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旅居泰国的徐位伦老人(祖籍丰顺)投书本栏,对寄籍海外的第四代、第五代华裔之观感,以及华侨宗亲会、同乡会将何去何从的生存之道,谈了他自己的看法,一片赤忱、忧殷之心跃然纸上。他在来信中注明此文已在泰国《亚洲日报》中文版刊过,现本栏略作删节予以转载。敬请垂注。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社会趋于和平,恰似严冬气候已经过去,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景象予人民大众能享受到安定的生活,拓展美好前程;如果再经过一番胼手胝足和拼搏,加诸天公不负有心人,终可成致富之道,水到渠成。
我们中国人自古便有安土重迁之执着,只因祖籍国当年贫穷落后,且受到列强之欺凌,致使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不得已被迫离乡背井,而跑到泰国这块乐土来谋生。幸好得天独厚,因地制宜,总算因祸得福,一般事业均有所成。在此基业扎实后,尚怀血脉情深,关心祖籍国的家乡人民疾苦与教育福利等事业,并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常言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有些人当发财达到安富尊荣而知足常乐后,其之意识自然会想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做一番好事。也有些思想上较为开明的富商,很能了解人是社会动物,不能离群而独居,常抱着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济世为怀的观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同是羁旅海外谋生的游子,寄人篱下时难免遭遇到一些困难。回顾二战时期,当地政府肆意排华,我们曾经遭到不少惨状,几等海外孤儿失去凭藉任人宰割,苦不堪言。因此我们必须团结,不论跑到世界什么地方,都要念在彼此同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守望相助至关重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我们泰国华侨工商业处于快步发展之最佳时期。经过十多年之努力奋斗,一般吾侪手头富裕起来了,遂能想到我们一起共同侨居泰国生活,人际关系特别是宗乡之间关系非常重要,务宜互相联络,惺惺相惜,沟通感情,借以充实凝聚力。
于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相继成立同乡会与宗亲会。按其之宗旨,不外于敦睦乡(宗)谊,促进福利,慎终追远,继往开来各项等等。事今已过半个世纪而近于六十年,我所关心世事沧桑,人心不古,以后会务恐若生变,而成负面趋之变质,犹记忆童年时听老人家所说:中国人发财不超三代,尚有一俚歌这样念道:“头代富咬姜喝醋”(含辛茹苦、酸辣俱尝)“二代富长衫阔裤”(长衫马褂,犹今之西装革履加打领带,翩翩少爷风度)“三代富唔晓人情世故”(纨绔子弟善于挥霍不懂道理)。此三句很通俗,老妪能解,且意义深长,耐人寻味,我们可以借鉴作为醒世恒言。
当今泰华社会,同乡会和宗亲会繁多,林林总总数也数不清,以其设立至今之历史过程,从二战结束后算起,一般都达到了六十年,我们姑且以廿五年定为一代,如今岁月匆匆瞬已超越三代了,尚算安然无恙,荣幸得很。
恕我引述中国人发财不超“三代论”,借以譬喻泰华社会之宗亲会以及同乡会等等。于行政上,颇有大同小异,今后持续荣之枯之,关键全在于理事人作风态度。兹略作分析:
其一,第一代理事多属来自唐山,以爱国、爱乡、爱亲人之热诚,共同组织起乡宗亲会,一般思想纯粹,只要能达团结合作理想,出钱出力,任劳任怨,无所计较,更没有其他为名、为利企图,惟今硕果仅存无几,多已驾返道山。
其二,第二代理事接班人,半数为少年时来自家乡之新唐,而今已成为事业有成者;再有一半属于泰国出生华裔,能接受庭训,颇识中文,有唐人性质,事业克绍箕裘有求进心,他们之间合作良好,会务进行虽逊于先辈,总能继往开来,差强人意亦无可厚非。惜今年龄老化,终于卸任,在家含饴弄孙,优哉游哉享老年清福。
其三:一朝天子一朝臣,风水轮流转,现在该顺理成章,排到第三代附有混血的“宁馨儿”列队亮相,而准备登台为宗乡亲会充当接班人之就职典礼。
综观第三代理事,多数为土生土长华裔,没有接受中华文化,他们所说的是泰语,所持的是泰籍,所读的是泰文,不少大学毕业生,领得学士位,态度颇为道貌岸然,恃才傲物,对祖居家乡之根与人情风俗毫不在意,对长辈乡贤生疏隔膜,何所谓“敦睦乡谊,慎终追远”完全不懂,至于有关乡亲会成立之宗旨,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他们之来多带双重标准,处事离谱、武断,甚至以宗亲会服务为幌子而沽名钓誉,加上为谋求私人利益而勾心斗角,互相猜忌拉帮结派,排斥异己等事情层出不穷,使同乡众人及前辈感触之余,而呆若木鸡、啧有烦言。如此现象,请问会务能维持多久?
俱往矣!缅怀我们先贤为了立会建馆付出多少心血,如今恐成功亏一篑,念之不禁令人惋惜。(徐位伦)
|