭不是已150多岁了,竞谠论忤肯,被谪镇闽漳。此处的被谪与例二的被贬是一个意思,允恭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文职,就连他的传记也放在列传文艺上。怎么能被谪去坐镇戍守闽漳。而例二说的是被贬为晋安郡刺史。晋安郡是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建安郡置,治所在侯官(今福州市),隋开皇九年(589年)废。也就是说,唐时没有这个郡。而漳州那个地方,唐时的行政区划是江南道漳州漳浦郡。允恭的官至太子洗马,此职是属于东宫崇文馆司经局,洗马官品是从五品下。而刺史是外官,官品是正四品不下。这就怪了,被贬得人不降反升,当起刺史。
3. 例一:“暮年以参军事之官”之官登瀛州,……武后垂拱二年,因谠论忤肯,被谪镇闽漳”。这位作者为什么那么疏忽,登瀛州是在武德四年(621年),按作者说的此时已暮年了。可是,从621年到垂拱二年(686年),其间是66年。已暮年的人再加66年,看来作者非造出1个150多岁的人去镇闽漳了,真不可思议。
4. 学士、大学士:学士即学者。武德四年,秦王府设文学馆,延四方文学之士,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如杜如晦、房玄龄等18人。这是种荣誉,时人谓之登瀛州。此时允恭的本官是参军,官是正八品上,大学士,官名,唐天宝初,于崇玄署(管理释道的官署)置大学士一人,由宰相兼领。也就是说唐朝在天宝年首置此职。那么,允恭何以能为大学士呢?
5. 例二说,允恭卒葬龙溪。唐朝都城在长安,允恭在贞观初卒,不可能千里迢迢葬在福建龙溪。建议千万不要去考古、文化遗址保护,更不要修复名人慕葬。
6.例三说供奉允恭为入闽南始还祖之一。允恭仕隋、唐,都城在长安,允恭没有入闽,更没有入闽南始祖之一。所以,可将其“金身”请下,转送至长安或江陵,以示对长辈们历史真实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