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莆田市在纪念蔡襄诞辰1000周年庆典活动时,据参加活动的尤溪县桂峰村蔡氏宗亲说该村于2007年6月9日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联合授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荣誉,我惊诧不已:“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莆田蔡襄故里榜上无名,深山老林藉藉无名的桂峰村有何能耐获此殊荣?前往寻幽探秘的念头油然而生。今年6月初,莆田市蔡襄学术研究会和仙游县枫亭文化研究会联合组团前往该村联谊考察,我有缘随行。撷取几个片断,缀成一篇散记。
桂峰村亦称桂岭、蔡岭,离尤溪洋中镇12公里处。因地多桂树、峰峦绵亘、蔡氏聚居而得名。典籍称“桂峰居万山之巅,诸峰拱翠,环列于下,有俯视一切之概”。《桂峰蔡氏族谱》载:蔡襄六世孙蔡諲,在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因避族相(蔡)京卞之祸,自莆迁尤住十七都樟溪白叶黄坑口”,遂为尤溪本支祖。其孙蔡长,“宋理宗淳祐七年丁未(公元1247年),由三石井头湾肇居桂岭,为桂峰之始祖。”此前,蔡长的祖父蔡农,父亲蔡煌,在尤溪两度迁移。由此可见,蔡諲迁徙尤溪后,单姓孤丁,人地生疏,居大不易。否则他的儿孙就不至于流离颠沛,一代一迁徙了。
蔡长系蔡襄九世孙,肇居桂峰后,四代单传,人丁不旺。其五世孙蔡基,生于宋理宗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年过弱冠,建造门首石桥,即印桥,并铺砌洋中及对面岭大道,“至今子孙颂德”。传下立、治、英、雄四子。此后桂峰蔡氏逐渐开枝散叶,枝荣叶茂。至九世,分阴阳两房。阴房癸七传五子,分乾、元、亨、利、贞五房;阳房癸十传七子,其四子兰清,传五男,分文、武、仁、勇、信五房。至此,桂峰蔡氏人丁兴旺,振兴端倪毕现。有许多族人又外迁古田、福州、南平等地发展。时至元顺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7年),蔡氏在桂峰繁衍10代,开基100余年,彻底摆脱了肇居初期的困顿,进入全面振兴时期。曾几何时,桂峰蔡氏崛起为方圆几百里之内的名门望族。
耕读传家 崇文尚学
有道是创业难,守成更难。此后五六百年,桂峰村长盛不衰。个中原因,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该村第四次修谱的谱叙中,一语道破:“论人物之翘楚,则有忠惠(蔡襄)一门之前辉而后瑛;论理学之湛深,则有西山(宋理学家蔡元定)一脉之著书而立说;论乔迁于桂峰,则望景观卜之劳劳所不祧也;论谱绅于历朝,则芷榜琼林之累累可为法也。”诚哉斯言。先祖忠惠风范的遗泽,宗亲理学思想的浸 摇,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前贤率先垂范的榜样力量,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蔡氏族人“勤营生,安本分,学而能成,耕而能力,工商而能各尽其术艺”的优秀品质和遗传基因。清乾隆宰相、文华殿大学士蔡新撰文称:“桂岭山川之幽奇、风俗之素朴、人情之笃厚,非诸处所及。”“山中理窟”、“云霞仙境”的美誉不胫而走,名闻遐迩。
桂峰自蔡长开基至今已繁衍34代,裔孙遍及海内外各地。他们承祖训耕读传家,尤其崇文尚学,儒风长盛,科甲联芳,明清两代,中进士3名,中举人11人,中贡生29人,中秀才413人。建国以后,中专以上学生达数百人之多。其中大学生164人,硕士以上7人,不乏清华、北大名校的学子。教授、高工、主任医师多人,在各领域均有建树。31代裔孙蔡奇,现任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去年蔡襄“千年庆”时,因政务繁忙,无法亲临莆田,亲自撰写了“碧溪垂柳霜云明净海山偎,霞林乌啼故乡情味人生好”楹联一副,惠联活动组委会。其敬祖睦族之拳拳情意,跃然纸上。
桂岭八景 秀甲闽中
桂峰村山环水抱,峰峦绵绵,绿水潺潺,茂林修竹,丹桂飘香。村内村外,八景罗列,各具特色,相映成趣。岂寻常村落所可遇见,惟“武陵桃源差可仿佛。”触景生情,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数百首的诗词辞赋,纪之咏之。清文华殿大学士蔡新所作《八景总咏》,诗云:“桂峰名胜良难数,去天不远才尺五。金鸡璀璨映朝曦,石笋峥嵘为砥柱。云龙风虎名效灵,骧吼声雄畴足伍。最爱泉流酒国春,故人清风堪相与。丹桂当秋拂袖香,环桥月色光如许。予游斯地能深忆,八景天然亘万古。”清康熙林澍著有《桂岭图说》图文,对八个景点作了画龙点晴的介绍。称:“插身有擎天之玉笋(即景点“玉笋擎天”,下同),“振臂有耀日之金鸡”(金鸡耀日);“临双涧则水喷而龙吟焉”(双深龙吟);“过三峡则风动而虎啸焉”(三峡虎啸);“葛巾野服,蹲踞于酒肆之侧焉,习习清风扇凉而尘滤予以顿消”(酒肆清风);“夜坐辍读,散步于印桥之上,皓皓然月明于昼,而诗兴予以勃发矣”(印桥皓月);“玉泉可掬,漱碧流而甜生舌头”(玉泉涌蜜);“丹桂闻香,袭衣袂而飘然若仙”(丹桂飘香)。观其图,读斯文,心往神驰。然因暮色将临,村外景点,只好遗憾地失之交臂了。在村中央印桥皓月景点上留连,听山鸟啁啾,看流水淙淙,闻桂香扑鼻,夕阳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射在衣袂上,仿佛置身云霞仙境,神清气爽,尘虑消弭,飘然若仙。
历史文化 积淀丰厚
蔡长肇居尤溪县桂峰村迄今整整766年,蔡氏族人创造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历史遗存,使该村成为福建省3个全国首批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该村现存的玉泉斋、泮月斋、后门山书斋等39座不同建筑风格的古民居、祖庙、宗祠,大都是明末和清初的古建筑。登堂入室,其雕栏画栋、匾额楹联,无不散发出当年亦儒亦宦亦商亦工的文化品位。整个村庄,座座古桥卧清流,古巷深深石磴连,宋元古桂树蓊郁,明清古碑刻林立,堪称“厝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
该村十分重视族谱编修。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首次修谱,清代修谱7次,1944年民国时期续修一次。1998年进行了第10次修纂,历时3年,至2001年修竣。披阅该谱,桂峰村列祖列宗渊源考略、斯村斯土山川形胜、祖训家范风俗人情、伦理道义教化习俗、诗歌辞赋佳什名篇,均铭载于中。管中窥豹,温故知新,桂峰村700多年的发展变化轨道,一览无遗,了然于胸中。
惟历史和文化最有价值。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岁月的风霜雨雪在销蚀了其他同代建筑物时凸现了留存下来古迹的稀有性;人类的社会变迁赋予留存物的丰富内涵,使其具备了文化性。我自度,建村不上千年的桂峰村能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列,大概奥妙就在这里了。
选自《莆阳蔡氏》第103期 掬泉洗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