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活泼泼,一副未泯的天真模样,蔡金萍看上去就像个大小孩。殊不知这个表面无忧无虑的她,心里想的事可多着、大着呢……
剧院搞起了征文
采访蔡金萍前,我把她定位于表演艺术家。来到华山路上的儿童艺术剧院,只见门口竖着一块大红牌,上写《龙华魂——上海中小学生网上征文汇演大赛》,儿童艺术剧院名列承办单位一栏内。咦,儿童艺术剧院怎么搞起了征文?我在心里打了个问号。

及至见了蔡金萍,便问起此事,这一交谈,整个颠覆了我先前对她的看法,她可不单单是个艺术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儿童工作者、一位成熟的剧院艺术总监。她一开口不说角色不谈表演,而是“儿童剧和其他剧种不一样,我们还肩负着儿童教育的责任”。为什么搞征文会演,主要是感到现在的孩子对先烈有些陌生了。最初和龙华烈士纪念馆共同策划,后来得到市文明办和教委的大力支持,活动搞大了。由学校组织或学生自行参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然后学生们围绕参观过程中的体会感想撰写文章,参加主题征文比赛,最后儿童剧院帮助学生把征文改编成儿童剧,作交流演出。
蔡金萍三言二语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越说越兴奋,活动从7月份拉开序幕,得到全市数百万师生的热烈响应,仅在远程教育“心域网”上就收到了学生稿件600余份。特别让她开心的是连金山、嘉定郊县的学校也加入进来。获奖的征文中有10篇被改编成儿童剧搬上舞台,儿童剧院派出了20多名青年演员去各学校做辅导。
就是这些派出去的演员让蔡金萍大为自豪,她一个劲夸,别看这些演员在剧院里只演演戏,但一走出去,编戏、排戏个个顶呱呱。“你不知道,当孩子们在台上演,校长们在台下看呆了,是我们的学生吗?演得太好了。”她是夸完演员夸孩子,说了半天,话题还没落到她自己身上。事后我了解到,她呀,集这次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评委于一身,搭进去的时间和精力足够去演几部好戏了,可她却未流露丝毫的惋惜之情。
其实,蔡金萍不止一次放弃演戏机会,把精力投入到社会活动上来。连续8年,在上海市教师节的纪念活动上,都有她忙碌的身影;蓝天下的至爱慈善义演她也是积极的参与者,至于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辅导,她更是一叫就到,哪怕远到黄渡镇亦在所不辞。去年,他们就与龙华烈士纪念馆合作,创作情景诗剧《先驱》,该剧对三位先烈成长历程和人生转折的生动演绎,为正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大学校园送去了生动的形象教材。从3月底开始在复旦、同济、上海交大、财大等10所上海高校巡演,感动了许多大学生。
儿童艺术剧院去大学巡演,也算一桩新鲜事。
蔡金萍说:“我们儿童剧面对0-18岁年龄层次的观众,大学生也在其中。儿童剧的形式活泼真的挺受大学生欢迎。”这次巡演的成功使她思路更开阔,在此基础上,一鼓作气策划了今年“龙华魂”的征文活动,“类似的活动,以后我们每年都会搞。”她信心十足劲头更足。
心思尽围着孩子转
儿童剧院隶属宋庆龄所创办的中国儿童福利会,宋庆龄一生没有孩子,但她把爱奉献给了全中国的孩子。蔡金萍也没有自己的孩子,她以宋庆龄为楷模,把所有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她爱孩子,来自孩子们的声音对她是莫大的鼓励。

“孩子们是那么纯朴那么可爱。”在儿童歌舞剧《长发姑娘》演出后,发生了件事,一直让蔡金萍感慨不已。这个剧说的是善良的长发姑娘为了给缺水的乡亲引来山泉而勇斗恶魔,最后以自己的牺牲换来潺潺清流。演完后一个小观众拉着她说:“长发姐姐,我以前一直浪费自来水,但是看了你这个戏以后,我绝对不再浪费自来水了。”孩子的母亲也一个劲感谢她,说自己在家里不知对孩子讲过多少遍节约水的道理,就是不起作用,没想到看了这出儿童剧,小孩一下懂事了哎。这件事让蔡金萍深切感受到儿童剧寓教于乐的作用,“我觉得孩子看儿童剧,或者学习儿童戏剧表演,对孩子的成长真的很有意义,因为我们儿童戏剧是一个启蒙的老师,比如说,有些孩子在家里,家长和他们说的,他们未必听得进,但是他通过看一个戏,可能会悟出一个道理。”
为此,蔡金萍特别盼望能够创造更好条件,让更多的孩子看上儿童剧。在政协会上,她提了个《上海应该有孩子剧场》的提案,没想到得到很多委员的支持,一起帮着她呼吁。今年专供孩子们看戏的马兰花排演厅已在儿童剧院落成,哎,她那个乐啊就别提啦。
为了孩子,蔡金萍心甘情愿揽了许多份外事。我这么表述也不准确,其实孩子的事都给她当份内事了。她注意到随着车辆的快速发展,交通事故也日渐增多,特别是寒暑假,一看到儿童交通事故的报道,她就心痛不已。于是,策划了一台儿童剧《小黄帽畅想曲》,她和导演一起,鼓励几位年轻的编剧大胆发挥想像,将游戏世界的虚拟警察、卡通片中的樱桃小丸子都搬上舞台,在一片热闹中完成对孩子们的交通安全教育。
这边戏红红火火地上演了,那边蔡金萍又琢磨开了,她要把戏里的小黄帽搬到现实中来。她找交警部门跑学校,终于在静安、卢湾、徐汇几个区推出试点,让一个个孩子戴上醒目的小黄帽,司机们只要看到小黄帽就主动停下车。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件事没能推广开来。说起此事,一贯乐天的她也显得很难过很不甘,心心念念惦记着怎么能将这件事做下去。
将梦想付诸行动
和蔡金萍同期毕业的演员,很多都改了行。应该说演员所面对的诱惑比其他职业多得多,但是,她一直留在儿童剧院里。很多人都奇怪“是什么让你对儿童剧始终痴心不变?”她说,“喜欢,我就是喜欢,一个人能做喜欢的事是很幸福的”。因为喜欢,诱惑也就不成其为诱惑。有些10来年不见的朋友,看到她忍不住惊讶“你怎么一点没变?”她就笑“你来搞儿童剧也会像我一样的”。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屈指算来,蔡金萍进入儿童剧领域已30年了,1974年,她考上儿童艺术剧院的学馆,当时40个学生有38个老师,阵容豪华。但在今天,儿童剧已远非当初的风光,不可避免地被市场经济所裹挟着,艰难前行。儿童剧因为观众的特殊性,必须考虑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因而票价不可能像商业演出那么高。剧院受资金制约,难以上新戏。可她多么想在《马兰花》、《花木兰》等传统剧目外,再为孩子们排些新戏。

2003年,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0周年之际,一家企业愿意出资支持剧院搞一出关于雷锋的儿童剧。剧院组织人马,精心策划,剧目的框架搭了起来,还取了个响亮的名字《永远的雷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却吹不起来了,赞助企业的资金未能到位,眼看剧目就要夭折在襁褓里。
不能让孩子们只知道谢霆锋而不知道雷锋,蔡金萍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儿童艺术剧院自己出钱搞这台戏,力争收回投资。她策划运作方案,联系演出场所,亲自跑市场,结果首轮演出就实现了收回投资的目标,这在儿童艺术剧院历史上尚属首次。
她就是这么一个不怕折腾的人,一股子敢作敢为的冲劲。她说“要感谢孩子,是他们感染着我启发着我,使我一直保持着梦想”。她就像孩子一样爱做梦,并且执着地将梦想付诸行动。
马兰花排演厅在今年春节投入使用后,一到周末便成了家长孩子们的欢乐海洋。“要看儿童剧,就到马兰花。”成为上海儿童的一种新型休闲娱乐方式。可蔡金萍还不满足,她想在演出形式上能否再来一次创新呢?儿童剧的传统演出方式是学校包场,1999年搞起了亲子场,即家长陪同孩子一起观看。开始真可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年只演一场,发展到现在一年有80几场亲子演出。现在剧院有了自己的演出场地,能不能在马兰花的隔壁建一个小演出厅,这样不就可以在马兰花演儿童剧给孩子看,在小厅里演家庭伦理剧给家长看,两出剧一起开幕一起结束,大人孩子各得其所,而剧院也能增加收入,可以为孩子们奉献更多的好戏新戏。
说到这里,蔡金萍笑着问:“哎,我是不是特爱做梦,可我觉得人就是要敢于做梦。”其实,她最大的梦是盼望政府扶持儿童剧的力度能够再大一点。儿童剧有别于其他剧种的定位,使得它不能够完全走市场,生存压力相当重,剧院人才流失情况严重,连一支自己的编剧队伍都没有。她说国际上,文艺团体通常都有企业作支撑,而政府也会对赞助文艺团体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果我们国家也能****类似政策,那么就可能有企业愿意赞助儿童剧。
优秀的话剧表演艺术家
蔡金萍津津乐道儿童剧的市场、前景、人才培养,几乎使人忘了,她自己本身就是个优秀的话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话剧“金狮奖”的得主,还是国内第一个办话剧专场演出的演员。那是1994年,在宋庆龄基金会的支持下,她进京在中央戏剧学院小剧场连办两场“蔡金萍儿童剧专场”演出。之前,大家都很好奇唱歌比较适合搞专场,话剧怎么搞专场演出?一时间京城的业内人士都赶来观看。
这次专场演出,蔡金萍精选三出儿童剧的片段,共扮演了4个角色,有女孩、男孩,还有女扮男装的,角色反差很大,而且说唱做打,单单歌就唱了5首,称得上一次全面的才艺展示。这三出剧目还都有故事,首先出场的是经典儿童剧《马兰花》,她一人分饰大兰、小兰两个角色。这也是儿童艺术剧院老院长的意见,“老院长一直想修改《马兰花》的剧本,让大兰小兰一个人演,他让我先做尝试。但是,不久老院长逝世了,没能完成修改,只留下我演过的片段。”蔡金萍深以为憾。专场演出上的第二出是美国儿童剧名作《纽约少年》,她演流浪儿迪克,她第一次演这个角色还受到美国导演的反对,为什么让女的演男孩?最终导演被她的表演所征服,男孩迪克成了蔡金萍的杰作。第三出剧目是《花木兰》,早在1984年,蔡金萍就担纲这一剧目的主角花木兰,赢得了当年上海青年演员汇演的“红花奖”。这样几个角色迥异的人物,被她演绎得丝丝入扣,在京城赢得满堂彩,中国戏剧家协会为她开了专题研讨会,有人跟她开玩笑“蔡金萍再得不到梅花奖就没话讲了”。结果1995年,中国第12届戏剧“梅花奖”揭晓,她榜上有名。
成了名演员的蔡金萍,从不摆名角的谱,一如既往地演她的戏。1999年国庆前夕,儿童剧院讴歌人类博爱精神的儿童剧《带绿色回家》获得了中央晋京演出的邀请,剧院的演职人员在兴奋之余,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到最后的排练中去。就在离晋京还有10天的时候,饰演男一号杨歌的演员因为突发事件而无法上场。当时,蔡金萍正在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接到剧院的通知要她顶替该剧男一号。剧中的杨歌是个很活泼、富有朝气的孩子,而蔡金萍已经30多岁,加上一直在读书久未演戏之故,人也有点发胖,跑起来都感到吃力,演个男孩子确实有困难。
尽管困难重重,但考虑到晋京演出对剧院和上海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蔡金萍还是接下了任务。为了使体力尽快恢复,她打起了篮球,天天都练到汗流浃背、精疲力竭才罢休。10天的时间,她背剧本,排练,外加体能训练,终于让一个充满孩子气的杨歌登上了国庆首都的舞台。那一次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来观看了演出,亲切接见了演职人员,“李岚清同志握着我们的手说,他是来看宋庆龄的剧团,来看宋庆龄的孩子们。”回忆当时的情形,她又激动又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