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9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扶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上古时候大禹之臣扶登,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传说,大禹在创建夏王朝时,属下有个叫作扶登的精明大臣。
扶登,其实是上古时期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为君王营造都城、宫殿、祭坛等,辅佐君王登位,因称“扶登”,相当于周王朝时期的大司空,也就是如今的建设部部长。
在扶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扶登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扶氏,是扶氏的最早起源,也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该支扶氏族人皆尊奉扶登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汉朝巫嘉的后代,属于以帝王赐名为氏。
西汉初年有一个巫人,名叫嘉。相传,嘉的母亲在汤溪边上遇到一条龙,回家以后就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嘉。
嘉擅长于占卜,而且他所求必灵。后来他建议当时为汉王的刘邦先行占据三秦之地,以为根据地,然后再称霸天下。刘邦按照这个策略做了,果然先站稳了脚跟,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
因其扶掖汉室有功,嘉深受汉高祖刘邦的宠信,授以他廷尉的官职,并赐给他名字叫扶嘉,赐食邑朐肕(今重庆垫江)。
在扶嘉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帝王所赐之姓为氏,称扶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巴郡(重庆)扶氏,史称扶氏正宗。
该支扶氏族人皆尊奉扶嘉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乞扶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中有乞扶氏部落。乞扶氏,亦称乞伏氏。
在史籍《魏书·官氏志》中记载:“乞扶氏后改为扶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以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其过程中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乞扶氏在这个过程中改汉姓为扶氏、伏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扶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盘古氏,出自古代梅山蛮一系,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通志·兵事》中《旧志》记载:“汉阳人扶氏,扶即符,汉阳人则汉阳之误其酋扶氏,遂解发稽首降,传檄而定。析其地为二:以下梅山置安化县,上梅山置新化县。自是鼎、澧可以南至邵,潭、邵间不复有夷僚之患。”
古代新化梅山蛮一系,族人中多有称扶氏者,是为湖南扶氏,著望于湖南省的新化县、酃县、桂东县;亦有称符氏者,著望于湖南省的益阳市、宁乡市,以及福建省的龙阳市、永定县、慈利县、永顺县等地。
第五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卦尔察扎马奈氏,简称卦勒察氏、卦尔察氏、瓜勃察氏、瓜尔察氏,源出古鲜卑后裔中的杜尔伯特部,以地为氏,世居瓜勃察(即瓜尔察,亦称卦尔察、伯都讷,今吉林扶余松花江北岸一带)、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长白山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uuwalca Hala。
清朝时期,居于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卦尔察扎马奈氏,有以世居地名称汉化为姓氏者,称扶氏,以及关氏、赵氏等。
得姓始祖
扶登、扶嘉。
迁徙分布
扶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为第二百九十八位门阀。
扶氏最早的发祥之地在今河南省境内的河南郡,即今河南省洛阳县东北三十里处,全国各地扶氏家族大都是由河南播迁而出的。又有望族于京兆郡,即今陕西长安东一带地方。
今河南省的信阳市光山县、新县、开封市、周口市太康县,湖南省的湘潭市、郴州市、桂东县,福建省的莆田市,重庆市的万州区,广东省的乐昌市九峰镇,贵州省的遵义市、金沙地区,广东省的鹤山市、佛山市,江西省的崇义县,湖北省的石首市、九江市德安县,山东省的青岛市,江苏省的南京市等地,均有扶氏族人分布。
郡望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翼汉堂:传说西汉初年刘邦打天下的时候,有个叫嘉的人能施巫术,他帮助刘邦立了很多功。嘉的母亲在汤溪的边上遇见龙而生了他。汉高祖还是汉王的时候遇到了嘉,嘉劝汉王定三秦。高祖看到扶嘉的思想出发点是为了辅佐汉室,于是就赐他姓扶。
历史名人
扶 卿:(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学者。
扶少明:(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学者。著有《道德经谱》三卷。
扶 猛:(生卒年待考),字宗略;上甲黄土人。著名北周大臣。在梁朝做官的时候是南洛北司二州刺史,北魏时官至罗州刺史。他跟随着贺若敦南讨信州,到了白帝城后,为百姓着想,不采取强攻的方式,而是抚慰百姓。于是该城的民众都高兴的归附了。既使地方的人民生活不受到损失,而且安定治理。因为他的功劳,被授为开府仪同三司,封为临江县公。
扶汉阳:(生卒年待考),安化人。著名五代时期地方酋王。因避“罪”来梅山,出任梅山洞蛮左甲首领。后来他率瑶族人迎战马楚江华指挥使王仝,大获全胜。后在战争中战死,当地人民被尊为扶王。
扶克俭:(生卒年待考),字共之;河南光山人。著名明朝大臣。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御史,专职负责督察辽东、山东等地。后因揭发他人之罪而被害入狱,不久复职,为民造福,政绩很好。谥号为“忠毅”。
扶正德:(生卒年待考),湖南新化桑梓镇前程村人。著名清朝时期良吏。
扶廷修:(1912~1966),一名扶少淮;河南新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扶永发:(1943~)重庆人。云南省测绘局高级工程师。云南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制图检验室主任。
扶忠汉:(1956~),祖籍广东,现居台湾。著名《双向式英语》创立人。扶忠汉的《双向式英语》不仅是中国英语教学法上的重大革新,也是大陆第一套美式英语教材,促使美式英语今天在大陆居主导地位,而在这之前,是清一色的英式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