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章献星
蔡章献(1924年—2009年2月3日),知名台湾省天文学家,曾任台北市圆山天文台台长。
蔡章献生于台湾台北市的艋舺(今万华市),因对天文有所兴趣,中等学校毕业后的1938年,他就任职于日治时代的台北公会堂(今台北中山堂)所附设的“天体观测同好会”。该同好会的主要设备“四吋望远镜”,主要是由台湾日日新报1937年所捐赠。该望远镜为1930年代台湾少见的天体观测设备,只略逊于当时台湾总督府气象局的台北观测所。
1941年,火星大接近于地球,于公会堂任职的蔡章献以该四吋望远镜观测到的结果,以日文写成“小望远镜下之火星观测”小品,投稿日本《南之星》杂志,并获得刊载。同年9月21日他亦以折光镜等设备观察日全蚀,并手绘日全蚀日冕模样。该手绘图,也成为日本最著名天文杂志《天界》(东亚天文学会出版)的第246期封面。
不久,蔡章献投入二战,并被日本军派驻中国战场的安徽一带参加战斗。战争结束后,返乡的蔡章献回到台北公会堂续任原职。1947年,公会堂改名为中山堂,天体观测同好会则更名为台北中山堂天文台。
蔡章献于天文第一次重大贡献是于1952年1月18日发现麒麟座不规则新变星(BDI8o1642,065208C)。随后,1957年10月4日,苏俄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史密斯松宁天文台(Smithsonian Observatory) 呼吁全世界协助观测苏俄之人造卫星,于是蔡章献受美资助委托,于隔年于台湾组织““中国”人造卫星观测委员会”,协助美国监视苏俄人造卫星,同时并获得美方资助12架2吋观测镜。
受此影响,天文观察于台湾受到重视,有鉴于台北西门町闹区附近的台北中山堂,夜间光害严重不适合观测工作,于是经台北市政府同意后,决定另觅新址以替代台北中山堂天文台。
1959年,蔡章献以技佐身分参加圆山天文台的设计与建造,并于1969年升任为圆山天文台台长。位于台北剑潭山山腰,圆山大饭店隔壁的该天文台,一直到西元2000年才拆除。
蔡章献粗创天文台台后,不但将美方资助的12架先进观测镜移至圆山天文台,并于担任该台长期间,陆续添购25厘米折光赤道仪、15厘米折射式赤道仪望远镜。除此之外,他也在70年代以后,将圆山天文台的天文观察重点,从人造卫星移至太阳黑子行动。
除了观察太阳黑子工作受到肯定外,蔡章献也于1980年设立台湾第一家天象馆,积极推动民众参与天象观察。当时圆山天象馆的参观人数,一年可达数十万人,为台北新兴的休闲场所。
1978年12月30日,位于美国的哈佛天文台发现第2240号小行星,经过一段时间确认无误后,1980年该天文单位将这颗小行星取名为“蔡”(Tsai),以表扬蔡章献的功能。蔡章献不但是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台湾人,该小行星也是继祖冲之的1888号小行星、一行禅师的1972号小行星)、郭守敬的2012号行星之后的第四位以中文名字留名的小行星。
1991年,蔡章献以68岁高龄退休,不过仍积极从事著作,演说与协助设立各地天文观察处所。因此,在退休后仍陆续获得日本东亚天文学会金质奖章,中华民国金鼎奖,中国天文学会(台湾)名誉会员等众多奖项。
除此,1990年代后,蔡章献亦跨足幽浮研究,并于2005年率队参加中国举办的世界UFO大会。
2009年2月3日,晚年居于养老院的蔡章献因病逝世,享年87岁。
蔡继有星
蔡继有(1928-2007.10.20),香港海产大王,香港新华海产(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人兼董事长,中山市华侨中学董事会董事长。
蔡继有生于广东中山市张溪乡,幼年丧父,依靠母亲郑二抚养长大,后移居澳门,凭精明勤奋主力发展海产捕捞、加工、分销业务,其海产远销世界各地,被称誉为「海产大王」。现时新华集团业务已经扩大至海产食品、地产建筑、金融财务、基建、高科技、文化出版等6领域;总部设于香港,投资网络遍及中国内地、澳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澳洲及欧洲等地。
蔡先生爱国爱乡,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在兴学育才方面尤为突出,先后慷慨捐赠611万港元,为发展中山的教育事业造福乡梓,做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初期,蔡先生便关心中山的教育事业,积极出谋献策,带动一批好友热心人士,捐资扩建中山市华侨中学。他率先捐建了“朝勋堂”、大礼堂、职业教育大楼;继而不辞劳苦前往日本、加拿大、美国、澳洲等国,发展海外乡亲与港澳乡亲兴建科学楼、教学楼、教育馆、游泳池、艺术楼等。为了提高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又奔赴加拿大,出资聘请外国教师到侨中任教。为了改善教师的居住条件,又捐资80万港元购置宿舍。在蔡先生和华侨、港澳乡亲的关怀下,中山市华侨中学已成为我市一所教学设施较完善、教育质量较好、学校环境优美的市属重点中学。蔡先生不仅热心办好华侨中学,还先后捐赠248万港元兴建了郊区张溪村郑二小学,亦新建了教师宿舍和教育基金大楼,大大改善了家乡的教学条件。
蔡先生对家乡的公益事业也倾注了爱心。他先后多次资助了乡村道路建设、医院、老人福利会、侨联会、海外联谊会,支持中学恳亲大会经费等。蔡先生的爱国爱乡精神,赢得了家乡各界人士的敬重。
蔡继有热衷教育、科技、慈善公益,设立保良局蔡继有学校奖助学金,又在家乡扶贫助学,2005年捐赠香港理工大学蔡继有楼。蔡与夫人杜佩卿育有7名子女,3子蔡冠深为全国政协委员、新华集团掌舵人,又担任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活跃于政商界。
蔡继有热心公益事业,本着“科教兴国”的理念,分别在香港、澳门及中国内地多所大学、大专院校及中小学捐建教育基金;同时在家乡带头捐建中山科学馆、大专、中学、小学、幼稚园;并设立多项奖教奖学基金颁赠给予成绩优异的师生。并且在家乡多年举办扶贫、助学活动,帮助及勉励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乡亲。
蔡继有热心公益,不遗余力,深受各界的认同、赞誉,分别获中国中山市、沈阳市及加拿大温尼辟等地颁誉为“荣誉市民”的荣衔。广东省政府授予他“热爱儿童少年先进个人”荣衔。于一九八九年六月,蔡先生获澳门政府颁授“慈善公绩勋章”。二00四年初,蔡继有再获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二00三年教育功绩勋章”。在一九九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五三八九号小行星命名为“蔡继有星”,以表彰他对科教事业的卓越贡献。
蔡翘星
蔡翘(1897 10.11 - 1990 07.29),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生理科学奠基人之一。中国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之一、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
蔡翘,1897年10月11日出生于揭阳县(现揭东县)新亨镇仙美村,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19年留学美国,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印第安那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学习、研究。在此期间,他在美洲袋鼠脑组织的神经解剖学研究中,在全世界首次发现视觉与眼球运动的功能的中枢部位,轰动欧美生理学界,被国际同行命名为“蔡氏核区”,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第一个在国际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科学家。在神经传导生理研究中,他阐明了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其中典型电位图被英国著名的生理学教科书引用。蔡翘是我国生理学奠基人,航空、航天和航海医学、劳动生理学创始人,在人体视觉、神经生物学等研究领域有多项原创性贡献,曾培养了童第周、冯德培、张香桐院士等大批生理学家。蔡翘院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创建人之一,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蔡翘不仅对科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而且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在工作中坚持原则,勇于批评。在军事医学研究中,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对科研的干预特别多,不是研究方面任务不明确,就是随意更改科研课题,这无疑对科研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蔡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认为这不符合科研的实际。他主动善意地向单位党委和上级领导提出来,使一些偏差得到及时纠正;对一些领导人随意更改科研人员的课题或过多地抽调科研人员搞政治运动,他专门向单位党委上书,要求党委及有关负责人应当执行1964年国家科委制定的“科研工作十四条”,不能随意调换科研人员的工作,轻率地改变科研题目。蔡翘的意见受到当时分管军队科技工作聂荣臻的重视,指示军事科学院必须按蔡翘的意见办。在部队工作期间,蔡翘历任第五军医大学校长、教授,军事医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于1961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第1至第5届,他都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2011年10月14日,以中国著名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蔡翘(1897-1990)的名字命名的“蔡翘星”命名仪式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举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鲁春林书记在大会上宣读了“蔡翘星”国际命名公报,并向军事医学科学院的领导颁赠了“蔡翘星”命名证书和命名铜匾。据了解,国际编号207681蔡翘星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于2007年8月16日用新安装的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发现时该星离地球1.57亿公里,正在宝瓶星座运行,绕太阳一周需要3.8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