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6日是重阳节。自古以来,在我国许多地区,每到重阳节,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在头上、帽子上插上茱萸和菊花。那么,为什么要在重阳节插茱萸、簪菊花呢?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茱萸香味浓,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把茱萸放在香袋里面,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还有些地方,将茱萸种在房屋前后或是井边,传说这样可以祛除瘟疫。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民俗专家表示,重阳插茱萸和端午节的雄黄、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
除了插茱萸,簪菊花也是重阳节十分盛行的风俗。民俗专家介绍说,菊花也被看做重阳避邪的物品之一。由于菊花具有药用功能,古人就联想到菊花的避邪功能,于是人们在重阳节除了插茱萸外,还有簪菊花的习俗。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在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记者周润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