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莘塍镇下村紧邻中村村有一座蔡姓祠堂,这里聚集居住着蔡文懿公繁衍瓜瓞的子孙,蔚为大宗。冬天的一个晴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瞻仰了她。
来到祠堂,正是下午3时。暖暖的太阳,斜挂在西天,将一大片柔媚的光线撒播下来,使古老的祠堂像镀上了一层黄金般熠熠生辉,既迷人又神秘。祠堂横向5大开间,有3扇大门,正中大门比两边门为大,可谓气派非凡。有联曰:育德堂数古八百年,始迁祖传今册六代,横批:蔡文懿公纪念堂。站在大门口观看,只见漂亮的居民住宅楼一幢幢如画般拔地而起。记得大门前不远本应是泥河岸,一条小河,清清的河水,不时泛动涟漪,緩缓流淌,连接着祠堂西南角的仙甲尾井河,在我孩提时的心眼里,仙甲尾并河不亚于八百里洞庭湖。就是在1966年闹旱灾时,七十里塘河都当路走了,它在四面八方的人络绎不绝挑水食用而不枯竭,给我的记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幕。小河两岸,除了几座简陋的农家矮屋,大都是蔬菜园和空地,白日里透着一派荒凉和凄清,不时有一二声狗叫,更凭添了许多恐怖。那有今天这种水泥路平坦通达和兴旺气氛。
以前的祠堂分3大功能,一作为中、下村的碾米厂;二作为中村村的办公楼;三才是蔡姓儿孙祭拜列祖列宗的地方。现今的祠堂分两大部分,进大门是祠堂木结构旧屋,两厢阁楼完好无损,旧屋后面是刚刚新建完工的新房,属混合结构,同梯一溜5大开间,高3层,一二层和祠堂旧屋一起承租出去,可有一笔不菲的公益收入,以弥补祠堂修建与宗亲活动费用;仅第三层作为宗亲活动和祭拜列祖列宗的场所。
据考,南宋蔡幼学(公元1154~1217年)字行之,瑞安人,18岁夺取朝廷礼部会试第一名,累官至兵部尚书,谥文懿公。《宋史·儒林传》论其为人:器质凝重,莫窥其际。终日危坐,一语不妄发。及辩论
义理,纵横阖辟。沛然如决江河,虽辩士不及也。生平善书法,尤精史学。大罗山圣寿禅寺边止斋祠,就有陈傅良、叶适、蔡幼学3人真身塑像,纪念介绍为永嘉学派创始人,倡导“经世致用”学说,反对理性空谈。
徘徊在祠堂内,蔡文懿公的一首词《好事近》浮现在我的脑际:“日日惜春残,春去更无明日。拟把醉同春住,又醒来岑寂。明年不怕不逢春,娇春怕无力。待向灯前休睡,与留连今夕”。品读着蔡文懿公不平凡的一生,顿使我这作子孙的汗颜不已。不由想起我国古代大文学家司马迁的名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有友劝我写蔡文懿公的传记文章,而今举国上下商风鼎盛,却去舞文弄墨,失业如我似乎不合时宜。但细想,诸法因缘生,不言而喻,写与不写全凭一个缘字了得。
告别蔡文懿公祠,刚好有一群白鸽从祠堂的屋顶上盘旋呼啸着飞过去,望着斜辉中的蓝天,我似乎看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