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蔡家坡原称田家坡,因北宋末年凤翔知府蔡钦葬于北坡而得名,北宋年间,河南籍进士蔡钰、蔡钦兄弟俩奉旨赴陕任职,兄长蔡钰任扶风知县,可能是弟弟考试胜哥哥一筹吧,蔡钦任凤翔知府,官阶比哥哥大,知府大人常需赴京都(开封)公务,来往途经扶风,当县令的哥哥按官规要搞迎送接待,作为弟弟,知府大人甚觉不安,就对哥哥说:你我同胞兄弟,不必拘礼,往后两人就把这一礼规免了。直到明清时期,官场也还有扶风哥哥、凤翔弟弟之说。
那时,在今蔡家坡西家村一带住着一户被朝廷罢官流放到这里的官宦人家,遭贬官员两位太太的娘家人也迁来附近居住,几年后,这两族人为争占北边一面荒坡以作为百年后的坟地相持不下,斗气告到衙门,因双方互不相让,岐山县令也难下决断。有一天,这两族带头人又来到县衙,恰逢知府蔡钦巡视到县,闻听此事,就亲自到雍川塬边察看,当他看到两族人为之诉讼的竟是一片长满野草的荒坡时,知府酌量一番,为让这两族人和睦相处,化解矛盾,于是大声说:“尔等都不要争了,把这片荒地让给本府如何?”知府言罢,跪着的两族告状人齐声高呼:“一切尽在大人!”一场争论不休的官司就这样迎刃而解了。和解后,一族定居东边杨家台(崖),另一族定居于西边高家台(崖)。
知府蔡钦兄弟逝世后就葬在这面坡上,他们的家族也就迁到了周边定居。从此,这面坡就叫蔡家坡,当地人也叫蔡家崛。民国时为渭北乡辖区,民国 36年,铁路通到宝鸡,在另胡村地面设立了蔡家坡火车站。几年后,民族资本雍兴公司开办了纱厂、机器厂等,车站周围逐渐繁荣起来,成了一个小镇。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当地还流传一个歇后语:蔡家坡先人——一摆摆,说的就是蔡家崛那满坡的柏树林中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墓冢。那时,非蔡姓族人是不能埋到蔡家坡(崛)的。经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知府蔡钦的后裔现已遍及蔡家坡镇和雍川镇独殿头村及高店地区
官方译著:蔡家坡原称田家坡,因北宋末年凤翔知府蔡钦葬于北坡而得名宋代已为集镇,明代有土城一座,周长3里许,高2丈。民国二十六年(1937)三月,陇海铁路通车宝鸡,镇西南设蔡家坡火车站。民国二十九年(1940)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蔡家坡火车站北购地建陕棉九厂、西北机器厂和酒精厂,镇区向西南扩展,遂成新区。
1949年7月宝鸡解放后设立宝鸡市蔡家坡区,同年11月15日由于距离市区较远,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远距离领导有诸多困难,蔡家坡区划归岐山管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