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治国的这60年里,发生了很多关于社会底层的文字案件,在清朝的时候,民间对这种修谱的行为是有很多看法的,乾隆也禁止民间修谱,这当然对当时来说是一件大事情。
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权,满清他们对民间那些秩序以及各种宗教伦理是比较重视的,所以在修谱这一件事上,他们是非常谨慎的。
不过在乾隆当上皇帝之后,他们的态度就开始有了转变,对于民间修谱的各种形式和内容,他们是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当然了这事情发生的导火索也是因为乾隆,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呢?
主要就是我们之前说到的文字狱,以及满族和汉族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所以乾隆对族谱这个事情非常的重视。
一开始朝廷没怎么管,只是口头警告,这时民间修谱蔚然成风,后来朝廷发现人们爱乱认祖宗,本来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都写进自己族谱,“皇帝的后裔”也很普遍,这哪能行?所以朝廷开始整顿,确切地说从乾隆29年,朝廷下达了禁令,一些官员被派到各地搜查,发现乱认祖宗地都给抓起来,不让他们妖言惑众。
那个时候在江西,有许多寻父发现江西是有很多同样姓氏的,不过不是说一个宗族,他们才会合在一起修建宗祠,反而他们的家谱是随意写的。也就是说乱认祖宗已经到达一个比较严重的程度,不管不行了。
乾隆下达了抓捕令,将一些族谱烧的烧,主要负责人抓得抓,才让民间的不良习气渐渐消失,而族谱的编撰大权回到了朝廷手中。
在乾隆上位之后不久,对民间这些修谱的禁令就越来越严格了,而且它的内容变得非常详细,到了四库全书编撰的时候甚至到达了一个顶峰,这个时候因为政府是凭着编书的活动,把全国上下的书都清查了一遍,所以有很多书籍都被摧毁掉了,包括各地的一些地方志。
在编撰这本书的时候,因为轻视这项禁令而被受到惩罚的人还是很多的,比如在乾隆三十年的时候,福建有一个人叫做胡学成,他们就是去修撰家谱,受到了皇帝的重视,结果遭到了控告。
那为什么当时统治者都对民间修谱这么害怕呢?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为了维护政府的统治,毕竟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以祖先为崇拜,每个家族都会有自己的一套规则,所以想要维护全国的宗法制度,必须要加强那个时候的政府的统治,于是就把民间的修谱给它禁止掉了。
具体落实这个政策并不容易,有的地方的人不听话,结果因为正度的禁令弄得族谱也烧了,人也被抓了。
而有的则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对自己的家谱重新进行了一次编撰,家族也因此兴旺,家族文化也得到了传承。
一般第二种情况是比较多的,这不仅与当时政府的执行的程度有关系,重要的还是对于各个家族的态度。
精明的家族都不会自寻死路,至于那些笨人,又虚荣的家族,肯定还是胡编乱造族谱,让自己颜面有光,让人们都觉得他是某皇帝的后裔,当然他们都倒霉了,成了在风口上被抓的人。
那个时候有徽州的张家、邓家,他们就非常配合这次的进步活动,他们也是比较大的宗族,对家谱看的很重要,他们能够严格执行禁令,配合当地政府重新编写,所以他们的家谱可以很好的保存下来,也不会因为这个禁令而毁于一旦。
乾隆时期,江西一个大家族,家族传承上千年,就因为胡编乱造族谱,结果被抓了,主要负责人被杀了,这在当时还引起了轰动,所以其余的家族都很谨慎,将乱编的族谱都烧掉。
你要说一下的就是,这项政策虽然看起来必须严格执行,造成的后果很多,但是也不是说它完全没有作用,因为在写家谱的时候必须符合事实,要客观一点,不能随便的把祖宗就给写下去,而有些人为了跟别人攀比,就喜欢把一些名人当作自己的祖宗。
而且这项政策实际上是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族谱编写的一个规则,也对民间修谱有着很大的作用,毕竟人们不会因此而乱写自己的家谱,也不会乱认名人了,这项政策对于他们民间祖宗认识有一个明确的规范,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谁,不会胡编乱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