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金门翔安之移民互迁两地蔡厝亲上加亲
金门古称浯洲、仙洲、西江,原为海中荒岛。晋末“永嘉之乱”,中原六姓(苏陈吴蔡吕颜)避居岛上,始有人烟。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置为万安牧马监地,令陈渊率家族、部卒十二姓(蔡许翁李张黄王吕刘林洪肖)上岛开发,始立村聚。五代金门属泉郡,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始征户税,熙丰间(1068—1085年)始立都图,划归同安绥德乡翔风里17—20都(时大小嶝岛为15、16都)。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设马巷厅,金门属之。民国元年(1912年)裁马巷厅,复归同安。民国3年(1914年)与大小嶝岛一起划置思明县(今厦门),析离同安。次年又与大小嶝岛一起析离思明县而建置金门县。历史上金门为同安辖地长达850余年,岛民与同安血缘相亲、信仰相共、语言相同、习俗相近、地缘共同,故有“无金不成同”之古谚流传。
明初因防倭而禁海,嘉靖间因倭患而内迁,清初因防郑而迁界墟岛,形成明清时代金门岛民三次大规模内迁。而因入仕、婚姻、谋生而迁同安者从未间断。这些岛民在同安城乡开基繁衍,往往把新居地冠以金门祖籍名,或在类号及宗祠楹联上点明金门祖籍,以示怀念。据查族谱,由金门琼林蔡姓迁入繁衍的还有马巷坪边、大嶝嶝崎坪兜角、五显大溪、大同东山后亭、马巷五甲尾山仔尾及小盈岭下明代名宦蔡复一墓守墓宗亲的后裔等。
蔡厝:尊金门蔡厝宋代中宪大夫蔡景仁为其始祖。景仁后裔于元末明初由琼林迁入大陆沿海开基,仍称蔡厝。宗祠联曰:“济水长流直驾龙舟奔下蔡,阳山永固遥驱天马赴琼林”,冠头字为堂号“济阳”,联尾为祖籍地金门琼林。其后裔再分衍新店后头村和大嶝崎口下村。景仁公生二子,长子蔡太荣的后裔一支分衍大嶝嶝崎村坪兜角落,还有一支迁澎湖,据传人口过万人。次子蔡太保,生二子,长子蔡靖权,衍顶长房份;次子蔡靖节,生二子,长子蔡毅斋、次子蔡毅田过继金门平林。毅斋生四子,长子延龄衍下长房份,其十六世孙蔡铨藕迁石码经商;次子延茂衍二房份;三子延芳,无嗣;四子延森衍四房份,延森之八世孙部分迁台湾、广东潮州、合浦谋生。蔡厝蔡姓尚有从莲花小坪村迁来的,他们是蔡添秀衍围仔内、蔡西沧衍#厝角、蔡宜家衍小坪角,计7个房份。传世中蔡厝还衍该村的后头社。蔡厝另创分堂号大庭。昭穆是:景……太、靖、毅、延、汝、士、夫、用、启、齐,复根炷基铨淑梁熙,培铸洪材耀墨錠淇,历昭埕鉴涌树炽喜,镇海棠荣远钮源利。
金门蔡氏是金门第三大姓,最大的聚居地是琼林一一金门第一侨乡。在金门蔡氏有八大宗祠,他们的族谱记载是由漳州府迁到金门的。在金门有南太浯山,和漳州的北太浯山是姐妹山,两地都有美好的传说。历代名人辈出,有明朝总兵蔡复一、清朝平台十 二将军之一的蔡攀龙、开澎第一进士蔡廷兰。
马巷镇坪边村:元朝至元间(1335—1340年)蔡君爵由金门琼林大厝内迁马巷坪边社开基。明末清初,琼林大厝内蔡志善为马巷坪边社塾师,遂定居于此。至今坪边蔡氏族人有千余。其宗祠联日:“宗功祖德分浯岛,子孝孙贤衍坪边”,灯号“琼林”。
大嶝街道北门社区:明嘉靖间因避倭由金门琼林村蔡姓迁入开基,宗祠联日:“派本琼林,源由固始;地名嶝屿,定居北门”。后裔再分衍小北门村,今有族人800余人。村中建有青龙寺,祀清乾隆台湾总兵、金门琼林人蔡攀龙为祖佛,与崎口下村、新店蔡厝同宗共祖,均为宋代中宪大夫、金门平林人蔡景仁的后裔。
现蔡厝社区管辖7个自然村,其中蔡厝、后头、呤兜、梁厝、后坑、埔边、后珩为一个社区,现有人口5000多人。
二、厦门金门蔡氏历史名人辈出
蔡景仁:金门蔡厝人,宋代中宪大夫,为金门蔡厝始祖。
蔡复一(1576-1625年):明代同安县翔风里17都刘浦保蔡厝(现属金门县)人,18岁中举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19岁中二甲第七名进士,是同安科举最年轻的进士。他官至云贵御史总督、湖广军务兼贵州巡抚,获赐以“尚方宝剑”节制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广西等五省军务,称“五省经略”,卒谥号“清宪”,追赠“兵部尚书”。
蔡攀龙(1738—1798年):福建同安金门琼林人,清朝著名将领。本名奭,字君宠,号跃州,是金门琼林(蔡厝口)上坑墘房二十世子孙。年少时家境贫困,以捕鱼为业;后来从军,骁勇善战,从外委、千总、守备、游击、副将、总兵擢升到福建陆路提督。最有名的战役就是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参与平定台湾林爽文之乱,被列为平台十二大功臣之一,朝廷赐其“健勇巴鲁图”名号,赏戴花翎,画其像于紫光阁,同袍称他为“福将”,只是后来被小人所害,降调江南狼山镇总兵,嘉庆三年(1798年)7月死在驻地,享年61岁。
钦赐举人、进士名表
三、文化古迹和文化遗产
1.金门琼林有八座蔡氏祖庙
金门金湖镇琼林的四甲地蔡姓家庙共有九座,称蔡氏有七宗八祠,还有一座家族书院。其中琼林蔡氏家庙,原是开基祖十七郎的大祖厝,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修建成家庙。奉祀琼林蔡氏始祖十七郎公到五世静山公的神主牌位,以及历代先贤三十五位。澎湖进士蔡廷兰是琼林派下。蔡氏逐渐分房分派,只要各房各派的人中进士,就建造一座宗祠,都得祭拜蔡十七郎。明朝熹宗皇帝在天启五年(1625年)特颁“御赐里名琼林”匾,平林自此改称琼林,至今御赐牌匾高悬祠堂上。每年春秋两祭。他们说先祖源自漳州,当年是神仙引导他们到金门的,在南北太吾山上至今还留有神仙的脚印,北太吾山在金门,南太吾山在漳州。
闽台的许多村民都建攀龙寺,以“蔡府王爷”祭蔡攀龙。如大嶝镇崎口下村还将蔡攀龙作为境主王爷。每年农历十月十八日祭祀。相传,蔡攀龙身材高大,声若洪钟。出身贫苦,以捕鱼为业;后来从军,骁勇善战,从士兵升到台湾镇总兵。一次凤山剿贼,攻克凤山县后命蔡攀龙扼守“桶盘栈”。不久,凤山再陷,贼众以五万人包围桶盘。蔡攀龙幵八门冲杀,就像当年赵子龙一样单枪匹马,杀出血路,冲出包围,《金门志》记载他歼敌数百人。蔡攀龙虽然胸部遭受刀伤,血流不止,仍然骑马突围。他所乘的战马颇为神骏,当贼兵以抢刺他肩膀时,战马忽然腾跃救主,贼人伤及马胸七寸。从此,贼众就称他称“蔡老虎”,见到他的旗帜,怯战逃跑,保护了一方平安。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他参与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皇帝赐他“健勇巴鲁图”,就是“大勇士”的称号。嘉赏花翎,升到福建陆路提督。
2. 厦门翔安蔡厝社区古迹
明朝嘉靖年间文进士河南鹿邑知县蔡士达、万历年间文举人兴国县令蔡钟有(钟友)、天启年间文举人蔡国辉故里。
民国时期有蔡松水,东南亚侨领,民国中央参议;蔡石,东南亚侨领,民国中央参议,现蔡厝村留有故居各一幢,金壁辉煌、古香古色、气派不凡、燕尾闽南古建筑及洋楼1座。
蔡厝有祖厝1座、家庙1座、祠堂1座、庙宇3处、大部分有100-600多年。其中,蔡厝上头宫已有660年历史,100多个分炉遍布在美国等地;蔡厝祖庙,己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有关“蔡氏家庙”、“兵部尚书”、“中宪大夫”、“弘扬祖德”等牌匾的典故。
蔡氏祖庙大堂之上供奉蔡襄、蔡复一、蔡攀龙的列祖列宗。案上右侧供蔡襄公神像,案上左侧供蔡府王爷蔡复一、蔡攀龙金身(两尊)。
厦门翔安蔡复一墓,蔡复一金门人,后移居同安。朝廷曾赠封兵部尚书,赐谥“清宪”。卒葬于翔安区内厝镇小盈岭南侧,明代古墓。
“蔡厝石笔塔”:在蔡厝社区蔡厝南里,村东田野上,光绪年间重修1次,1980年又重修一次,翔安人张君文时任朝廷要员,称赞地势雄伟、增添秀色。有一株数百年的大榕树。浓荫遮蔽下,黄牛悠闲吃着嫩草。走近才发现,那是一座罕见的“树包塔”。塔为石块垒砌,圆柱形,不分层,被榕树包裹,仅露半面,顶部隐没在虬枝密叶里,尽显沧桑之感。这座古塔,当地人称“石笔”,据说建塔目的是希望村里子孙多出人才,独占鳌头。陈文先生《厦门古代建筑》中说,这座古塔底径约3.9米、底周长11米,残高11-12米,约为清代建筑。据老人介绍,这座石塔叫做“石笔”,建成后上面堆积了很多鸟粪,后来长出一株鸟粪小榕树,至今古榕己将石塔困住400多年了。它们之间有着一段令人回味的传奇故事。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朝廷时任尚书张文君(翔安大嶝人)回乡祭祖,途径“石笔”所在的古路时,偶然发现这块天然的巨石犹如一根毛笔。后来,在现今大嶝一山上,又发现一块形似砚台的大石头,与“石笔”相隔仅几公里,隔海相望,交相呼应。于是将其立起,形成一支“石笔”。因为他精通天文地理,断定此处附近今后必出大文人。岂知,有人暗中蓄意破坏,将石头变成“断笔”。事后,村中热心人士主动集资,按“石笔”原形用石块重新砌起。村民们认为“笔”“砚”隔海相望是汇聚文气,所以对下一代教育格外重视。
“蔡厝挡风三角塔”(重建):距“蔡厝石笔塔”南面二三百米处,“蔡厝南”公交站附近,424县道东侧的龙眼林里,有2004年重建的“蔡厝挡风三角塔”。塔呈三角形,高约10米,上有塔刹,锐角直对着大嶝岛与新店镇莲河社区之间的莲河港。据塔旁所立《蔡厝村挡风三角塔重建》碑记载,该塔原建于蔡厝村后埔头东北角,“乃系本村早先就有的一个石敢当建筑物……塔面的前角,直指"莲河缺",旨在挡风辟雨、消灾镇煞”。
“蔡厝水尾宫塔”:目前,无人记录的古塔一蔡厝水尾宫塔。蔡厝“水尾宫”,位于蔡厝南卫生所附近,里面供奉“宫仔祖”,应是早年祭拜海上无主遗体之类的小宫庵。当年那一带是海边,它应是古代镇水塔。塔为石构,实心,3层,塔高约3米左右,六角形覆莲盆式底座,各层另有底座,1990年重建加固。第1层须弥座,六角形塔身,高约30厘米,各面之间雕有竹节状的石棱,6面都有浅浮雕菱形纹饰,纹饰中图案已湮没不清。第2层六角形底座,圆形塔身,高约20厘米,无纹饰、浮雕、文字。第3层圆形底座,塔身近似杨桃形,高约40厘米,似为近年所补。塔顶为六角形攒尖顶,上立塔刹,5层相轮。视其建筑风格,应为清代建筑。
蔡厝后珩上头宫又名宝月殿。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已有660年历史,100多个分炉遍布在美国、香港、台湾等地。2013年2月23日上午,一年一度的翔安“上头宫”庙会活动在蔡厝社区精彩上演,来自厦漳泉的上万名的游客齐聚庙会上香祈福,共赏翔安布袋戏、内厝宋江阵、新店腰鼓、闽南高甲戏等精彩的民俗表演。主祀的准提佛祖是闽南地区的主炉,每每年均有众多海内外乡亲组团回来参拜,参访的游客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此外,上头宫殿堂还供奉七普师爷和注生娘娘。
蔡厝社区现有民国时期的洋楼、蔡厝风水塔。还有“非遗”项目:古味“薄饼”也叫春饼或春卷,明朝万历年间兵部尚书蔡复一的夫人是厦门薄饼的首创者。据《同安县志》记载,明代蔡复一(金门蔡厝人)誉满京城,一些奸臣听说蔡复一不但写得一手好字,而且能双手同时写字,就设下陷阱,在皇帝面前推荐他抄写朝廷历来的文书。这些文书有九大箱,要在四十九天内完成,否则,要以违抗圣旨论处。为此,蔡复一便日夜书写,连三餐都难得歇手吃饭。蔡夫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一天,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面粉搅拌成糊状,在热锅上轻轻一抹,做成一张薄薄的面皮,再用干饭炒成香甜可口的油饭,并将猪腿肉、高丽菜、红萝卜、豆腐干等各种蔬菜切细,用调料炒成菜烩,然后用薄面皮把饭菜卷成圆筒状,叫做“包薄饼”。在夫人的帮助下,蔡复一就可以一边书写文书,一边用餐,终于如期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使命。以后,逢年过节,民间都有吃薄饼的风俗习惯,所以“薄饼”也叫春饼或春卷。此外,还有“农民画”更是引来众多游客前来欣赏。
四、海峡两岸宗亲频频来往
1990年,台湾桃园县李姓台胞到蔡厝村寻找祖先居住地(蔡厝原名大庭,曾李氏曾居住在该地)。
1998年,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蔡全清、蔡清河兄弟特意捐资给翔安区蔡厝祖庙,并在此后多次捐款,以便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八日举行“蔡府王爷”纪念活动(“蔡府王爷”是指蔡攀龙,金门琼林(蔡厝口)上坑墘房二十世子孙,后来从军,骁勇善战,从外委、千总、守备、游击、副将、总兵擢升到福建陆路提督)。
2010年3月4日,台湾桃园县新屋乡玄天宫进香团一行46人,由中华道教协会理事长王四美率领,首次组团到蔡厝普济宫朝拜,受到村干部和上千信众及腰鼓队的夹道欢迎。此次桃园进香团最大年龄87岁,多数是年轻人。
2011年2月24日,祖籍新店镇的旅美侨胞、美国加州同安联谊会会长陈文赞先生专程回乡拜会乡亲,向蔡厝村老人协会、大宅村同心孤儿院捐赠1.5万元民币。
2012年6月3日,台湾以及同安济阳芸溪宗亲十二人前来蔡厝,幵始寻“蔡府王爷”渊源之行,蔡厝宗亲蔡强、蔡乌各等宗亲开中门(即祖庙大门)迎接,热情接待。
2013年3月31日上午,厦门、金门两岸200多名蔡氏乡亲同到翔安区小盈岭蔡复一陵园相聚,共同祭拜明代兵部尚书蔡复一,来自蔡复一家乡金门县蔡厝村的乡亲有十几名,他们提前一天就从金门渡船到厦门,一起参加当天九点的祭拜活动,共同缅怀爱国将领蔡复一的丰功伟绩。海峡两岸宗亲确定每年6月10日,蔡厝及所辖6个自然村每年一次的民俗日。
近几年来,台湾、金门的蔡氏后裔经常回来举行祭祖扫墓活动。特别是2014年6月10日,台湾、金门的蔡氏后裔300多人回来举行祭祖扫墓活动并参加民俗日活动。2015年3月29日,台湾、金门的蔡氏后裔200多人回来举行祭祖扫墓活动。来自金门的金厦柯蔡宗亲总会副会长蔡是民介绍,他们每年都会组织台湾的宗亲前来翔安祭祀蔡复一,此次活动更是得到金门、台湾的乡亲们积极响应。
“这次共有十几名乡亲来自蔡复一家乡金门县蔡厝村。前来祭祀的宗亲最小的只有3岁,最年长的已有80多岁了,”蔡是民说,“他们提前一天从金门渡船到厦门,为的是一起参加海峡两岸的祭拜活动,共同缅怀爱国将领蔡复一。”
作 者:
蔡干豪 系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
蔡江沈 系厦门翔安区宣传部干部
蔡是民 系金门金厦蔡氏宗亲会副会长
蔡显清 系蔡氏宗亲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