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负面性”指的是缺点(短处)。
2 “数字化”原是通讯领域的专有术语。技术表象是将图文信息变成二进制代码;应用空间是现代网络。
3 “家谱数字化”是什么?
“家谱数字化”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可以直接参考的国标定义是《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DA/T31—2017》中给出的定义:“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处理过程”。这份国标还将“纸质档案数字化”定义为“采用扫描仪等设备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使其转化为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的数字图像,并按照纸质档案的内在联系,建立起目录数据与数字图像关联关系的处理过程。”
可以把“纸质档案”直接换成“家谱”,“家谱数字化”的定义也就出来了。但是,还是有点啰嗦。简单的定义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家谱信息转换为具有关联关系的数字信息的处理过程”。请注意:这里的重点是“关联关系”。
什么是“家谱的关联关系”?就是“家谱目录数据”与“家谱数字信息”的“对应索引关系”。详细说明如下:“家谱目录数据”中的“目录”二字,不是家谱前几页的那个“目录”;是家谱所有数据中,具有检索意义的“主题词”。比如,张氏家谱谈及源流必言挥公,“挥”字就是主题词;数字化后只要索引“挥”字,便可一览无余。就是利用“搜索引擎”技术,建立多维索引关系。数字化的要义不在于载体的转变,而在于建立“关联关系”。目前国内各行业的所谓数字化工程,均未真正实现“关联”,大多是浅层次的载体转换。比如中国图书馆数字化工程,也不过是把纸质文献换成照片而已,由占地图书馆变成占线图书馆。
4被广泛滥用的数字化。
4.1 由“数字化和网络”引发的信息传播革命,其积极意义是不可否认的。早年有“无网不胜”、“一网打尽”之说,又有“信息社会”、“网络时代”、“数字化社会”之识,后来又出现了“大数据”。其实,这些名词都与上个世纪美国的“数字地球”计划有关。台海危机和海湾战争之后,信息安全问题才上升到国家意识。这个,必须高度重视!
4.2 时下的“家谱数字化”存在很大的“自定义性”。1/修谱公司强调的数字化,更多的含义是体例的转换,因数据不能共享,行业难免恶性竞争。2/家族网站强调的数字化,重点是信息积累、多多益善,缺乏权威性,更无关联关系,几乎没有站内搜索。3/手机家谱的数字化,除了方便之外,局限很多,无论是信息容量还是关联关系,是无法与网站相比的;没有行业规范的APP,强调的是个性化,而同一姓氏的多种APP,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5 “家谱数字化”的负面性。
5.1 载体。没有设备,就无法阅读。一旦设备失灵,数据皆丢。
5.2 保存。理论上讲,数字化可以长期保存,但设备在不断地更新升级,要求数据也要不断地转换升级,如果技术不完善,就会出现数据乱码。
5.3 传播。数字化传播几乎突破了时空局限,但家谱的隐私性也就荡然无存了。
5.4 敬畏。家谱具有神圣性,数字化后则大打折扣。丧失的却是后人内心的敬畏。
5.5 礼仪。敬谱是家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礼仪,圆谱、晒谱展示的是教育意义,而数字化家谱完全抛弃了这些。
5.6 痕迹。纸质家谱在修改时,可以同时保留旧字,并可随时还原。数字化家谱不具备“容错”功能,新陈代谢,不留旧字,一旦改错无法还原。
5.7 谱号。有族产的时代,家谱并不多印,按房支请谱,而且都有谱号,宗子谱为第一谱。现今无族产了,出钱多都可以请谱,实际却忽视了很多规矩了。数字化家谱,更没有规矩可言了,借口传播家族文化,打的是发财的主意,把老祖先当成摇钱树了。
5.8 必须警惕西化。美国有一个专门收集中国家谱的机构,号称拥有3万种。早期是向中国买的。现在中国有一批大脑袋主动向人家送家谱,堂而皇之地说是方便美籍华人寻根。这简直就是胡扯。美国人搞中国家谱干什么?真是“学术研究”吗?笑话!我们的祖宗,在美国能吃香吗?
5.9 还家谱本来面目。家谱数字化,丧失了家谱的神圣性和尊严,丢掉了家谱原本具有的文化礼仪。而事实是:数字化只是辅助手段,不是潮流!把家谱卖给美国人更不可取!迟早会有一天,美国人假装很正经地地告诉我们:经过研究和DNA检测,你的祖宗是假的。
5.10 祖宗是信仰。中华文化延续五千年,龙的传人最基础的信仰,就是祖宗。所以,要老老实实地对待祖宗。把祖宗变成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把祖坟搬到网上祭祀的网络化、把家谱卖给美国的国际化,统统都是对家族文化的一种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