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承季历, 始祖为姬昌( 周文王) 、孙文子、田文、文叔。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一百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文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 泽、潞、辽、汾、沁五州, 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 至清末其后裔分布: 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文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
其姓源主要有五:
①源自姬姓。据《风俗通义》记载, 殷商末年, 在渭河流域居住的周族逐渐强大起来, 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强盛是对自己的威胁, 就找借口杀了周人的首领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后, 发奋图强, 周围小国纷纷归附, 因势力强大被商纣王封为西伯, 成为三公之一。后因姬昌的声望越来越高, 商纣王又找借口把他囚禁于 里, 后又将他放了。西伯姬昌回周以后, 以贤臣姜子牙为辅佐, 他先后解决了虞, 芮两国的争端, 使两国归附, 又先后攻灭了黎、于阝、崇等国, 并建丰邑作为国都。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 其实力已超过商朝。西伯在位五十年, 他死后, 其子武王继位, 完成了灭商大业, 于公元前十一世纪, 建立了周朝, 建都于镐。周武王追谥父亲西伯姬昌为周文王。周文王昌的旁支子孙中有用祖先谥号中的文作为姓者, 是为陕西文姓。
② 源自敬姓所改。据《宋史·文彦博传》记载, 宋朝的敬姓, 因与宋徽宗年号靖国中的靖同音, 为了避讳, 便将敬字拆成了苟和文, 并取文字作为姓。
③ 源自周代文子之后。据《姓氏考略》记载, 西周初期建立的卫国, 为姬姓侯国, 初建都于朝歌, 又迁都于楚丘, 后又迁于帝丘。至春秋时卫献公有个将军叫孙文子, 是个很有声望的人物, 其子孙以祖字为氏, 称文姓, 是为河南文姓。
④ 源自妫姓。战国时, 齐国有贵族田文, 是齐威王的孙子, 号孟尝君, 后到魏国为相, 死后谥号文子。他的后人有以文为氏者, 是为山西文姓。
⑤源自姜姓。周武王时, 封炎帝裔孙文叔于许国为姜姓诸候国。战国初年, 被楚国所灭, 一说灭于魏。许国亡后, 子孙四散, 其后又以许国开国君文叔之字文为姓者, 是为河南文姓。
〔郡望〕文姓的郡望主要有雁门郡等。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初置。秦、汉因之。相当于今山西省代县一带。有雁门关, 为长城重镇之一。秦及西汉时, 治所在今山西省右玉县南。
〔堂号〕文氏的堂号主要有信国堂、正气堂等。信国堂: 宋代文天祥为左承相, 封信国侯。进屯潮阳, 元将张弘掩至, 天祥被俘, 拘燕3 年, 不屈, 作《正气歌》就义。
〔堂联〕文姓的堂联有: 兴文化蜀( 文翁) ; 定策灭吴( 文种) 。竭忠体国( 文彦博) ; 尽节勤王( 文天祥) 。抚国附民( 文献) ; 专诗说礼( 文立) 。比文风于邹鲁( 文翁) ; 标逸致于吴兴( 文同) 。擅一时丝竹之奇( 文宝) ; 兼八法丹青之胜( 文徵明) 。洛邑耆英, 出将入相( 文彦博) ; 庐陵正气, 取义成仁( 文天祥) 。弹铗始知皆琐旅; 枕戈方信是雄才( 文彦博诗联句) 。犹留正气参天地; 永剩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祠联) 。忠孝昭明, 奚′青天白日; 襟怀潇洒, 浑如秋月晴云。词书列四绝( 文同) ; 诗画第一名( 文元善) 。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文氏15 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文氏66 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文氏115 例。文姓的历史名人春秋时越国有名臣文种, 为大夫; 汉代有文渐, 资县人; 西汉有教育家文翁, 庐江人, 景帝末年任蜀郡太守; 三国有大将文聘; 北宋有画家文同; 南宋有民族英雄文天祥; 明代有书画家文征明, 长洲人, 工诗文书画, 又有文彭; 清代有女画家文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