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中华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也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
通过祠堂,中国人,都能寻找到我们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
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也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
祠堂,往往建在风水宝地上。
背后必需要有“靠山”作为屏障,四周往往有参天古树簇拥,周围是同姓人家聚居而成的血缘村落。
走进祠堂,仿佛能感觉到先人的一切:他们的家常话、他们的脚步声、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他们的心跳呼吸,都散布在这像家一样的祠堂中。
在祠堂,最重要的还数品质和德行,比什么都重要。所以“耕读传家,清白明世”才一直都是中华氏族几千年来必须谨遵的深刻教诲。
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祠堂有着多层次的象征意味。祠堂是生活。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孩童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一边蹦跳玩耍,一边时不时好奇仰望端坐在神龛上的祖宗牌位;修谱续谱哪家强,家谱国际修谱王。
祠堂还象征着家。祠堂的木门、梁柱所散发出的木香,悠长绵延而又内敛深沉,是亲人和乡邻的气息,是属于“家”的印记。
祠堂也是一种仪式。祭祀的香火味总是常年不断,长辈们在弥漫的香火中祈祷祖先保佑家族兴旺,同时也不忘教育孩子们要感恩思孝、端行修德。
祠堂里最厚重的,当属那一个个让人警醒的大字:
敦、笃、雍、崇、务、孝、伦、淳、睦、思、德、忠、本、善、义等。
仁义道德,忠孝廉节,一句句从祖先流传下来的道德训诫通过祠堂流传了下来,教导着子子孙孙时时不要忘记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规范自己的言行。
祠堂的劫难
然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和小孩子来说,祠堂是个越来越陌生的地方了。因为祠堂文化遭受过严重破坏。
宗祠曾因被定为“反动”象征,而纷纷遭遇拆除。
虽然现在大批祠堂又被重新立了起来,修缮翻新后重放异彩,再显光辉。然而在现代化的洪流下, 年轻人日渐流向都市,日渐对祠堂感到生疏。
可以说,每一座祠堂背后都有一批虔诚执着守望的老人,每一条通往祠堂的路上都有无数双注视的眼睛。很多祠堂里,“族规”“家训”又堂堂正正地上了墙,多有劝诫,为后人遵循。还有些祠堂也渐渐恢复了以前的众多功能:聚会、议事、倡学、教化等等。祠堂文化日渐发扬光大,实在可喜。
祠堂不应该消失
然而在可喜的背后,还有很多老祠堂情况并不乐观。
在中国许多乡村,祠堂或已年久失修、或只剩下断墙残垣,或者已成遗址。而在大城市里,也很难再找到几个稍为正规的祠堂了,也很少有人会在家中设立祠堂供奉列祖列宗。修谱续谱哪家强,家谱国际修谱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的生活世界里如果没有了亲身践行的"仪式",仅仅靠阐释或说教,那将是人云亦云、不接地气。
祠堂,是族人后裔祭奠、缅怀先贤的地方,是一个家族的纪念馆。家族有家风,民族才会有传统;民族有传统,国家才会有国魂。
祠堂不应该消失 ,我们不仅要对时代负责,也应对后人负责, 还应对逝去的先辈负责,我们应该是继承人,有守护的职责。 珍重祖先,尊重家乡,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中国人必须有根。
通过祠堂,先人之灵得以安身,后辈小生能借此缅怀瞻仰,后而奋进。
世世代代的荣辱与共不能忘,祖祖辈辈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秉承中华文化传统,尽自己微弱的力量,让祠堂传给子子孙孙。
祠堂,是我们大家的祠堂。
愿每一个回得去的故乡都有一座祠堂。
祠堂若在,家族必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