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姓在台湾省人口较多,是中国当今第四十四大姓。据记载,周武王灭纣后建立西周,分封各个兄弟为诸侯,封五弟叔度于蔡,后称为蔡叔。蔡叔的儿子胡,建都上蔡,胡称蔡仲。春秋时,蔡国常受楚国的逼迫,多次迁移,最后迁到州来,称下蔡。
公元前47年,楚惠王灭蔡,蔡国人为怀念故国便以国为姓。蔡姓在历史上有两次大的迁移。一次是唐末黄巢起义时,蔡氏迁到广东、福建以及台湾等地。另一次则是明末郑成功入台。郑成功有几位部将姓蔡,他们把家人和亲戚带到了台湾。后来,蔡姓子孙在台湾繁衍生息,几乎遍及全岛。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蔡姓人随处可见。面墓姓人群占了当代人口的0.46%,人口总数约580万。
蔡姓在东汉末年已发展成为中原大姓,支脉繁多,人口分布广泛,历史上曾出现不少声名显赫的家族。蔡姓宗族的楹联与堂号甚多,颇具文采,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文史知识,以启迪后人奋进为主旨。蔡姓族人字行辈分排列有序,蔡廷槐纂《蔡氏宗谱》,广东罗定蔡姓一支字行为:“世伯日克,七念万丈,昌能亮性,彦诚国于,卿土善奕。”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今湖南省郴州市),东汉造纸术发明家。
曾任中常侍尚方令等职,封龙亭侯。文是。蔡伦从小随父辈种田,聪明伶俐,讨人喜欢。永乐十八年(75年),蔡伦被选入宫,时约15岁。他读书识字,成绩优异。公元88年,侍幼帝(和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赐俸二千石,地位与九卿等同。中国历史上宦官干预国政,也正由此开始。在此期间,他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鱼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建光元年(121年),蔡伦自尽而亡。蔡伦一生为官46年,一度官尊九卿,地位显赫。他在主管尚方期间,经常亲临现场做技术调查,极富创新精神,对发展当时的金属治炼及加工、机械制造工艺等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被称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而他的最大贡献主要还在造纸方面。中国造纸技术起始于西汉,在东汉时期进行改进推广,蔡伦是这个历史阶段促进造纸术发展的核心人物,被称为技术革新者、组织者、倡导者和推广者,其历史地位应予肯定。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文学家。其父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与音律。东汉黄巾军起义后,汉室衰微,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蔡文姬与许多被掳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
后来,她嫁给了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知异俗生活的痛苦。曹操成为宰相后,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要把她赎回来。蔡文姬离不开12年的羶肉酪浆生活,离不开对自己恩爱有加的左贤王和天真无邪的两个儿子然而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动终于登车而去,在车轮的转中,12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后,每于月明之夜卷芦叶而吹笳,发出哀怨的声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为当地经久不衰的曲调。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筝来弹奏《胡笳十八拍》,非常盛行。蔡文姬在周近的卫护下回到故乡陈留郡,但断壁残垣,已无栖身之所,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这年她35岁。
蔡文姬的传世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