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广东陆丰深圳东莞肇庆四市蔡氏宗亲联合举行联..  · 福建漳浦西湖蔡氏举行2024年冬季祭祖活动  · 福建石狮大仑蔡氏中顺大夫祠落成庆典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应邀出席石狮商会召开的..  ·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世界蔡氏文化经济发展研究..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与石狮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福州市漳浦系蔡氏宗亲联谊总会赴宁德古田等地..  · 安徽省大别山蔡氏宗族第四届祭祖暨九修宗谱修..  ·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组织参加后柯海印堂保生慈济..  · 福建石狮玉浦蔡氏中房举行新祖宇落成庆典  
历史渊源 更多

蔡氏渊源

考析论坛

蔡氏辈序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考析论坛 > 内容 

蔡国青铜器与蔡国史初步研究

作者:陈昌远  发布时间:2015/1/23
   一、引言
   在先秦时期文献上,古蔡国有两个:一为姬姓蔡国,一为姞姓蔡国。《潜夫论笺·志氏姓》曰:“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姞氏封于燕(南燕)……姞之别有阚、尹、蔡……”姞姓蔡国《左传》宣公三年记石癸的话曰:“吾闻姬、姞耦,其子孙必蕃。”姬、姞可互通婚,说明姬姓与黄帝后裔姞姓之蔡应有区别。一些人,把姬姓始封地与姞姓蔡混淆在一起是不恰当的。
《史记·管蔡世家》曰:“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集解》引《世本》曰‘居上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三监”。‘所谓“三监”之设,应是“邶”、“鄘”、“卫”三国,与封国不同。当时管叔在东(今河南淇县卫贤集),邶即邶国城,在今河南淇县北,鄘为蔡叔度的监国地,应在今河南卫辉市南倪湾村。“三监”之设是为监视武庚。《史记 · 管蔡世家》又说:“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又曰:“蔡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复封胡于蔡。”蔡在何地? 《集解》宋衷曰:“胡徙居新蔡”。这是不对的,此蔡应是指的河南上蔡县,此地也是西周蔡叔度的封地。今有西周古城遗址可佐证。
   蔡国始都之地,杜预《春秋左传集解》隐公四年注曰:“蔡,今汝南上蔡县。”《汉书·地理志》汝南郡“上蔡”原注:“故蔡国,周武王弟叔度所封。度放,成王封其子胡,十八世徙新蔡。”但裴驷《史记集解》引《世本》说叔度“居上蔡”。又引宋衷注说:“胡徙居新蔡。”我们如果结合有关叔度“三监”之设的材料,其监国不应该在今河南上蔡县。西周封地及其子胡封地,都在今河南上蔡县。因此蔡国始都之地,应在今河南上蔡县。
   蔡国处于汝水中游,与陈、江、申、息、黄一起为“南捍荆蛮,而北为中原之敝”的封国之一。西周时期蔡国为捍卫西周南土是有一定贡献的,而且蔡侯也为西周王室的重要宠臣之一。
   蔡国从公元前1 1世纪末建国,到公元前3 4 3年灭于楚,前后经历了六七百年。西周时期一直捍卫西周南土,周王室衰微,蔡国从春秋早期开始,由盛而衰,日益沦为霸主国的附庸。迫于依附楚国的形势,不得不迁都新蔡,后再迁至州来(下蔡)。楚武王时,楚国崛起于江、汉之间,开始侵扰中土。公元前684年,楚文王利用蔡、息之间的矛盾“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随即灭申、灭息,楚国疆土扩展到汝水以南。楚人将南阳盆地及淮河上游当作逐鹿中原的前哨阵地。于是蔡国就成为楚国的必争之地。
   《左传》庄公十四年(公元前6 8 0年)“秋七月,楚入蔡”。从此开始,直到蔡昭侯十二年(公元前507年)历时1 7 0余年,蔡国几乎世服于楚。以后蔡国势力不振,衰微。楚国曾先后两次灭蔡而又复国,到公元前5 3 1年楚子虔(灵王)诱蔡侯般(灵侯)杀之于申。“刑其士七十人”,“用隐大子于冈山”。“使弃疾为蔡公”。蔡地沦为楚县。不久楚弃疾夺取王位,为争取中原诸国的承认,而又让陈、蔡复国,使“蔡侯庐归于蔡”。这时楚国仍有蔡都上蔡。到蔡平侯时才被迫南迁,都新蔡。《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新蔡”下班固自注日:“蔡平侯自蔡徙此。”从此以后,蔡国的一切内外事务都得听从楚国的安排,甚至楚令尹竟因勒索佩、裘未得而蔡昭侯被扣留3年,不得归蔡。公元前507年蔡昭侯获释归蔡,发誓不再过汉水朝楚国,而是与吴国友好,并依靠吴国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势力。此后蔡侯、吴子、唐侯伐楚,五战及郢,对楚国来了一次几乎灭国性的报复行动。蔡昭侯二十六年,“楚昭王伐蔡,蔡恐,告急于吴。吴为蔡远,约迁以自近,易以相救,昭侯私许,不与大夫计”。蔡国都迁州来(即淮南下蔡县),这时蔡国只能依靠吴国的势力以苟延残喘,旧蔡地全为楚国占有。
   进入战国时期,越灭吴。不久楚人重新占领淮河中游地区,蔡国再度沦人楚人的控制之中。据《史记 · 管蔡世家》记载:“侯齐四年,楚惠王灭蔡,蔡侯齐亡,蔡遂绝祀。”《史记·楚世家》也说:(楚惠王)四十二年,“楚灭蔡”,时为公元前4 4 7年。根据以上记载,蔡国两迁其都,绝祀于战国初期。
   从有关资料来看,蔡国社稷还一直延续到战国中期。在近人一些著作中已有详细论证,不必赘述。蔡国灭亡的时间,我同意近人何浩的考察,当在楚宣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3 4 3年前后。
   蔡国的历史,如果从公元前1 1世纪末建国开始,到公元前343年楚宣王灭蔡国,前后经历六七百年,蔡国世袭见于典籍的蔡侯共有2 7人。他们是:蔡叔度、蔡仲胡、蔡伯荒、宫侯、厉侯、武侯、夷侯、嫠侯(以上属西周),共侯兴、戴侯、宣侯措父(考父)、桓侯封人、哀侯献舞、缪侯肸、庄侯甲午、文侯申、景侯固(同)、灵侯般、平侯庐、侯朱、悼侯东国、昭侯申、成侯朔(以上届春秋),声侯产、元侯、侯齐……蔡圣侯(以上属战国)。
   二、西周时期蔡国青铜器
   根据张亚初先生的统计,在1 0类蔡器中,有铭文的共9 0件,可见蔡器数量相当可观。见于著录的重要的西周时期蔡国青铜器有铭文的计以下诸器:
   蔡 簋
   青铜器铭文1 3行159字,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划定为懿王时代,应属于西周中晚期。但唐兰先生又说:“西周青铜器中,凡称在某地的虚的都在昭王、穆王和共王初期。这是由于昭穆时代,周王经常出游的缘故,宫室庙寝是永久性的建筑,度则是临时性的比较简单的。”从以上情况看来符合西周历史实际,蔡簋应属西周昭穆时代比较合适。
   从《蔡簋》铭文可以看出蔡国在西周时期,在王室中所居地位是很高的,经常随从王室出巡,而且还受到重视,得到周王的赏赐。
   《周礼 · 天官 · 冢宰》的小宰,其职掌,“一是以官府之六叙正群吏,一日以叙正其位,二日以叙其治,三日以叙作其事,四日以叙其食,五日以叙受其会,六日以叙听其情”。宰作为重要职务为佑导人使入觐者位于中廷。这和小宰“以叙其位”相合。《吴方彝》铭“宰朏右作册吴入门,位中廷”。
   金文中佑导王臣入于王宫中廷,受赐王命的除宰之外,还有三种官:一是司徒。如《杨簋》铭“司徒单伯入右杨”。《无蚩鼎》铭“司徒南仲右无蚩入门”。二是司马。如《师晨鼎》铭“司马共右师晨入门”。三是公族。如《师酉簋》铭“公族口厘入右师酉”(口为无法显示古字,下同,编者注)。公族是大夫,掌公族与卿之子弟。由此可见,入王宫中廷的佑导者都是六卿之官。从这里可以看出蔡国人在王室中廷接见,其礼仪规格也是很高的,并受到王的赏赐。
   西周时期铭文的内容,根据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所辑到西周后期已形成一定的格式,似已有铭文程式的趋势。一般为:①纪时(完全的周年、月、月象、日辰共四事)、②纪地(某宫、某庙)、③傧见(某右、某书、某受策命)、④命词(叙旧勋、加新职、勉以勿废朕命)、⑤赏赐(柜鬯、玉帛、车马、兵戈、旗章、田邑、臣鬲等)、⑥礼成(拜稽首受策命出)、⑦报答(对杨休命)、③纪念(作彝追享)、⑨祝福永宝(本身万寿,子孙永宝)。
   从《蔡簋》铭文内容看,完全符合西周后期的铭文程式,定为西周中晚期作品完全是可信的。也是研究蔡国西周历史的宝贵材料。
值得注意,1 9 7 4年在陕西武功昙发现一件宣王时期的青铜器驹父盨盖,盨盖高18厘米,口纵25厘米,横1 7厘米,口沿饰重环纹,腹饰瓦纹,顶饰蟠夔纹,足纹云纹。盖内铸有铭文9行,每行9字(第4行1 0字),共82字。
   此器为驹父所作,铭文所记内容是记述周王十八年,南仲邦父命驹父往南淮夷索取贡献的事情。从驹父盨盖器形与纹饰来看,均属西周晚期。南仲其人曾见于宣王时的《无阝蚩鼎》,郭沫若先生考证即《小雅 · 出车》、《大雅· 常武》的南仲。这样看来,器的制作应在周宣王十八年,虽然不是属蔡国青铜器,但对蔡国史研究很重要,故特选著录于此。
   铭文说:“我乃至于淮……小大邦亡(无)敢不则具逆王命。”反映了宣王时期周王朝对南淮夷控制的情况。铭文所说的“堇(谨)夷俗,遂不敢不(敬)畏王命”,表明他们这些使者小心谨慎地遵守南淮夷的风俗,不敢耀武扬威。说明这时周王朝与淮夷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张的。
   值得注意的是驹父,驹父从正月出发,四月回去,在南淮夷各国催逼贡献历时3个多月,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厥取厥服”。使南淮夷“厥取厥服”,说明南淮夷的贡献在西周王朝收入中具有相当重的分量。唐兰先生说:这篇铭文里,驹父去见南淮夷,为取他们的服,就是贡赋,南淮夷迎见他,献了服。这在铜器铭文里还是第一次看到,驹父到了淮,大小国家都接受王命,说明周王朝这时还有一些声势。
   铭文中的服就是贡赋。《国语·周语》上“夷蛮要服”,“要服者贡”,又说“岁贡”。淮夷是夷,属于要服,要通约,即订立盟约,要每年纳贡的。《尚书·禹贡》在甸服下说:“百里每赋纳总,二时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秸是割下来的带秆的稻子,也可称服。那么,其他贡赋也都可以称服。
   其中铭文“来至于蔡”,这应是江淮的姬姓国家古蔡国。此时蔡国都上蔡,还未迁至新蔡,上蔡一直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军事重镇,“为淮河上游的交通枢纽”。可见古蔡国地理位置重要,这不仅对南准夷这个重要关系上起着重要军事战略作用,而且为西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贡献。
   蔡大膳夫簋
   1982年,襄樊市宜城县朱市乡砖瓦厂在取土过程中挖掘出蔡国青铜器,出土地点位于“黄土坡”的小冈上。出土青铜器共两件:青铜鼎与簋,看来很明显不是窖藏,很可能是墓葬出土。有铭文的青铜器为簋。
   簋上下器两短边腹部共有对称的四耳兽面耳,耳作卷角对衔兽首,上器的沿四边正中各有一卷角器面垂扣。通高18.5厘米,口径纵长2 8厘米,宽22厘米,短足高2.4厘米,矩足底纹长16.3厘米,宽13.5厘米,腹深6厘米,壁厚0.2厘米。器身通体及顶部饰蟠虺纹,整个图案显得庄重、粗犷,富于想象力。器身有规律地排列5 6个乳丁,每个乳丁的位置恰好是图案中鸟、龙兽的眼部,以此代目。从青铜器簋的纹饰看,应是西周中晚期遗物。故郭宝钧先生说:“簋是西周后期才产生的一种器类。”
   蔡大膳夫簋器顶内铭文6行3 1字。除第5行子子孙孙为重文居末行为4字外,余均为行5字。下器内底铭文与上器同,只是排列略有差异。
   《周礼·宫正》注说:“官府之在宫中者,若膳夫、王府、内实、内史之属。”《周礼·天官·冢宰》曰:“膳夫掌王之食饮膳馐,以养王及后,世子。”是管理王家饮食的官吏,即食官之长,乃王之近臣。张亚初、刘雨先生日:“膳夫与宰职相似,古文献中膳夫膳宰宰夫等亦常混用,可证两职同。”还说:“西周金文有膳夫除掌膳食外,兼达王命,地位较此高。”有的认为:“膳夫之职出现时期在西周中期,其主要职能,一是掌四方宾客饮食之礼并及饮食的贮藏保管,二是掌传达王命,前者是膳夫的基本职能,后者则说明膳夫已经越出掌王膳馐的职掌,而参与政治活动了。”其实,其职能是不可截然分开的。膳夫既然出入于天子左右,亲近天子自然而获得信任,最终自然形成可以“出纳王命”的执政大臣。如《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所载膳夫得与卿士、司徒、冢宰、内史等大臣同列,可见西周的膳夫地位甚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蔡国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值得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在今湖北宜城出土这样的西周青铜器,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在1958年因修长渠时,距此地以西约3.5公里的地方(今属南漳县)被叫做“观上”的古遗址内,曾出土一件“蔡侯朱之缶”的青铜器。据记载,《左传》庄公十一年载:“秋九月楚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史记·管蔡世家》云楚文王“虏蔡哀侯以归,哀侯留九岁,死于楚”。《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蔡侯朱出奔楚”。以上所引,表明春秋时期蔡国国君曾两次以不同的形式客寄于楚地,以盾到战国时代楚灭蔡,蔡国的后人仍流落在楚地,被称为“高蔡”。因此,蔡国青铜顺在襄樊宜城一带发现,不是偶然的。有的还认为是因囚蔡君,划地为其食邑,以利控制,死后葬于此地。因此“今宜城朱市以西,南漳武安镇以东,弯河以北,长渠附近,这一带有可能是客死于楚地的蔡国贵族墓地”。此推测有一定道理。不仅幽土蔡侯朱之缶,而且还有西周时期鼎簋等青铜器,表明是其先人遗留下来的东西,不仅客居于楚,而且还有流落于楚地的蔡国人,自然死后也葬于此地,因此才会出土这些青铜器。
   蔡太师鼎
   蔡太师鼎见著录于《三代吉金文存》卷四《蔡太师月兴鼎》,铭文25字。
   “唯正月初吉蔡太师月兴媵许叔姬可毋繁。”这是蔡太师之女往嫁于许,有的认为此器为春秋中、晚期,但从铭文行文看应是西周晚期东西。
   根据刘雨先生考察:“太师之职未见于殷代卜辞,从西周铭文看仅见于恭王以后,也就是说这种职官的上限不超西周中叶,东周有不少太师之器。”我认为西周时期之官位地位是很高的,应是属于三公,尚未见到诸侯属下有太师之官。
   《周礼》中所说的太师是乐官,地位不高,《左传》中的大(古大、太通用,编者注)师也是指的乐官,这恐怕是符合东周情况的。《诗经·节南山》曰:“尹氏大师,维周之氏,秉国之钧,四方是维。”《诗经·常武》曰:“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这些都反映西周时期的太师地位是很高的,应是武官,是显职,不是“歌巧言七章”之类的乐官。郑笺说:“太师,三公也。”西周的太师是否属于三公现在我们姑且勿论,但他的官位是很高的,这一点可以肯定,应是武官。所以我们结合上面谈的《驹父箍盖》的铭文,当时蔡国为西周时期的战略要地,为保障对南淮夷的用兵,完全可以设置姬姓蔡国人为太师之武官是可能的。
   我们从以上蔡国青铜器蔡簋、蔡膳夫簋、蔡太师鼎等器铭文,可以看出蔡国在西周王室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蔡国的势力发展很重要。所以在春秋时期蔡国发展很快,势力也很强,后来由盛而衰。
   三、春秋时期蔡国青铜器
   新中国成立后在安徽寿县出土一批蔡国青铜器,应属于春秋时期蔡国青铜器,也是比较著名罕见的一批蔡国青铜器。
   寿县蔡候墓是1 9 5 5年在治淮工程中暴露出来的。清理工作进行得相当仓促。据报道,这座墓的墓坑东西宽7米,南北长8米以上,没有墓道,也没有发现车马坑,棺椁的重数未能判明。墓底中央的棺东侧,发现与之平行的残朽人骨架,头北足南,没有葬具,附近杂陈兵器和车马器,很可能为殉葬者。
   在墓内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屡见有作器者“蔡侯口”之名,对此蔡侯有以下6种不同说法:
   1、平侯(公元前530~5 2 2年在位);
   2、悼侯(公元前5 2 l~5 1 9年在位);
   3、昭侯(公元前518~49 1年在位);
   4、成侯(公元前490~47 2年在位);
   5、声侯(公元前471~45 7年在位);
   6、元侯(公元前456~45 1年在位)。
   以上6种意见,我认为应是蔡昭侯的墓比较可信。
   蔡昭侯墓出土的鼎有3种:自铭为“鼎于”的带盖大鼎,体积与曾侯乙墓所出无盖大鼎相仿,同样应是用以烹饪的镬。
   自铭为“鼎升”的平底无盖鼎,形制与曾侯乙墓所出的相似,这是7件,不是9件。另外1 0件带盖鼎形制相近,其中6件成对,3件大小相次,都自铭为鼎。再有一鼎无铭,如何认识尚需进一步研究。其他还有8簋、4簋、8鬲、鎛、豆、敦壶和盥缶各2,方圆两种形制的尊缶和鉴各2,以及盘、匜等。器类件教大都和曾侯乙墓一致。
   蔡昭侯曾“留之楚三年”,而“使其子为质于吴”。后来遭受楚国继续攻伐,因吴之约迁到州来。出土的青铜器铭文,生动地反映了蔡昭侯迁州来的境遇。
   蔡侯申组器(共57件)
   1980年3月在安徽霍山县南乡上元街八塔生产队一个小山头上出土的是两件兵器,一为“攻敔工差戟”,一为“蔡侯申戈”。这个现象值得重视。我们知道蔡昭侯五年,吴王光即位,蔡昭侯二十三年吴王光死,蔡昭侯二十四年
   (公元前475年),吴王夫差即位。盖昭侯与吴王光同时,吴王即位后,季子仍“复位而侍”,死于何时不得而知,吴王光时季子居州来,季子居州来终身不入吴国。今铜戈的出土,为吴、蔡关系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明。证实寿县所见为蔡昭侯申墓。
   寿县蔡侯墓,由于出土青铜器铭文有“申”字从而大多数学者肯定为蔡昭侯申墓,这一点我看是毋庸置疑的。但有的学者,根据蔡侯墓钟铭“乱”字在部分器物中被凿去这一点,他们把乱字读为“口”,从甫声的字,认为甫庐同为鱼部,所以这个字读为蔡平侯庐之庐。如果把蔡昭侯申墓作为蔡平侯庐墓,与出土有铭文的青铜器内容是不相符合的。因为青铜器铭文中有的器物铭文的“申”字被凿掉的现象,唐兰先生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说:“从蔡侯的名字被铲灭的一点来看,这些东西一定是经过两个主人的。”因此,他根据这一点确定寿县蔡侯墓为蔡悼侯墓。可是这时蔡悼侯并没有迁州来,因此不可能葬悼侯于寿春。释为平侯庐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时蔡国也没迁州来,蔡国迁州来是在蔡昭侯二十六年。《史记 · 管蔡世家》有明确记载。
《集解》宋衷日:“平侯徙下蔡。”可是,根据《史记 · 管蔡世家》,平侯即位没有几年就死了:“平侯九年卒,灵侯之孙东国攻平侯子而自立,是为悼侯。”而悼侯三年就死了,其弟昭侯申才立。由于平侯、悼侯时政治局面很不稳定,所以从出土的器物看,表现出蔡侯墓的规模是与平侯、悼侯不适应的,只能是昭侯墓才相称。
   同曾侯乙墓相比,两墓随葬青铜器礼器的基本组合和许多器物的形制是相近的。因此,可以确定为蔡昭侯申比较恰当。再根据与青铜器出土的还有吴王光鉴,与吴王光同时的只能是蔡昭侯申。
   对于青铜器铭文人名被刮去的现象应如何看待?
   安徽省博物馆殷滁非先生,曾提出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见解。他说:“蔡侯的名字被剜去应联系当时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他根据《左传》“盗杀蔡侯申”之记载指出:“可见蔡在当时是乱了一阵,谋杀昭侯的蔡大夫及贼利那一帮人,杀了昭侯后,把他经常用作宴会而且较显明的编钟、方鉴、圆奠(尊)缶上的昭侯之名剜去,这是很自然的事。……这是符合蔡国当时的历史情势的。”《春秋经》哀公四年日:“春王二月庚戌,盗杀蔡侯申……冬十有二月,葬蔡昭公。”
   蔡昭侯申迫于楚的压力,想进一步向南迁国,迁到吴国境内去,寄人篱下,实际上,将进一步丧失独立性,因此,遭受到满朝文武官员的反对。《左传》讲:“诸大夫”反对迁国这场动乱牵涉的面很广,动乱的时间也很长。在这个过程中,愤怒的“诸大夫”在杀掉蔡昭侯后,把他使用的一些礼器中的名字刮掉是在情理之中的。后来蔡国拥立昭侯之子成侯朔为蔡侯,生身之父惨遭杀害,成侯即位自然不会不加查处。结果,杀了公孙姓、公孙盱(霍),放逐了公孙辰。从处理这个案件到蔡昭侯下葬,耗费时间达1 1个月之久。蔡国这时动乱到如此的程度,刮掉了几件青铜器上的名是不足为怪的。昭侯之子掌权,按照礼制为其父举行了葬礼,昭侯之子把昭侯生前制作的礼器,色括动乱时刮去人名的那些青铜器用来随葬,这也是完全可能的。从这个事实完全可以判定这个刮去青铜器的墓葬应属于蔡昭侯申墓,而不可能属于平侯庐与悼侯。
   在蔡昭侯申墓同时出土的还有吴王光钟这4 7块有铭文的残片,著录在《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图版70至75页,印刷极为模糊。上海博物馆郭若愚先生参考了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万育仁先生从安徽省博物馆携回的一套拓本,郭先生将铭文一一核对,把铭文摹写并考释如下:
   “是严天之命,入城不赓,寺春念岁,吉日初庚,吴王光穆曾(赠)临金,青吕尃皇,以作寺吁酥钟。 辱 (振)呜口焚,其宴(音)穆穆。柬(阑)束和钟,鸣阳(杨)条虚。既子口口青,艺孜(兹)口纫:维缚临春,莘英有庆。敬夙而光。沽沽漾漾。往已叔姬,虔敬命勿忘。”
   “是严天之命,入城不赓。”严,《释名·释言语》:“严,俨也。俨然人惮之也。”此处严天是指上天。《番生簋》:“丕显皇祖考穆穆克誓厥德。严在上,赓同庚。”《尔雅 · 释诂》:“庚,续也。”入城是指楚郢城,这是发生在蔡昭侯时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史记 · 管蔡世家》这样记载:“(昭侯)十三年春,与卫灵公会邵陵。……夏,为晋灭沈,楚怒,攻蔡。蔡昭侯使其子为质于吴,以共伐楚。冬,与吴王阖阊遂破楚入郢。”
   《史记 · 吴太伯世家》曰:“九年,吴王阖闾谓伍子胥、孙武曰……阖庐从之,悉兴师与唐、蔡西伐楚,至于汗水,楚亦发兵拒吴......楚兵大败走,于是吴王遂纵兵追之,比至郢,五战,楚五败。楚昭王出郢,奔郧......而吴兵遂入郢。”
  《春秋经》定公四年对此事亦有记载:“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楚师败绩,楚囊瓦出奔郑,庚辰吴入郢。”
   吴王光攻破楚国的郢都,这是吴、蔡两国的一件大的政治事件,认为这是上天给予他的重要使命。因此,吴王光就在这次作战胜利以后,把此大事记在器皿上,这年是公元前506年,蔡昭侯十三年,吴王阖闾九年,楚昭王十年。吴、蔡破楚入郢的日子是在冬季,所以《春秋经》就圮在冬十有一月庚辰。《春秋左传注》庚午,十八日,柏举在今湖北麻城县东北。庚辰,二十八日。吴王光于九年冬入郢,此后一直在郢,到十年九月前才离开郢都。吴王光在此期间为寺吁觫钟,可能就是利用这次战争中获取的兵铜,因而称为“临金”,把这些“临金”赠给寺吁铸造铜钟。吴王光赠嫁他女儿寺吁的东西也是很隆重的,这和他这次破郢入城取得巨大胜利是分不开的。由吴王光鉴铭文记破楚入郢都城事,完全可以判定此墓应是蔡昭侯申墓。由上看来,蔡侯墓确定为蔡昭侯申墓,这是毫无疑问的。
   根据墓出土的还有吴王光鉴,与吴王光同时的只有蔡昭侯申。由铜器铭文来看,蔡国受楚袭告急于吴,吴因约蔡迁于州来,州来近吴,这时的蔡侯,处于吴、楚两大国之间,既要“辅右楚王”,又要嫁出大姊去“敬配吴王”,而对周王还得去“肇辖天子”,这样小心翼翼地去巴结吴、楚,奉承周王.只能是在昭侯即位期间,结果还是“将朝于吴”之际,“大夫恐其复迁,乃令贼利杀昭侯”。于昭侯二十八年冬,葬于寿县西门。葬礼隆重,竞用九鼎之制,视与周天子并列,殉葬器物丰富,还殉葬一人,有说这殉葬人可能就是所谓“诛贼利”。
   蔡侯申尊和大孟姬盘
   以上两器说明蔡、吴通婚,已由蔡侯申(昭)墓出土的器铭得到充分的证实。蔡昭侯元年,为其姊大孟姬所作媵器尊、盘的铭文云:“敬配吴王”,吴王光十年为其女嫁蔡国而作的鉴铭:“往已(矣)叔姬,虔敬乃后,子孙勿忘。”钟铭云:“往已(矣)叔姬,虔命勿忘。”前者是鸡父之役的第二年蔡昭侯嫁姊给吴王僚,颇有些讨好巴结吴国的味道,后者是吴王光嫁女与蔡昭侯,竭尽笼络之能事。蔡、吴两国在蔡昭侯与吴王僚、吴王光互相通婚时,两国的政治友好关系算是达到极盛时期。
   古代列国的婚姻关系,是赋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的。谢维扬先生说:“在诸侯国之间,婚姻关系常常是政治联盟的副产品或先导。”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古代的婚姻材料,进一步研究各诸侯国的政治关系、外交关系,为研究各诸侯国历史的重要政治内容之一,不可忽视。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孟姬尊盘的制作年代。郭惹愚先生认为蔡侯墓应是蔡成侯的,即昭侯儿子朔的。《史记 · 管蔡世家》记蔡昭侯二十八年贼利杀昭侯,而立成侯,成侯四年,宋灭曹,十年齐田常弑其君简公。十三年楚灭陈,十九年成侯卒。成侯在位历史很短,并且历史资料谈及蔡、吴之间关系极少。只有在蔡昭侯申时,《史记 · 管蔡世家》才谈到吴、蔡
的关系密切。《史记 · 管蔡世家》记:“楚昭王伐蔡,蔡恐,告急于吴。吴为蔡远,约迁以自近,易以相救,昭侯私许,不与大夫计。吴人来救蔡,因迁蔡于州来。二十八年,昭侯将朝于吴,大夫恐其复迁,乃令贼利杀昭侯。”可见蔡、吴关系密切。既然关系密切,只能是蔡昭侯申时蔡国为了搞好和吴国的关系,故蔡昭侯才为大孟姬制作青铜器具,有铭文的共四器。
   蔡昭侯为大孟姬即昭侯的姊姊制作的这一组青铜器,嫖是大孟姬的名字。大孟姬那时已嫁到吴国,为吴王夫差的妃子。蔡昭侯二十六年迁州来,这时是夫差三年。二十八年蔡昭侯被杀,次年成侯才立,这时是吴王夫差六年。因为这时是昭侯,如果元年是指成侯元年,那是没有必要去吴国为吴王夫差搞这个政治关系的。蔡、吴两国已经是儿女亲家关系,现在只是修好前盟。铭文“元年正月,初吉辛亥”,这应是指昭侯即位于新蔡,为了要稳定蔡国的政治地位,受楚的压力,只能接受吴国,所以昭侯才为其姊大孟姬作媵器,为敬配吴王。
   蔡昭侯申为其姊作的媵器,可能由于战争关系,没有即时送到吴国,因此,大孟姬的几件青铜器只能埋葬在蔡昭侯申的墓里。
蔡国青铜器见《三代吉金文存》卷三的还有蔡侯鼎,卷十七有蔡侯匜、蔡侯子匜。蔡
   侯鼎铭1 1字为:
   蔡侯作匆(旅)鼎毋万年永宝用
   铭文中的“旅”与《贞松堂集古遗文》卷1 0第3 3页上记蔡子匜器的“旅”字相同,杨树达在《积微居金文说》认为:“此盖春秋蔡平公之器,昭公十三年《春秋经》云‘蔡侯庐归于蔡’。二十年经云‘十有一年辛卯,蔡侯庐卒。’庐与旅古同音,古文彝器作旅,《春秋经))作庐也。
兴建济阳柯蔡大厦有感咏
广东晋江 蔡丽水
敬步友立宗长原玉

主编学富勤为基,今古文章因博知。
大厦筹时先报导,宗亲踊跃竞先施。
带头献款皆名士,集腋成裘获巨资。
筑就豪华新杰构,园林水阁绕莲池。
又步
大厦落成爆竹燃,佳宾济济集常前。
台湾代表皆名士,梓里宗亲尽俊贤。
剪彩添光邀政要,焚香祭礼奏歌弦。
美轮美奂新丰彩,兆瑞千祥亿万年。

·上一篇:蔡氏综合叙述 ·下一篇:管蔡世家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